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惠
(福建省龙海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龙海 363100)
近年中职生源素质有所下滑,学生文化课基础十分薄弱,相当多学生有厌学情绪,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且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很差。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中职教育要为学生储备的不仅是有竞争力的就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实很多中职生本质是好的,只是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们成了差生,于是破罐子破摔。记得我在给新生上《人生的境界》一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人生,并在课堂临近结束时问学生:“对照课文,你觉得你的人生境界处在哪个阶段?”马上有人在底下悄悄地说:“自然境界。”是的,其实他们也了解自己,只是不想改变罢了!所以我觉得,作为中职老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念,要拥有阳光心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和示范者,也要有赏识学生的慧眼,让学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期盼,同时更要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比如,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地做着的,不管是谁,我都尝试较快地记住他的名字,目的只是为了让他感觉到老师重视他。记得有一次晚自习,因为一个人表现不好,我脱口而出叫出了他的名字,他愣了一下,说道:“老师,你记得我?”我点了点头,他不再说什么,就老老实实坐在那里。打那以后,我发现他上我的课认真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我知道这仅仅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重视,就这么简单。再有,要适时而且具体地给予他们肯定,记得有一次也是晚自习,我发现两三个男生聚在后面,好像在抱怨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班主任让他们出板报,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他们生平从没干过这类事,板报只出了一半,就不想干了。我看了看,凭借语文老师的眼光,我先肯定了他们好的地方,并指导他们接下去怎么做,没想到这之后不久的一次语文课,刚下课,一个学生匆匆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们又出了一期板报!你觉得怎么样?”这次在他们眼里,出板报不再是负担,而是变成了一件趣事,更是一件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而当一个人把做一件事当作一种兴趣时,这件事已经成功了一半!诚然,这些学生在经历了这些事之后,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会犯错误,但我觉得,我跟他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拉近了,而偶尔一两次近距离的沟通也就变得简单、可行,那么,改变他们不也就指日可待了吗?
这让我想到了这样一条教育规律: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图,但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了某种道理。这种方式避免了显性的灌输,空洞的说教,启发了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得到对人生的真切感悟。而这正是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源于“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兴起了研究隐性课程的热潮,使课程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更加丰富。“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了这些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由此,对于课程的分类中出现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分法,对于道德教育也就自然出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分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道德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范畴对应,作用互补。
我们学校原本是师范学校,2003年改办普通高中,2007年又转为职业学校。转变过程中,面对师范生,我们轻轻松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收效明显;面对高中生,我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付出总有回报;面对中职生,我们恨铁不成钢,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反思结果,我终于领悟了心理学家的说法:人的思想、心理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当与人自身固有的思想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越强烈,造成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使人自身原有的思想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侵入。我们眼前的这些中职生正是这样,他们来到职校之前就被列入差生之列,他们对所有的正面教育已有了很强的抵触情绪,当他们来到职校这样一个新的环境时,不少学生充满了期待,想好好地改变自己。这时,如果学校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尊重、宽松、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引导、感情上慰藉、心理上疏导、进步上帮助,让学生隐性学习,慢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那我们将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由此,我由衷地感到:中职教育更需渗透隐性教育!即把隐性教育融入平时学习工作中,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小苗头,纠正小问题、消除小隔阂、化解小矛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把隐性教育融入突发事件中,当学生出现违纪问题、思想发生波动时,应把普遍的思想教育与个别的心理疏导相结合,把严格法规制度与尊重个人意愿相结合;再有,把隐性教育融入新生军训、顶岗实习、宣传活动等大项工作中,做到一起筹划部署、一起组织实施。
那么,作为一名中职语文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切实有效地进行隐性教育,这也是我一直致力探求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平台,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渗透,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他们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境中学以致用并得到发展。新教材选入了不少好的篇目,如《善良》、《人生境界》、《我的母亲》、《好雪片片》等,作为语文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好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讲授《我的母亲》,我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生活中,你怎么表达对妈妈的爱?我还特意提醒学生,过生日的时候,别忘了向妈妈说一声“谢谢”;讲授《善良》、《好雪片片》,我让学生明白: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并且针对前不久我们“龙海论坛”曝光的一则新闻(公交车上一个让座的人因为听不到对方一声“谢谢”,把座位又要了回去),让学生展开辩论,等等。通过这些拓展延伸,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
2.根据语文科的特点,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如每逢节假日,适时向学生介绍相关节日的由来及风俗习惯,介绍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引导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让学生看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发现美,陶冶情操。
3.自觉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如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上课不随便接打手机。对学生尽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利用语文教师的优势,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育。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之间保持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
总之,中职教育更需渗透隐性教育,而隐性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更需要我们老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确定目标和步骤,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让中职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