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晓薇,201111211039,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发展经济学。
摘要:本文从中国人口、经济、工资现状出发,从多个视角分析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状表明“刘易斯拐点”正开始显现,但对此问题的正确认识还应考虑以下问题。剩余劳动力的正确定义对于识别“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十分重要;工资上涨并不完全表示为是到达“刘易斯拐点”了。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实现转变,产业结构能够得到调整,就可以摆脱“刘易斯拐点”。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二元经济;人口红利
一、基本概念
二元经济: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在传统经济部门,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现代经济部门可以用不变的工资水平不受限制地从传统经济部门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
二元经济发展过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保持。
刘易斯拐点:当二元经济发展过程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即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被称为“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人口红利:青年劳动力数量众多和劳动力价格低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所带来的好处。
二、中国现状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先是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并随着医疗和卫生水平的改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进入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改变生育行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是现今中国的人口增长现状,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我国人口因素不再助长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据我国人口专家预测,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18岁到50岁的青壮年将减少1亿人。种种数据告诉我们,我国不再像几十年前一样,拥有近乎无限的廉价青壮年劳动里供给。我国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出现的“用工荒”印证了这一点。
经济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二元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并存。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和户籍政策等制度安排,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工农业之间的流动。改革开放之后,二元经济与经济体制转轨并存。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劳动力的流动,对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发挥作用,成为改革开放后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人口红利)。中国在劳动力的质量和价格上体现出来的资源比较优势,通过确立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而得到发挥。消除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我国经济结构正趋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工资上涨情况:对市场上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的规模不断扩大,由1997年的3890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10260万人。另外一项事实是,2002年以前农民家庭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02年后这个比重没有上升。这也就是说明,即使外出务农人员数量在年年增加,但是外出打工的工资却并没有如预期般上涨。这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其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效果。工资的上涨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工资长期处于生存水平。当现代经济部门的扩大把农业中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时,如果前者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工资则必须上涨,相应地引起农业中工资水平的提高以保留剩余的必要劳动力。
三、我的观点
人口增长率减缓、人口红利的减少、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的一体化、工资的不断上涨,上述现状表明:“刘易斯拐点”正开始显现。但是劳动力的短缺并不代表剩余劳动力为零、失去发展能力,工资的上涨并不一定代表“刘易斯”拐点的出现。
确实,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家出现用工荒问题。及时提供高于务农所得的工资也无法获得充足的劳动力。我认为,工资并不是农村家庭考虑是否进城务工的唯一因素,像是对生活水平、抚养子女、赡养老人问题的考虑也制约着人们的考虑。当一个家庭中减少一个劳动力的时候,留下的劳动力通过增加劳动时间而使家庭的总劳动时间保持不变,而不会影响产量,那么这些可以移走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并不是那些在家里无所事事不干农活的人才称为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正确定义对于识别“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问题十分重要。
工资的变化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去想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对移动使均衡工资变化。当供给曲线整体上移,需求曲线不变时也会导致工资的上涨,但并不反映为剩余劳动力的消失。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民留在农村的收入提高,另外,随着当地经济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当地人们发现,在农村一样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生活、高收入。此时若现代经济部门想吸引劳动力,继续提高工资即可,所以此时仍有剩余劳动力。所以,工资上涨并不完全表示为是到达“刘易斯拐点”了。
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实现转变,产业结构能够得到调整,就可以摆脱“刘易斯拐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本身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根本原因。若经济增长并不是以劳动力的高供给作为前提,那么即使剩余劳动力短缺,也不会使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多为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重数量而将较少的精力用于提高生产技术,将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转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必然不能依靠粗放型的方式,增加第三产业在我国产业中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需求。
开发农业生产新技术:跟几十年前相比,我国在农业技术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仍较为落后。单位农业产出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减少意味着将会有更多富裕的劳动力注入现代经济部门,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注重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般情况下,一个高中毕业生比一个小学辍学生有用更多的能力,无论是在生活或是工作上。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作者单位: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