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刚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改进课堂提问的方式,注意提问的技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将课堂提问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高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教师的提问若能紧紧抓住这一心理,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融洽师生关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一、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应难易适中,有思考价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积极性的兴趣点。提问不能过于简单,若一味地问 “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训练,久而久之还会助长他们思维的惰性,使他们感到学习索然无味。当然,问题也不能太宽泛、太难、太深,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是否存在实数 ,使关于 的不等式 恒成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却不知如何回答,此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存在”和“恒成立”的意义,之后再引入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相关描述,学生就容易解决上述问题了。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既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不能太简单低幼,应该鼓励学生“跳一跳”,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收获真知。
二、课堂提问要适量
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善于捕捉教学契机,设置情境,突出重点,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习兴趣。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当然问题提得过多、过繁也不好,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也可以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如此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灵活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因此,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例如,《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节,在推导完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后,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还有其他的建系方法吗?其标准方程又是什么?教师启发引导后学生再去探索,能够充分训练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注意设计能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提问,而不要停留在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和信息交流的过程,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灵活地掌控课堂,迅速准确地点评学生的回答,并将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四、课堂提问要因人而异
孔子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到课堂提问中便是“因人施问”。难度大的问题应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应由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应由学困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应由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当然,学生的回答有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尤其是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尊重他们,正确评价他们,以鼓励为主,及时肯定其可取之处。实践证明,这样的“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时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五、课堂提问要新颖且有亲和力
同样一个问题,如果问得既不新颖又没有启发性,或者一直老调重弹,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不断变换提问的角度,注意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有新奇之感。
居高临下的提问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距离感,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教师应注意说话的语气,用一种无形的亲和力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打消顾虑,主动走进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方式,“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启发中进行的,因此,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讲究艺术,精心设计,使所提问题新颖别致、难易适中、充满情趣,使课堂提问真正达到以问促思、以问激情、以问导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