张洋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体现了一个现代政府对自身职能的清晰定位、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和对文化民生的主动担当。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在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列入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重要议事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城乡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滞后,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全面认真探究困难和问题背后的潜在原因,并提出适合格尔木实际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各族群众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格尔木,具有重大意义。
一、格尔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格尔木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文化市场管理、对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在青海省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省文化战线上的排头兵。这次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再次表现了格尔木文化战线有勇于承担使命、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格尔木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1954年建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因修建青藏公路和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而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格尔木城市总体规划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51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城市人口占90%以上,现有汉、蒙古、藏、回等26个民族,是青藏高原上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曾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关注民生的县(市、区)”、“省级园林城市”、“科技示范市”等多项殊荣,连续七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2011年,格尔木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70.1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37.7亿元,完成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全市总财力达到24.2亿元,格尔木进入全国产业百强县(市)行列。
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单位各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创建中全面均衡地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省上的支持帮助下,统筹资源和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百姓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军楼公园、百姓大舞台、奥林匹克中心广场、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打造中国盐湖城昆仑旅游文化艺术节这一有效平台,传承和弘扬昆仑文化。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按照创建标准改造提升4个乡镇文化站、26个社区文化中心、40家农(牧)家书屋和21个村文化活动室、4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7个大型户外活动场所设施水平,落实专(兼)职文化指导员60余名,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00余万,确保基层文化设施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最大程度地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文化服务。
发挥政府在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文化服务内涵。先后投资260万元积极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着力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完成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剩余2880户农牧民家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已达98%以上;完成全市数字电视整改工作,建成数字传输端口100多个,铺设数字光缆70余公里,拥有数字电视用户30000户。在体制机制上,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量,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加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对口文化服务机制建设,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文化服务纳入全市文化发展规划,落实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经费保障机制。
格尔木市按照“全方位、多角度”的要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逐步提高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公益性文化活动、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训、文化信息服务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以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先进技术推广运用。市财政已累计配套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按照“全民学习、共同参与、免费开放、关注弱势群体”的原则,作为国家文化部一级馆的市文化馆和三级馆的图书馆以及市博物馆免费开放,积极为广大市民免费提供图书借阅、文艺骨干辅导等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一般阅览室、展览厅、舞蹈厅等功能场所,力争使免费开放惠及到每个普通老百姓;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为农牧民群众放映电影670余场,流动送图书8000余册,举办大型图书展1届,参与人数达6万余人。同时,格尔木市高度重视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市属广播电视台及格尔木日报社全程跟踪创建进程,并通过青海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各大媒体进行了新闻报道,确保了创建工作声势大、回音响,深入人心,全民参与。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它造就了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也滋养了一方百姓的文明品性。目前,格尔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覆盖城乡的文化网络已经基本构成。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有效”,发挥“惠及全民”的作用,还必须管理好设施,管理好机构,管理好人员。创建示范区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还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协调、宣传工作,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意义,从而参与、配合创建示范区。神秘悠久的昆仑文化、独具特色的高原景观、艰苦卓绝的开创精神、百花齐放的移民文化……无不给这座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赋予了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独特魅力。endprint
二、格尔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很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同样体现在文化方面。而破解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结构,真正解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尽管格尔木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说,与各民族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和理论研究仍显滞后
在公共文化政策方面,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有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文件,真正意义上的还只有两个:《格尔木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格尔木的意见》。文件中虽然提出了较高的公共文化建设目标,如文化设施基本完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等,但是这两个文件仅仅只是一个战略实施纲要,有关单位和部门是否能够按照这个纲要的目标对文件中拟定的公共文化建设予以足额投入,目前还不敢早下定论,但文件中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刚性要求还有欠缺。
公共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方面,文化立法,从国家、省级有关公共文化的立法效率来看,这项工作相对于经济、教育等领域的立法来说都是很滞后的,如公共图书馆事业推进这么多年,至今格尔木市还没有有关图书馆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出台,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条例制度更是一项空白。
关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格尔木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非常欠缺,目前仅有极少数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或文化事业建设的某一方面发表过一些小论文,而且论文总体质量不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小论文还谈不上理论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一些文化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或是现状分析。据了解,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学者对格尔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急需加强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总量不足,现有的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与群众“就近、方便、有选择”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仍有差距,农牧区文化发展繁荣任务艰巨。总体上看,从市到村,越往基层,文化阵地规模越显薄弱。从市本级看,市图书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少儿图书馆,只有一个少儿图书阅览室,无法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市博物馆承办了格尔木市大量的重大对外交流活动,直接代表着格尔木城市形象,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点实地考察单位,但基础设施陈旧,亟需改造升级。市文化馆场地狭小,设备配备不足。格尔木市5家市级影剧院,由于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加之设施设备严重老化,很难满足群众层次化的文化需求。从乡镇(街道)一级看,除重点扶持的新牧区建设示范点村(牧)委会及部分经济条件富裕的行政村建起了村(牧)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配备有图书阅览室、文化培训室、综合文体活动室和宣传橱窗之外,其余的多数村(牧)受到自身的经济条件限制,还没有文化活动场所。从广播电视设施看,缺乏现代化的设备,不能满足现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广播电视台在演播室设备、应急流动采访设备等方面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或存在空白,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电视节目和新闻报道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广播电视作为党的舆论喉舌的作用。
(三)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单一且服务质量不高,数量不足
格尔木市目前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机制尚不健全。从主体来看,存在着政府缺位、错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的问题。目前,格尔木市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形式单一,大都以政府为主体进行供给,大都还是采取传统的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服务方式和手段,缺乏市场机制的进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上热下冷,越到基层越冷。市一级文化活动长年不断,乡镇(街道)、村(社区)一级,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比较活跃,但文化部门除完成政府规定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其他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很多文化单位负责人为了保人员工资、保基本运转,常年把主要精力放在跑资金上,不能集中精力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不少地方为发放职工生活费,将文化阵地变卖或出租,文化阵地失去了文化服务功能。受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三馆”文艺节目创作、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图书借阅服务等业务活动均无法正常展开。乡镇(街道)一级文化活动更加贫乏,绝大部分乡镇(街道)除重大节庆日和重大政治主题活动日开展一两次文化活动外,基本上再无活动安排。村(牧)文化活动室的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兼职,他们工作繁忙或无所用心,文化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由于受经费、人才等方面的制约,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的文化精品供给严重不足。
三、推进格尔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措施
格尔木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总体要求,遵循“政府主导、城乡一体、共建共享、多元发展”思路,采取七项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和文化品牌,加快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加强研究,着力突破公共文化发展制约瓶颈
建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咨询制度,解决和加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与方式创新研究———以格尔木市为例》、《格尔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创新研究》、《格尔木地区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文化需求与供给机制研究》、《格尔木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研究》4个重点研究课题。建立以青海省社科院4名专家学者为主、涵盖相关领域20余人的公共文化建设课题研究队伍,先后完成制度设计成果30余项。2013年5月,顺利通过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评审,在全国31个地区中名列第19位,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为欠发达地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