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校需求之文化探寻

2014-12-19 16:05张欣金玉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官本位人情名校

张欣++金玉梅

择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每种社会现象都可追寻到其在历史文化背景中衍生的根源。本文拟对择校需求产生的文化心理追本溯源,重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文化、重道轻器文化、面子文化以及人情文化来解析家长们的择校心理,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作用机理。现实中它们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通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推进着家长们的择校需求。家长之所以择校,也是因为一定的利益诉求,而每一种文化也都体现着家长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择校需求 家长 文化心理 利益诉求

文化,是我们生活于其中而又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一种最为持久深远的影响因素。个人的生活习惯、群体的行为方式、社会的政策制度都有它自身深刻的文化烙印、文化之源,也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可以追寻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作为引发全社会关注的择校热现象的主体之一,家长的择校需求背后必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我们需要探寻文化作用于他们的机理。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察,选择出官本位文化、重道轻器文化、面子文化以及人情文化四个影响最为深刻的因素进行审视分析,探寻其存在的心理根源以及家长们的利益诉求,以期为正确引导家长们的择校心理、择校需求出谋划策。可以说,择校的存在不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甚至一次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改革可以快速消解的现实文化现象,它需要我们从根本观念上进行引导,而且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这是一件值得去做、去为之努力的事情。

一、官本位文化是择校需求产生之根源

首先,择校之所以存在可以追溯到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心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所谓官本位思想,是指以官为本,把做官看作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并以官职大小、高低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一种政治文化。[1]作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官本位文化左右主导了历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奋斗目标。之所以会有这种全民性的趋向,无疑与为官所带来的尊贵地位、职位权力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隐性利益密切相关。孔子发出“学而优则仕”之呼时,为官似乎还带有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之价值、兼济天下的单纯目的,而之后的科举制度从萌生、发展到僵化,则将为官的目的更多与私利相连。近代的高考制度无疑也与学生自身未来息息相关,所以才有“一考定终生”的说法。在对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之下,由于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必然会出现择校热。

至今官本位思想仍在窄化扭曲着人们的择校理念。学生和家长在利益的吸引下,无论被迫还是自愿,都对择校充满了热情。因为,个体将来拥有的社会地位及其薪资同其所获教育程度存在很大关系。可以说,高“文凭”是确保将来生活地位的“敲门砖”和“通行证”。[2]所以,家长和社会一致认为学生只有上好学才能有远大的前途,评判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基本上从育人的圣地异化为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成为充满竞争压力的场所。这种偏颇思想导致很多家长产生为孩子选择名校的动机。因为“名师出高徒”,名校不仅有名师,还兼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势必挤破脑袋、砸锅卖铁也要为孩子择校。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每天为孩子受教育奔波着急的家长的心态,它虽然有些盲目,但却原发性、持久性地存在着。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深层文化心理因素,不是简单地禁止就能解决的。政府、学校、市场都应发挥自身作用,正确引导家长们的择校需求。政府要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考虑到家长的心理因素,并全力从整体上提升教育的品质,使其得到均衡发展;学校不仅要努力寻求自身发展,还要实现培养目标的积极转变;市场在人才选择时不能只重名牌名校,而要真正考察学生的能力,不对一般学校抱有偏见。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必将有效遏制家长的急切择校心理。

二、重道轻器文化扭曲并生发着择校的需要

在官本位文化的运行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与此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对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评价都起到了调控制约作用,其中对教育内容影响最显著的一面就是传统的重道轻器文化的形成。之后两者又相互加强着彼此的运作方式和地位,成为一对密不可分的文化传统。具体来说,重道轻器文化就是从古代以来整个社会尊崇文化人而轻视从事技艺者的现象。当然,这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因为文化人多代表了为官者和上层阶级,而从事技艺者一般等同于体力劳动者,在社会职业选择中不受欢迎,面子上也没光彩。知识分子自身也对“器”之学问嗤之以鼻,认为是有损身份尊严之学。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直接界定了道凌驾于器之上的社会地位,而科举选士、儒者为官等有关的制度习俗,又从国家政治的层面助长了这一文化现象的蔓延。[3]所以,但凡有能力的家庭都要为孩子争取进入上层阶级的机会。这些文化传统在运作过程中逐步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择业观,不仅对古代科技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现今依旧深深地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的现象即是由传统的重道轻器文化内化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择校的竞争程度,因为它导向的择校需求就是普通教育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能力或者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职高在择校市场中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位置,根本没有空间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一般学生选择职高多是迫不得已,是在普高中无生存之地才退而求其次的决定。所以,即便是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政策上引导并给予支持,给入职学习者发放生活补贴等,但仍旧没有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家长们的择校观更是没有动摇。所以,国家在重视职业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重文轻术思想的深厚文化根基。应不断从家长的价值观念上寻求转变,同时给予正确的择校乃至择业的指导,特别是加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导向功能,改善我国缺乏高技术人才的窘境。家长自身面对择校时要理性分析,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择校意愿来综合分析,不盲目跟从社会风气,这也是实现家长们高水平、多样化择校的有力途径,可以缓解我国低水平无序的择校热。

