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元代瓷器发现与研究述评

2014-12-20 20:52宋蓉
文物春秋 2014年4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北京地区

宋蓉

【关键词】北京地区;元代瓷器;考古发现;研究述评

【摘 要】13世纪元帝国定都北京,使其成为了一个四方民族、中西文化、商品物资荟萃聚集的世界性都会。瓷器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商品贸易信息的载体,是研究元代北京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60余年考古工作的积累,元大都遗址以及北京其他地区发现了数量众多、品类丰富的元代瓷器。学术界从精品瓷器的特征、生产工艺、贸易销售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器物层面的讨论,丰富了对元代制瓷业发展的认识。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研究视角、研究模式同一化等问题。转换视角,扩展视野,进行综合性研究应是今后研究中需要强化的着力点。

元帝国的统一不仅结束了中华南北长达300余年的政权割据,还实现了中华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创造了一个新型的世界帝国和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圈[1]。作为帝国中心的元大都,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四方民族、中西文化、商品物资荟萃聚集的世界性都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 [2]。品类丰富的元代瓷器正是这些货品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元政府重视具有一技之长的手工匠人,加之统一的国内市场、横跨欧亚的疆土,以及兴盛的海外贸易的带动,元代制瓷业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在工艺上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3]。

早在明清时期,元瓷就已为金石学家所关注,如明代的曹昭从收藏、鉴赏角度品评了元代霍器及劝盘、劝盏等新兴酒具[4];清代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窑》在《陶说》的基础上,将元瓷单列为一类,从胎质、釉色等方面论说其特征[5]。但由于元代瓷器存世量少,长期以来金石学家对其认识十分有限,甚至认为“元代无青花”。直至20世纪50年代,考古发现中不断出土的元代瓷器,特别是元大都遗址中的发现,为元瓷研究补充了重要而可信的实物资料。此后的数十年间,随着北京地区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元大都周边地区各类元代墓葬、遗址中也相继发现了大批元代瓷器,这些发现为元代制瓷业、社会生活以及商品贸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文对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元代瓷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

一、元瓷的发现

从已发表资料看,北京地区元代瓷器的考古发现可分为元大都遗址和城外周边地区两个部分,其中涉及的遗址类型、瓷器特征各有侧重。

1.元大都遗址

元大都始建于至元四年(1267),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起四环“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界二环路。20世纪50—60年代,在北京城市建设的热潮中,就已不断有元代瓷器出土,如1955年在阜外大街西口发现的青白釉观音坐像,1959年在西单商场北出土的钧釉双耳瓶,1961年德胜门外出土的青花釉里红荷叶盖罐,以及1962年在明代北城垣墙基下元代地层中出土的青白釉笔山、三足炉、青花小花觚等[6]。这些精美的瓷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改变了以往对元代瓷器的片面认识。

1960年代,元大都遗址考古工作全面启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联合组建了元大都考古队,在1964年到1974年的10年间,相继发掘了10余处不同类型的居住遗址和建筑遗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元代瓷器,尤其是在后桃园、后英房、西绦胡同以及旧鼓楼大街豁口等元代高规格庭院遗址、瓷器窖藏中,出土了蕉叶纹花觚、松竹梅纹葵口盘、凤首扁壶、带托盏、团龙纹大碗、龙纹盘等一批造型新颖别致、釉色洁白莹润、青花发色鲜艳的典型元代青花瓷,为元代青花瓷的研究补充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在鼓楼中学、安定门煤厂、黄寺修配厂等处也陆续出土了白釉褐彩凤纹大罐、白釉黑彩龙凤纹四系扁壶、青花莲荷纹梨形执壶、三彩镂空龙凤纹香炉等保存较完好的元代瓷器;在106中学、雍和宫后、雍和宫豁口东等遗址出土了大量元瓷残片,虽然少见保存完好的器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批瓷器的情况散见于《元大都的勘察和发掘》《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址》《记元大都出土文物》等简报中[7],但以介绍部分典型标本为主,缺乏全面、详细的报道。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元大都遗址的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但在配合城市建设的抢救性发掘中也有元代瓷器的发现。如200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为配合玉河整治工程开展的考古发掘中,在BD4I期堤岸出土了一批元代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日用瓷器残片[8]。玉河的前身是元代通惠河,这批瓷器的发现无疑对研究元大都的漕运具有重要价值。

