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亮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海南海口 571127)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运动休闲作为一种十分时尚的生活方式大受欢迎,健康、文明、高雅、时尚的高尔夫运动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高尔夫运动将于2016年重返奥运会,国家对高尔夫运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的高尔夫教育是相对滞后的。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尔夫方向的本科毕业生不足1000人,专科毕业生也不到2000人,社会上虽然也有很多的教育培训机构,但是学历低、知识培训不够系统,很难满足高尔夫行业对专业人才高素质、高技能的需求。因此,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高校的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我国当前高尔夫人才需求问题的重中之重。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学校的高尔夫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挂靠或嫁接在原有相关专业基础之上的,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下都设有高尔夫方向,这显然不利于高校高尔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仅如此,由于受到教学资源上的限制,高尔夫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大多集中在管理层面,诸如草种种植、球场灌溉、生态农药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领域则是很少涉及。同时,由于高尔夫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多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没有形成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全面认识,加上高尔夫运动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就使得相对有限的高尔夫课程设置捉襟见肘,而且很多授课内容相对落后,造成了当前专业设置上的缺陷。
目前,海南省内包括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都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的专业课程,有的学校将其纳入到了旅游与管理类课程,有的学校则是将其纳入到了体育类课程,但在办学形式上都以自主培养为主,所以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最前沿需求的有效衔接。同时,有的学校在开设高尔夫专业课程时,缺乏详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也没有专业机构进行指导,所以主观性较强,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高校高尔夫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相脱节的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表1 高校和高尔夫俱乐部(球会)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目前,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我国的高尔夫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很多高尔夫教师转专业过来的,普遍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高尔夫的专业教育,需要有实践操作场地与器械作为支持,但是我国的高尔夫教育显然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导致高尔夫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系统化很难实现,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的先天不足也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多高校的高尔夫教育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办学经验不是非常丰富,所以有的高校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我国的高尔夫行业有自己的发展特点,相比于国外的高尔夫行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所以国外的人才培养经验未必适合我国的国情,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未必能够适应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
高校高尔夫人才的培养,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的课程优势,因校制宜的对高尔夫课程进行开发和设置。对于专科院校,应当淡化理论、注重实践,突出人才培养的技能性、职业性和实用性等特色,方便学生的就业;对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则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尔夫课程与管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已有的学科优势,确立高尔夫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这样有助于高校明确高尔夫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特色化。例如,在农学上具有优势的高校,可以重点加强草种种植、球场灌溉、生态农药等高尔夫专业课程的建设,从而为我国的高尔夫行业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众所周知,传统的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所以对高尔夫教学形式以及办学模式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这就需要高校在开设高尔夫课程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办学模式上的创新。一方面,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打破自主培养传统模式的束缚,制定更加科学的高尔夫教学模式,如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都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如表1所示,在针对关于高校和高尔夫俱乐部(球会)合作办学主要形式的调查中,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实习机会,还可以校企共建高尔夫实训基地,从高尔夫企业中长期聘任兼职教师,学校也可以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尔夫人才
高校高尔夫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高校只有确保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上的协调,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高校高尔夫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全方位接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质量。例如,高尔夫行业对人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要求非常高,高尔夫俱乐部等企业的内部管理,格外需要高素质的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方能带给客户更加优质的高尔夫运动体验,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与忠诚,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高校在高尔夫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高尔夫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营销意识,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不仅如此,高校高尔夫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也有助于高校专业建设和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可以密切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在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和企业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企业有现成的实训设施,高校可以培养更多的“准人才”供企业进行选拔,所以高尔夫教育的校企联合需要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共同致力于高尔夫人才职业岗位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在专业课堂的建设上,高校与企业也可以加强合作,实现高尔夫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例如在实训课程的建设上,可以共同制定“实训—反馈—课堂—再实训”的循环实训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提高高尔夫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再次,校企要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尤其是在实训教学环节,不仅学校要配备指导老师,企业也应当安排专人负责,对高校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定向培养。最后,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充分适应,还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这样能够密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好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必然会对高校高尔夫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数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部门必须紧贴高尔夫人才的市场需求,深入研究高尔夫人才培养的深层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平衡行业人才需求关系,进而促进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蔡林,李宁,彭菲.高校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0):92-94.
[2]张浩.高尔夫旅游发展与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8).
[3]齐春燕,李宗浩.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
[4]魏忠发,安铁民,王晓俊.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5]唐芒果,时金陵.高职高尔夫球专业“校企合作循环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