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

2014-12-17 18:33潘云良
中国报道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李克强新常态常态

潘云良

潘云良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李克强总理在2014达沃斯论坛上对中国经济走势给出权威解读,“在经济运行的新常态下,我们保持定力、深处着力,更加关注结构调整等长期问题,不随单项指标的短期小幅波动而起舞。”

在我国宏观经济面临诸多困难、风险和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加大了。按照传统发展模式,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将是政府不得不采取的措施。然而,中国上半年并未出台大范围的强刺激的手段。人们习惯于宏观经济一有波动政府就立即出手的现象不见了。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应该说,“新常态”这种提法并非新词。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换,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国内很多经济学者试图从理论和未来宏观政策的层面论述中国经济出现的这种“新常态”。

但是,这种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是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危机短期的不稳定表现,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争论和分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习总书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解读“李克强经济学”我们发现,在理念和内在逻辑上与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法几乎是一致的。李克强总理说,必须保持中国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区间。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是高度一致的。由此我们就能够解读这届政府总理的宏观调控思路及中国经济未来走向。

李克强指出,必须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也就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这是区间调控方式的深化。一要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去年以来持续简政放权,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下一步继续推进政府自我革命,取消不必要审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使制度更为公开透明,给权力涂上防腐剂,将会营造更加宽松便利、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励更多人去创业创造,让松绑的企业在市场上充分竞争,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二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这既是群众急需,更是政府应尽责任。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加快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不仅可以改善民生、增加就业,也能有效优化发展硬环境,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三要支持实体经济做强。我国正处在“新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十分关键。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统筹采取措施,提升我国制造业等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循着以上思路,我们对第四季度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强刺激虽然不会出现,但微刺激会更具针对性;经济不会大起大落,但也不会立竿见影。

猜你喜欢
李克强新常态常态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