2.元大都周边地区

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世祖设置大都路总管府,“领院二、县六、州十” [9],以此为拱卫京师的畿辅重地。今北京所辖各区即位于大都路的中北部。大都城以外的地区是元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区,同时也是城内外居民安置墓葬的区域。这些地区发现的元代遗存以墓葬为主,此外也有窖藏、塔基、村落等。据统计,北京地区已发掘的元代各类墓葬近50座,遍及北京所辖各区[10],其中30余座出土有不同品类的元代瓷器。耶律铸墓、铁可墓、斡脱赤墓、张弘纲墓等四座纪年大墓出土瓷器较多,并且器物类型丰富、工艺精湛[11]。昌平城关元墓、呼家楼M18、东坝七棵树M12、北京射击场M68、先农坛M3等墓葬随葬瓷器虽数量有限,但其中不乏青白釉瓷器、龙泉青瓷等南方名窑的佳作[12]。其余如金顶街M17、M9,海淀大有庄M16,平谷河北村元墓,昌平兴寿镇元墓等大多数墓葬,仅随葬有1、2件胎釉粗陋、厚重的普通日用瓷器[13]。

墓葬以外,平谷、延庆、房山等地发现的三处窖藏,丰台发现的一座塔基也有瓷器出土,其中以房山良乡南街窖藏的发现最为丰富,包括了青白釉、钧釉、白釉黑彩、黑釉、白釉等诸多窑口的35件器物,部分器物还有修补痕迹,为元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14]。丰台塔基内清理出的青白釉加彩荷叶盖罐、青白釉釉里红花卉玉壶春瓶均为稀有品种,对元代点彩工艺以及釉里红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5]。

20世纪80年代,在海淀区公主坟、房山区磁家务、密云区小水裕和西庄窠、门头沟区上清水村等地先后发现了多处元代瓷窑遗址,其中出土的胎体厚重、胎质粗糙的黑釉、褐釉瓷器,为北方各窑少见[16],为北京地区元代制瓷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密云两河村金元村落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元代瓷器、瓷片[17],是研究大都路地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珍贵实物资料。但遗憾的是,以上调查、发掘的详细资料还未全面公布。

二、元瓷的研究

北京地区元代瓷器的研究还较薄弱,目前发表的文章仅10余篇,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精品瓷器的介绍与研究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瓷以及高规格墓葬出土的青白釉瓷器等名窑瓷器颇受关注,也是目前北京地区元代瓷器研究的主流。马希桂的《简论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和赵光林的《介绍几件元代青花瓷器》二文详细介绍了元大都遗址出土的数件精美的青花、青白釉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赵文通过与江苏、山西出土两件青花大罐的比较,认为元青花呈色不稳定,品种不及明清丰富[18]。刘秀中的《青白釉艺术杰作——多穆壶》及《元青白釉釉里红玉壶春瓶》二文重点介绍了斡脱赤墓出土的青白釉多穆壶以及丰台塔基出土的釉里红玉壶春瓶,认为这两件器物的造型、胎釉、纹饰均具有代表性,是元代瓷器的典型标准器[19]。刘秀中的《北京地区出土的元代青白瓷》一文通过对昌平城关元墓出土、把杯,海淀区明墓出土元代僧帽壶、斡脱赤墓出土玉壶春瓶以及新街口北明城墙下出土笔山等5件青白釉瓷的介绍,总结元代青白釉瓷胎质、釉色、造型特征,认为其产地应为元代景德镇窑[20]。龙宵飞的《简析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瓷器》一文亦是以瓷器工艺特征介绍为主,但文中将元大都遗址出土所有瓷器进行了整体分类,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这类论述中的固有模式[21]。

2.有关瓷器生产、销售等专题性研究

赵光林的《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器试探青花瓷的起源与特点》一文,通过对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凤首扁壶等青花瓷器的介绍,总结了元青花的特点,并且通过比较研究,认为青花创烧于唐巩县窑,元代景德镇窑博采众长进行原料工艺的改进,烧制出了成熟的青花瓷器[22]。刘树林在《大都城的青花瓷及元青花的外销》一文中介绍了元大都遗址出土及征集的青花瓷,认为其均为景德镇窑产品,并结合文献讨论了青花瓷的外销[23]。余金保等的《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出土枢府瓷刍议》一文,通过对耶律铸墓出土枢府瓷铭文、纹饰、器型特点的分析,结合景德镇老城区元代窑址的调查结果,认为耶律铸墓出土的枢府瓷均来自浮梁瓷局,其中“白王”款高足杯应是景德镇戴家弄窑场生产的佛教用瓷[24]。