三、人情文化为择校需求提供了便利市场

一般而言,中国文化属于一种伦理型文化,而这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是建立在情义“关系”之上的,它是几千年来凝结中国“小家”与“大家”的基本原则。其不仅有助于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礼尚往来,而且能起到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是我们实行以德治国的根本。所以,人情文化一直盛行于传统的以血缘、情感及地域为交往基础的人民生活之中。而在现代社会交往中,人情关系慢慢由传统积极因素变异为金钱、物质等利益主导的价值取向,各种复杂的人情交往关系从属于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分化出来,成为各交往主体满足自己私利的工具手段。[4]而择校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中扎根并日趋繁荣,是与世世代代的人情文化密不可分的。正是基于此,它才能够在中国社会中有那么大的市场。人情文化不仅给择校提供了生存空间,自身也被择校后的格局关系进一步加强着。

社会上现存四种主要择校方式即以分择校、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特长择校,而以权择校和以钱择校尤为突出“关系”之重要性。其中以权择校是当权者以权谋私,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自己或亲戚朋友的孩子安置于名校的行为,有些还涉及到钱权交易、权权交易等。它是人情文化衍生的坏习,是我们要严格加以制止的非法行为。人情社会复杂的“差序格局”,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都给教育政策的执行演变为服务于特定群体的择校需求提供了可乘之机。“名校”作为一种利益交换工具,往往使“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在教育政策的运行中获得特殊照顾,而“生人关系”则成为人情社会竞争规则中的“失利者”。[5]而且,在现有的人情关系之下,钱权难分,通常以钱择校的方式会伴有权力关系的介入。而以分择校中也不乏弱势家庭因为既无社会关系,又无足够金钱,所以家长没有能力为孩子选择优质学校。这种复杂的人情关系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所以屡禁不止的重要社会文化基础。

再者,之所以说择校会进一步加强人情文化,是因为择校一般是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既得利益者谋利的,他们明显是择校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断扩展自己的利益圈,通过人情交换获取更多的资本。而这种不断的循环使得上层阶层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利益团体,将其他阶层排除在外。这也是很多文化程度高、社会资本拥有者的家长为孩子择校的重要原因,他们看重的是名校之中的人际关系,以为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圈奠定基础。所以说,择校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不是一项教育改革的实施或是政策的出台就能解决的,它是一种更深层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人情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几千年的习俗,天长日久地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交往模式,不能简单予以否定或全盘舍弃,只有通过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来规范择校行为,杜绝权力滥用、人情交换现象,使其丑陋非法的一面被压制,择校才能走向健康有序的道路。

四、面子文化推动着择校需求

人情文化即“给面子”、“留面子”,也就是大家在“要面子”。面子文化可以说是由社会等级观念和等级内部平等观念所导致的一种社会规范,是中国人不变的社会法则。这种爱面子的心理虽说很难界定它的好坏,但是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便将转化为跟风攀比的坏习。现在择校愈演愈烈不能说没有盲目跟风的家长群体在推动。名校在很多人心里已经成为一种彰显脸面、提高身份的符号和象征。很多家长为了跟随潮流,不顾家庭的现实境况和孩子的实际能力,坚决要把孩子送到重点名校甚至国外读书。而且这场择校战已经从学校蔓延到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中,辅导班、特长班的火热局面无不被家长们的盲目追求极大地助长。孩子上辅导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种社会潮流,以至于没上辅导班、没请家教的学生就会被认为处于不利境地。当前出现的所谓的“占坑班”就是一些地方重点校自办或者与社会培训机构合办,以向重点校输送优秀学生为目标、以“高收费”为依托的学科培训机构。他们正是利用家长们的急切择校心理,牵引着他们在“机构培训—考试排名—上名校”的道路上攀行,助长着择校之风。

面子意识根深蒂固,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特别是与同一群体中的熟悉者的比较有意无意地都会存在于家长的心中。特别是在官本位文化和重道轻器文化的催化下,家长必将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而人情文化又为实现这一利益诉求提供可能的通道。这种综合作用下的面子意识,在现实中很容易扭曲家长们的择校需求。比如现在很多县域内的学校在坚持特色办学的理念下,教学质量很好,并且在当地很具优势。然而,一些家长由于盲目跟随社会风气,坚持要把孩子送进市区里的学校。学生因环境陌生和竞争压力,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习成绩较之以前反而会有所下降。或者有些孩子的确喜欢技术类的学校,并且很有天分,但家长却感觉孩子学技术会丢面子,于是迫使孩子选择普高。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很难得到根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使其在合情与合理的范围内存在。家长自身应该意识到它的作用,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不要左右孩子的选择,应让其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类型,这也就是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从以上的文化探寻中我们看到了择校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多种文化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家长们的择校需求,虽然不乏积极的一面,但是它们在引发难以遏制的择校热过程中的强大力量是不容忽略的,需要我们予以正视。家长在择校的利益追求过程中,因这些传统的文化根植于心中,很容易会走偏路或者得不偿失,这不仅需要政府的规范引导、学校的多样发展、市场的有力引导,更需要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观念意识转变,反思我们每日生存于、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弃其糟粕,扬其精华,使择校需求更加合理多样化。

————————

参考文献

[1] 朱岚.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理论学刊,2005(11).

[2] 于建霞,刘娜.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问题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7(18).

[3] 黄日强, 王省民.“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4] 杨威,陈红.论人情交往的异化及其消解.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

[5] 邵泽斌,张乐天.化解义务教育择校矛盾为什么这么难.教育研究,2013(4).

[作者:张欣(1990-),女,河南开封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官本位人情名校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名校介绍
不要透支人情
赶集挑名校
高校去行政化才能根治科研“官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