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其果
冰冷的大地、凛冽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冬的气息愈来愈浓烈。纵然裹着厚厚的棉服,但逼人的寒气还是让我们紧紧地收缩着身躯艰难行走,大人和小孩儿的脸都冻得泛红,帅气的小伙儿变得重“温度”轻“风度”,平日里苗条的姑娘们在冬装的装扮下变得肉乎乎。这一切都是“冷”的结果。
这种“冷”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寒潮”,即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其所经过的地区,往往出现剧烈降温、狂风和雨雪。在我国,寒潮是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发生频次多,影响范围广。
一般来说,在北半球,冷空气的“窝”是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这里常年冰天雪地。冬天太阳光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这里的寒冷程度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极地上空常年存在着巨大的“冷性涡旋”,中纬度地区则是大致沿纬圈绕行的西风带。如果西风带出现南北向蛇行运动,“冷性涡旋”就会将“大冰窖”分裂成一个个“小冰窖”,向南伸展推送,这样一股股冷空气就长途奔波疯狂南下。
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样,有的强,有的弱,每一个“小冰窖”大小不一、冰冷的程度不同,所以冷空气所带来的降温幅度有大有小。由于冷空气活动的路数不同,受影响的地区也不同,其酿成的后果也不一样。
冷空气入侵的主要影响是降温和大风,有时也会出现大范围雨雪,这主要是冷暖空气强烈交汇的结果。实际上,当暖湿空气条件不好时,强冷空气入侵也不一定会带来雨雪,因此,并非是冷空气越强,其带来的雨雪就愈强。
根据强弱程度,冷空气也有不同的等级,包括寒潮、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
当然,除了大幅降温、大风和雨雪,寒潮留给我们的还有病痛。冬季寒潮到来时,在各个医院和诊所,感冒患者增多。许多慢性气管炎、哮喘病患者也都往往病情复发或加重。由于寒潮影响前后的两三天内,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骤然下降,人体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寒冷刺激难以适应,若未能及时添加衣服,就极易受凉,抵抗力下降,从而给感冒等病毒的入侵留下可乘之机。
寒潮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寒潮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可以达到10℃甚至20℃以上,通常超过农作物的耐寒能力,造成农作物发生冻害。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当温度降到0℃左右时,就会明显受害。历史上几乎每次寒潮过程都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害,灾害程度会因冷空气入侵范围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据史料记载,1955年1月,由于寒潮连续爆发性地南下,武汉出现了-14.6℃,上海出现了-19.2℃,南宁出现了-2.1℃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岛也出现了罕见的霜冻现象。其中苏、皖、鄂、湘、赣等省不少地区连续出现持续时间偏长的大雪和冻雨,交通受阻,农牧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春秋时节,长江流域遇有寒潮常出现雨雪天气,有时还会出现雷暴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由寒潮引起的终霜、初霜和霜冻对华北、华中地区农作物的威胁更大,往往造成严重减产。
尽管如此,寒潮也有好的一面。寒潮所带来的降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寒潮带来的低温冷冻,是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防范寒潮的意识越来越强。当人们从天气预报中得知寒潮来袭的消息后,需要添衣物防寒减少出行,给蔬菜花卉大棚加盖草垫,注水调高水产养殖池水温,给家禽家畜养殖棚内保温增加光照时间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科学应对低温冷冻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我国气象部门可以准确预报预警寒潮的情况下,科学防冻防寒已不再是难事。尽管冷,但是人民直面冷的心是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