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德++毛阳海
摘要: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经过和平解放后的几十年的发展,其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西藏需要对原来的产业模式进行转变。通过分析西藏工业化的现状,找出限制工业发展的因素,并由此提出对西藏产业结构升级、培养人才、适度发展新型工业化、利用好政策等对策,这对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藏;新型工业化;适度;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62-02
西藏和平解放时,工业在产业中占的比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至2012年底,西藏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1.5%、34.6%、53.9%,其中工业占到7.9%。在这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当今世界的发展给各国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在我国走循环经济、包容性发展道路的背景下,西藏需要对原来的产业模式进行转变、优化、升级。就工业而言,它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能再走效率低、产量少、污染大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需要走科技含量高、低碳循环、高效低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考虑到西藏的生态较脆弱,更加需要一条适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探讨西藏如何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西藏工业化的现状
经过西藏和平解放后60多年的发展,西藏工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不断地发展中,现在已经形成了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等采矿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种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的工业还有待合理适度地发展。以下从GDP、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等方面对西藏工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图1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的走势
资料来源: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从GDP来看,201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为701.03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年,其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11.8%,居全国第11名①。从图1可以看出,西藏的经济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也在提升。
从人均GDP来看,2012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 936元,比去年增长了14.2%,高于全国9.2%的平均增长速度。
图22000—2012年西藏工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从增加值来看,2012年西藏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2.85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34.06亿元。西藏工业增加值为55.4亿元,比2011年的48.2亿元增长了14.9%,西藏的工业增加值呈现出上涨趋势。
图32012年西藏产业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从产业结构来看,西藏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其值超过50%,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西藏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中,主要集中在第一、三产业,总和占到86.6%,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从人口城市化率看,2012年,西藏总人口达到307.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69.98万,占总人口的22.7%,乡村人口数为237.64万,占总人口的77.3%。相比于1990年的统计数据,总人口增长超过86万人,城镇人口也上涨了6.3个百分点。
从上述选取的几个方面来看,西藏工业化的发展整体表现出了趋好形势,有关工业化的数据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和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进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西藏工业化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二、西藏工业化的限制因素
西藏在发展工业方面呈现出较好的现状,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专业人才、生态安全等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2年,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11.5%、34.6%、53.9%,为“/型结构”(即“上坡型结构”)形式。同年,西藏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46.3%、13.4%、40.3%,为“反J型结构”形式。由此看出,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多,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少。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
2012年,西藏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年,较2011年的7.9年有所增长。2012年,西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类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大多数为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同年,西藏大学生的在校人数中,文科类学生人数占大多数,理工科类比重较小,其中农林牧渔、财经、文化教育专业人数排在前几位。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充足,从而也限制了相关产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升、设备的升级完善。
(三)生态安全的限制
西藏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西藏发展工业化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一定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更多地应该考虑到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可以在其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发育、发展,对禁止开发的资源不开发,限制开发的资源适度地开发,未限制开发的资源合理地开发。
三、西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一)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形式为“三二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形式为“一三二”。为了解决这种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现状,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把第一产业中过剩的人员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首先在人数上进行合理配置;其次,对转移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迅速适应并融入新的工种,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帮助其掌握知识和技术要领;最后,逐步将发展重点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产业,它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牧业,第三产业中部分产业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衔接并处理好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对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使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因此,培养人才对西藏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整个西藏地区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居民的思想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开阔,以提高就业、减少失业。第二,可以普遍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还可以使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第三,可以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包括研发型技术人员、操作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高新技术得以发展、应用,企业等运行、发展的更好,有助于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从学校着手,要使更多的适龄儿童上得起学,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对大学生合理选择专业进行培训,避免报考专业出现过冷过热现象,以及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不协调。其次,政府部门应鼓励成立更多的培训机构,帮助更多的人员掌握技术和知识,实现更好的就业。最后,对政府人员、企业员工等定期培训,如有能力可以派往我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调研、学习。
(三)适度发展新型工业化