以上研究虽然关注的依然是青花瓷、枢府瓷等精品瓷器,但研究内容已不限于器物自身特征的介绍,而是深入到瓷器的工艺流变、生产管理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3.瓷器成份检测与产地的探讨

化学成份分析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但在北京地区出土瓷器的研究中,仅有郭演仪等的《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和影青瓷》与李融武等的《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来源的EDXRF分析》二文涉及这一领域。郭文通过对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青白釉及卵白釉瓷片标本的胎、釉成份检测,并与安徽繁昌出土瓷片进行比较,认为元大都出土的上述瓷器均为景德镇窑烧造,并且青花釉彩中的钴料与国产钴土矿存在差异[25]。李文则通过对张家湾龙泉瓷片样本与寺龙口窑、龙泉大窑青瓷样本的比较研究,认为张家湾出土的青瓷大多产自龙泉大窑区[26]。这类研究为确定元大都遗址出土瓷器的产地及探讨元代制瓷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北京地区元代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研究现状与展望

纵观上述发现与研究的历程,不难看出北京地区元代瓷器的考古资料较为丰富,而相关研究却略显薄弱,主要表现可概括三点:第一,出土瓷器种类丰富,涵盖了元代南北方各大名窑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同时也包括了本地生产的普通日用瓷器;第二,资料刊发有限,特别是元大都遗址及元代窑址的调查资料;第三,研究偏重青花、青白釉等精品瓷器的工艺特征,深入的专题研究及地区综合研究开展较少。

北京地区元代瓷器的考古发现虽然较为丰富,但分布并不均衡,这其中有田野考古工作的原因,也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考古发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城市建成区内的考古工作大多是配合城市建设而开展,不可避免会受到各区县发展进程的影响;另一方面,明清北京兴建于元大都之上,城市建设及社会生活、生产也会对元代遗存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排除上述后期干扰因素,北京地区出土的元代瓷器品种及其分布也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如出土大量名窑瓷器的后英房、西绦胡同、后桃园等几处居址均邻近元大都的商业中心;随葬南方名窑瓷器的贵族墓葬位于城郊,而随葬本地生产普通日用瓷器的小型墓葬分布分散,远离大都城;另外,城外出土瓷器最为丰富的昌平恰位于大都至上都的交通线上。由此可见,除器物本身所体现的工艺、美学成就,作为生活必需品和随葬品,不同等级遗址、墓葬出土的瓷器还能够传递出当时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等相关信息。作为贸易商品,结合交通地理的分析,不同分布区域内的瓷器也能够传递出有关商业交通及地区间贸易关系的历史信息。因此,转变研究视角,强化综合研究,是我们从现有研究境况中所获得的一点启示。今后的研究除器物本身外,需要更加重视出土瓷器的背景信息,如遗址等级、地理位置等,把对瓷器的考察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中。

元大都周边地区发现的元代墓葬,相对于辽金墓葬和明清墓葬,数量似乎与元大都百余年的历史以及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并不相符。从元代墓葬的相关研究可知,北方地区的早期元墓保留了诸多金墓的风格[27],因此,除了元代皇室所特有的秘葬方式的影响外,是否存在早期元墓被误断为辽金墓葬的情况?门头沟斋堂壁画墓的年代就曾出现过类似的争论[28]。这恐怕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对墓葬细节的分析,更为全面、清晰地把握北京地区辽金—元—明考古遗存的动态变迁,准确界定遗存年代。对于瓷器的研究也应进一步扩展视野,在连续的历史进程之中考察器物的演进与变迁历程。

————————

[1] 日·杉山正明著,乌兰、乌日娜译:《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6、308页。

[2] 冯承均译,沙海昂注:《马可波罗行记》,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15页。

[3]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4] 明·曹昭:《格古要论》,载纪晓岚等编纂:《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7—908页。

[5] 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第145页。

[6] a.张宁:《记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6期;b.赵光林:《介绍几件元代青花瓷器》,《文物》1972年8期。

[7] a. 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察和发掘》,《考古》1972年1期;b.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c.元大都考古队:《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3年5期;d.同[6] a。

[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北京玉河:2007年度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1—136页。

[9] 《元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6年,第1347页。

[10] 宋大川主编:《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

[11] a.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耶律铸夫妇合葬墓简况》,《北京文博》1998年4期;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元铁可父子墓和张弘纲墓》,《考古学报》1986年1期。

[12] a.黄秀纯:《北京地区发现的元代墓葬》,载《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219—248页;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射击场工程考古发掘报告》,载《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82—488页。