考虑到西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来发展工业化。首先,西藏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显示出生产效率较低、污染较严重、消耗资源较大等缺点,因此,这种工业化发展方式是不合乎现代发展的要求。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它要求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更好地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解决效率低、污染重、耗能大等问题,使之良性发展,走可持续、可循环的工业道路;同时,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行人员优化匹配,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其次,西藏要走适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于现代科技水平有限,难免会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对生态有一定的影响,这需要把开发程度限制在其可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适度地发展。这样,可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西藏工业化水平。
(四)利用好政策
由于西藏的特殊区情,党中央对西藏制定了援藏政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帮助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使之和全国其他省份共同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可利用这些有利政策,进一步发展西藏的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产业、高原特色食品业、民族手工业等支柱产业,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品牌形象好、安全绿色的产品,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形成专业、技术、高效、绿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使人才、资金、材料集聚,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提高发展效果和效率,从而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结语
考虑到西藏生态较脆弱,西藏发展工业化的困难程度比我国其他地区要大,需要在西藏生态恢复能力的范围内,从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着手,充分利用政策,适度地、低碳地、循环地发展西藏的新型工业,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最终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阳海.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简新华,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毛阳海,路赟.西藏经济结构变迁简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6).
[4]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第2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5]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工业化进程的中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责任编辑 王佳]
endprint
摘要: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经过和平解放后的几十年的发展,其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西藏需要对原来的产业模式进行转变。通过分析西藏工业化的现状,找出限制工业发展的因素,并由此提出对西藏产业结构升级、培养人才、适度发展新型工业化、利用好政策等对策,这对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藏;新型工业化;适度;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62-02
西藏和平解放时,工业在产业中占的比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至2012年底,西藏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1.5%、34.6%、53.9%,其中工业占到7.9%。在这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当今世界的发展给各国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在我国走循环经济、包容性发展道路的背景下,西藏需要对原来的产业模式进行转变、优化、升级。就工业而言,它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能再走效率低、产量少、污染大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需要走科技含量高、低碳循环、高效低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考虑到西藏的生态较脆弱,更加需要一条适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探讨西藏如何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西藏工业化的现状
经过西藏和平解放后60多年的发展,西藏工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不断地发展中,现在已经形成了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等采矿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种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的工业还有待合理适度地发展。以下从GDP、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等方面对西藏工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图1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的走势
资料来源: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从GDP来看,201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为701.03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年,其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11.8%,居全国第11名①。从图1可以看出,西藏的经济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也在提升。
从人均GDP来看,2012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 936元,比去年增长了14.2%,高于全国9.2%的平均增长速度。
图22000—2012年西藏工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从增加值来看,2012年西藏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2.85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34.06亿元。西藏工业增加值为55.4亿元,比2011年的48.2亿元增长了14.9%,西藏的工业增加值呈现出上涨趋势。
图32012年西藏产业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从产业结构来看,西藏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其值超过50%,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西藏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中,主要集中在第一、三产业,总和占到86.6%,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从人口城市化率看,2012年,西藏总人口达到307.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69.98万,占总人口的22.7%,乡村人口数为237.64万,占总人口的77.3%。相比于1990年的统计数据,总人口增长超过86万人,城镇人口也上涨了6.3个百分点。
从上述选取的几个方面来看,西藏工业化的发展整体表现出了趋好形势,有关工业化的数据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和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进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西藏工业化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二、西藏工业化的限制因素
西藏在发展工业方面呈现出较好的现状,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专业人才、生态安全等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2年,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11.5%、34.6%、53.9%,为“/型结构”(即“上坡型结构”)形式。同年,西藏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46.3%、13.4%、40.3%,为“反J型结构”形式。由此看出,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多,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少。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
2012年,西藏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年,较2011年的7.9年有所增长。2012年,西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类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大多数为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同年,西藏大学生的在校人数中,文科类学生人数占大多数,理工科类比重较小,其中农林牧渔、财经、文化教育专业人数排在前几位。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充足,从而也限制了相关产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升、设备的升级完善。
(三)生态安全的限制
西藏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西藏发展工业化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一定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更多地应该考虑到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可以在其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发育、发展,对禁止开发的资源不开发,限制开发的资源适度地开发,未限制开发的资源合理地开发。
三、西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一)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形式为“三二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形式为“一三二”。为了解决这种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现状,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把第一产业中过剩的人员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首先在人数上进行合理配置;其次,对转移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迅速适应并融入新的工种,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帮助其掌握知识和技术要领;最后,逐步将发展重点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产业,它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牧业,第三产业中部分产业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衔接并处理好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对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使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因此,培养人才对西藏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整个西藏地区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居民的思想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开阔,以提高就业、减少失业。第二,可以普遍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还可以使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第三,可以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包括研发型技术人员、操作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高新技术得以发展、应用,企业等运行、发展的更好,有助于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从学校着手,要使更多的适龄儿童上得起学,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对大学生合理选择专业进行培训,避免报考专业出现过冷过热现象,以及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不协调。其次,政府部门应鼓励成立更多的培训机构,帮助更多的人员掌握技术和知识,实现更好的就业。最后,对政府人员、企业员工等定期培训,如有能力可以派往我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调研、学习。
(三)适度发展新型工业化
考虑到西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来发展工业化。首先,西藏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显示出生产效率较低、污染较严重、消耗资源较大等缺点,因此,这种工业化发展方式是不合乎现代发展的要求。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它要求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更好地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解决效率低、污染重、耗能大等问题,使之良性发展,走可持续、可循环的工业道路;同时,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行人员优化匹配,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其次,西藏要走适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于现代科技水平有限,难免会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对生态有一定的影响,这需要把开发程度限制在其可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适度地发展。这样,可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西藏工业化水平。
(四)利用好政策
由于西藏的特殊区情,党中央对西藏制定了援藏政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帮助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使之和全国其他省份共同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可利用这些有利政策,进一步发展西藏的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产业、高原特色食品业、民族手工业等支柱产业,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品牌形象好、安全绿色的产品,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形成专业、技术、高效、绿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使人才、资金、材料集聚,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提高发展效果和效率,从而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结语
考虑到西藏生态较脆弱,西藏发展工业化的困难程度比我国其他地区要大,需要在西藏生态恢复能力的范围内,从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着手,充分利用政策,适度地、低碳地、循环地发展西藏的新型工业,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最终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阳海.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简新华,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毛阳海,路赟.西藏经济结构变迁简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6).
[4]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第2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5]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工业化进程的中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责任编辑 王佳]
endprint
摘要: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经过和平解放后的几十年的发展,其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西藏需要对原来的产业模式进行转变。通过分析西藏工业化的现状,找出限制工业发展的因素,并由此提出对西藏产业结构升级、培养人才、适度发展新型工业化、利用好政策等对策,这对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藏;新型工业化;适度;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62-02
西藏和平解放时,工业在产业中占的比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至2012年底,西藏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1.5%、34.6%、53.9%,其中工业占到7.9%。在这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当今世界的发展给各国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在我国走循环经济、包容性发展道路的背景下,西藏需要对原来的产业模式进行转变、优化、升级。就工业而言,它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能再走效率低、产量少、污染大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需要走科技含量高、低碳循环、高效低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考虑到西藏的生态较脆弱,更加需要一条适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探讨西藏如何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西藏工业化的现状
经过西藏和平解放后60多年的发展,西藏工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不断地发展中,现在已经形成了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等采矿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种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的工业还有待合理适度地发展。以下从GDP、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等方面对西藏工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图1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的走势
资料来源: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从GDP来看,201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为701.03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年,其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11.8%,居全国第11名①。从图1可以看出,西藏的经济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也在提升。
从人均GDP来看,2012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 936元,比去年增长了14.2%,高于全国9.2%的平均增长速度。