[13] a.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昌平兴寿镇元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12年3期;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延庆县东王化营窑址、墓葬发掘报告》,载《北京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130—133页;c.苗富田:《怀柔梭草村发现元墓》,《北京考古信息》1989年1期;d.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密云县第七中学工程考古发掘报告》,载《北京考古工作报告(2000—2009)·密云、怀柔、昌平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8—108页;e.张先得:《北京密云县元代壁画墓》,《北京考古信息》1991年1期;f.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7期;g.同[12] a。

[14] 田敬东:《北京良乡发现一处元代窖藏》,《考古》1972年6期。

[15] 刘秀中:《元青白釉釉里红玉壶春瓶》,《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11日。

[16] a.赵光林:《近年北京地区发现的几处古代琉璃窑址》,《考古》1986年7期;b.赵光林:《近几年北京发现的几处古代瓷窑址》,载《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408—415页。

[17] a.同[10],第380—381页;b.赵光林:《北京地区的几处文物窖藏》,《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7页;c.赵光林:《北京发现一批古遗址和窖藏文物》,《考古》1989年2期;d.王有泉:《北京地区基建考古工作回顾》,《北京文博》1998年1期。

[18] a. 马希桂:《简论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收藏家》2005年5期;b.同[6] b。

[19] a.刘秀中:《青白釉艺术杰作——多穆壶》, 《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4日;b.同[15]。

[20] 刘秀中:《北京地区出土的元代青白瓷》,《北京文博》1987年2期。

[21] 龙宵飞:《简析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瓷器》,《北京文博》2000年3期。

[22] 赵光林:《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器试探青花瓷的起源与特点》,《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第224—229页。

[23] 刘树林:《大都城的青花瓷及元青花的外销》,载《首都博物馆十五周年论文选》,地质出版社,1996年,第188—192页。

[24] 余金保等:《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出土枢府瓷刍议》,《北方文物》2012年2期。

[25] 郭演仪,陈尧成:《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和影青瓷》,《考古》1982年1期。

[26] 李融武等:《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来源的EDXRF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8期。

[27]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28] a.鲁琪,赵福生:《北京市斋堂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7期;b.冯恩学:《北京斋堂壁画墓的年代》,《北方文物》1997年4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

[1] 日·杉山正明著,乌兰、乌日娜译:《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6、308页。

[2] 冯承均译,沙海昂注:《马可波罗行记》,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15页。

[3]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4] 明·曹昭:《格古要论》,载纪晓岚等编纂:《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7—908页。

[5] 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第145页。

[6] a.张宁:《记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6期;b.赵光林:《介绍几件元代青花瓷器》,《文物》1972年8期。

[7] a. 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察和发掘》,《考古》1972年1期;b.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c.元大都考古队:《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3年5期;d.同[6] a。

[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北京玉河:2007年度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1—136页。

[9] 《元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6年,第1347页。

[10] 宋大川主编:《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

[11] a.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耶律铸夫妇合葬墓简况》,《北京文博》1998年4期;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元铁可父子墓和张弘纲墓》,《考古学报》1986年1期。

[12] a.黄秀纯:《北京地区发现的元代墓葬》,载《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219—248页;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射击场工程考古发掘报告》,载《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82—488页。

[13] a.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昌平兴寿镇元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12年3期;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延庆县东王化营窑址、墓葬发掘报告》,载《北京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130—133页;c.苗富田:《怀柔梭草村发现元墓》,《北京考古信息》1989年1期;d.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密云县第七中学工程考古发掘报告》,载《北京考古工作报告(2000—2009)·密云、怀柔、昌平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8—108页;e.张先得:《北京密云县元代壁画墓》,《北京考古信息》1991年1期;f.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7期;g.同[12] a。

[14] 田敬东:《北京良乡发现一处元代窖藏》,《考古》1972年6期。

[15] 刘秀中:《元青白釉釉里红玉壶春瓶》,《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11日。

[16] a.赵光林:《近年北京地区发现的几处古代琉璃窑址》,《考古》1986年7期;b.赵光林:《近几年北京发现的几处古代瓷窑址》,载《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408—415页。

[17] a.同[10],第380—381页;b.赵光林:《北京地区的几处文物窖藏》,《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7页;c.赵光林:《北京发现一批古遗址和窖藏文物》,《考古》1989年2期;d.王有泉:《北京地区基建考古工作回顾》,《北京文博》1998年1期。