图22000—2012年西藏工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从增加值来看,2012年西藏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2.85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34.06亿元。西藏工业增加值为55.4亿元,比2011年的48.2亿元增长了14.9%,西藏的工业增加值呈现出上涨趋势。
图32012年西藏产业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从产业结构来看,西藏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其值超过50%,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西藏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中,主要集中在第一、三产业,总和占到86.6%,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从人口城市化率看,2012年,西藏总人口达到307.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69.98万,占总人口的22.7%,乡村人口数为237.64万,占总人口的77.3%。相比于1990年的统计数据,总人口增长超过86万人,城镇人口也上涨了6.3个百分点。
从上述选取的几个方面来看,西藏工业化的发展整体表现出了趋好形势,有关工业化的数据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和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进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西藏工业化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二、西藏工业化的限制因素
西藏在发展工业方面呈现出较好的现状,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专业人才、生态安全等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2年,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11.5%、34.6%、53.9%,为“/型结构”(即“上坡型结构”)形式。同年,西藏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46.3%、13.4%、40.3%,为“反J型结构”形式。由此看出,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多,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少。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
2012年,西藏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年,较2011年的7.9年有所增长。2012年,西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类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大多数为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同年,西藏大学生的在校人数中,文科类学生人数占大多数,理工科类比重较小,其中农林牧渔、财经、文化教育专业人数排在前几位。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充足,从而也限制了相关产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升、设备的升级完善。
(三)生态安全的限制
西藏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西藏发展工业化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一定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更多地应该考虑到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可以在其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发育、发展,对禁止开发的资源不开发,限制开发的资源适度地开发,未限制开发的资源合理地开发。
三、西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一)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形式为“三二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形式为“一三二”。为了解决这种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现状,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把第一产业中过剩的人员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首先在人数上进行合理配置;其次,对转移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迅速适应并融入新的工种,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帮助其掌握知识和技术要领;最后,逐步将发展重点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产业,它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牧业,第三产业中部分产业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衔接并处理好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对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使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因此,培养人才对西藏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整个西藏地区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居民的思想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开阔,以提高就业、减少失业。第二,可以普遍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还可以使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第三,可以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包括研发型技术人员、操作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高新技术得以发展、应用,企业等运行、发展的更好,有助于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从学校着手,要使更多的适龄儿童上得起学,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对大学生合理选择专业进行培训,避免报考专业出现过冷过热现象,以及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不协调。其次,政府部门应鼓励成立更多的培训机构,帮助更多的人员掌握技术和知识,实现更好的就业。最后,对政府人员、企业员工等定期培训,如有能力可以派往我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调研、学习。
(三)适度发展新型工业化
考虑到西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来发展工业化。首先,西藏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显示出生产效率较低、污染较严重、消耗资源较大等缺点,因此,这种工业化发展方式是不合乎现代发展的要求。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它要求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更好地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解决效率低、污染重、耗能大等问题,使之良性发展,走可持续、可循环的工业道路;同时,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行人员优化匹配,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其次,西藏要走适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于现代科技水平有限,难免会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对生态有一定的影响,这需要把开发程度限制在其可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适度地发展。这样,可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西藏工业化水平。
(四)利用好政策
由于西藏的特殊区情,党中央对西藏制定了援藏政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帮助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使之和全国其他省份共同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可利用这些有利政策,进一步发展西藏的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产业、高原特色食品业、民族手工业等支柱产业,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品牌形象好、安全绿色的产品,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形成专业、技术、高效、绿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使人才、资金、材料集聚,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提高发展效果和效率,从而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结语
考虑到西藏生态较脆弱,西藏发展工业化的困难程度比我国其他地区要大,需要在西藏生态恢复能力的范围内,从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着手,充分利用政策,适度地、低碳地、循环地发展西藏的新型工业,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最终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阳海.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简新华,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毛阳海,路赟.西藏经济结构变迁简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6).
[4]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第2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5]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工业化进程的中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责任编辑 王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