[18] a. 马希桂:《简论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收藏家》2005年5期;b.同[6] b。

[19] a.刘秀中:《青白釉艺术杰作——多穆壶》, 《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4日;b.同[15]。

[20] 刘秀中:《北京地区出土的元代青白瓷》,《北京文博》1987年2期。

[21] 龙宵飞:《简析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瓷器》,《北京文博》2000年3期。

[22] 赵光林:《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器试探青花瓷的起源与特点》,《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第224—229页。

[23] 刘树林:《大都城的青花瓷及元青花的外销》,载《首都博物馆十五周年论文选》,地质出版社,1996年,第188—192页。

[24] 余金保等:《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出土枢府瓷刍议》,《北方文物》2012年2期。

[25] 郭演仪,陈尧成:《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和影青瓷》,《考古》1982年1期。

[26] 李融武等:《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来源的EDXRF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8期。

[27]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28] a.鲁琪,赵福生:《北京市斋堂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7期;b.冯恩学:《北京斋堂壁画墓的年代》,《北方文物》1997年4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

[1] 日·杉山正明著,乌兰、乌日娜译:《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6、308页。

[2] 冯承均译,沙海昂注:《马可波罗行记》,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15页。

[3]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4] 明·曹昭:《格古要论》,载纪晓岚等编纂:《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7—908页。

[5] 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1991年,第145页。

[6] a.张宁:《记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6期;b.赵光林:《介绍几件元代青花瓷器》,《文物》1972年8期。

[7] a. 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察和发掘》,《考古》1972年1期;b.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c.元大都考古队:《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3年5期;d.同[6] a。

[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北京玉河:2007年度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1—136页。

[9] 《元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6年,第1347页。

[10] 宋大川主编:《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

[11] a.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耶律铸夫妇合葬墓简况》,《北京文博》1998年4期;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元铁可父子墓和张弘纲墓》,《考古学报》1986年1期。

[12] a.黄秀纯:《北京地区发现的元代墓葬》,载《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219—248页;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射击场工程考古发掘报告》,载《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82—488页。

[13] a.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昌平兴寿镇元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12年3期;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延庆县东王化营窑址、墓葬发掘报告》,载《北京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130—133页;c.苗富田:《怀柔梭草村发现元墓》,《北京考古信息》1989年1期;d.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密云县第七中学工程考古发掘报告》,载《北京考古工作报告(2000—2009)·密云、怀柔、昌平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8—108页;e.张先得:《北京密云县元代壁画墓》,《北京考古信息》1991年1期;f.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7期;g.同[12] a。

[14] 田敬东:《北京良乡发现一处元代窖藏》,《考古》1972年6期。

[15] 刘秀中:《元青白釉釉里红玉壶春瓶》,《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11日。

[16] a.赵光林:《近年北京地区发现的几处古代琉璃窑址》,《考古》1986年7期;b.赵光林:《近几年北京发现的几处古代瓷窑址》,载《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408—415页。

[17] a.同[10],第380—381页;b.赵光林:《北京地区的几处文物窖藏》,《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7页;c.赵光林:《北京发现一批古遗址和窖藏文物》,《考古》1989年2期;d.王有泉:《北京地区基建考古工作回顾》,《北京文博》1998年1期。

[18] a. 马希桂:《简论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收藏家》2005年5期;b.同[6] b。

[19] a.刘秀中:《青白釉艺术杰作——多穆壶》, 《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4日;b.同[15]。

[20] 刘秀中:《北京地区出土的元代青白瓷》,《北京文博》1987年2期。

[21] 龙宵飞:《简析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瓷器》,《北京文博》2000年3期。

[22] 赵光林:《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器试探青花瓷的起源与特点》,《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第224—229页。

[23] 刘树林:《大都城的青花瓷及元青花的外销》,载《首都博物馆十五周年论文选》,地质出版社,1996年,第188—192页。

[24] 余金保等:《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出土枢府瓷刍议》,《北方文物》2012年2期。

[25] 郭演仪,陈尧成:《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和影青瓷》,《考古》1982年1期。

[26] 李融武等:《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来源的EDXRF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8期。

[27]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28] a.鲁琪,赵福生:《北京市斋堂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7期;b.冯恩学:《北京斋堂壁画墓的年代》,《北方文物》1997年4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北京地区
歌华发布
北京地区居民镉摄入量评估
北京地区植物越冬防寒技术调查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1949—1966年北京地区贞操观的变革——解放与进步
北京地区地下水人工回灌简介
北京地区满文古籍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