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中国经济的热词。以需求侧为主的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日益下降,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则越发明显,并且我国供给体系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供需错配要求我们进行供给侧改革。从时代背景来看,中国目前面临经济增速换档、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也要求我们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则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口改革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管理 供给体系 经济增速 人口红利 结构性的有效供给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16-03
自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中国经济的热词。长期以来着力于从需求端发力的投资刺激政策,近年来呈现疲软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一经提出就引来各方关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一)中央领导人多次对供给侧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自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改革以来,李克强总理、杨伟民副主任等分别多次就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重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二)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管理而言的。
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凯恩斯理论中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投资、消费与净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用公式表示为:
Y=C+I+G+X-M
其中,Y表示总产出,C表示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X-M是净出口。
在需求侧管理者看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需求,具体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出口需求。刺激这些需求增长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劳务和产品的总产量,决定总供给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劳动力、资本、土地、制度五要素。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对这些要素市场进行改革,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来自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需求。实践基础则主要有里根经济学。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采纳了供给经济学。里根政府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而且使所有税收档次的基数与通货膨胀挂钩,大大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提高了税制的公平性;为刺激投资,还实行了加速折旧和投资税收抵免等措施,企业所得税也被大幅削减。此外,税制整体上得到简化,许多税收特惠被取消,在提高效率和公平的同时堵塞了税收漏洞。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
(一)以需求侧为主的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日益下降,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则越发明显
自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主要是需求侧管理,即运用投资、消费与净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如2009年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措施以及10万亿元的贷款就是为了增加投资需求,扩大内需,利用投资乘数效应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需求侧管理已成为过去近20年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最常用的方法,需求侧管理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曾起了重大的作用,让中国率先走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的阴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侧管理所产生的副作用正日益明显。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下行的态势,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出了“四降一升”的状况。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GDP增速逐季在下滑,并且增速的绝对值都处在7%以下,很难再现2015年以前的8%、9%的高速增长水平。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工业投资者价格指数近两年来都是负数,在2015年1月直到2016年1月近一年的时间里处在最低水平,价格跌幅几乎达到6%。这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下降幅度大,投资的意愿不强烈。
三是企业利润增幅下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变成-2.3%,越是原材料、初级产品等上游产业利润下降幅度越大。
四是财政收入下降。从图2可以看出近三年来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明显。由高峰期的24.8%的增速下降到8.4%,税收收入的增速也由峰值22.6%下降到4.8%,2015年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增速均创1988年以来增速的最低值。财政收入的下降主要由税收收入下降所导致,其中税收收入下降主要是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利润下降所致。
五是经济风险发生的概率上升,特别是金融风险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报告称,2007—2013年,国家总负债从118.9万亿元增加到339.1万亿元,增长220.2万亿元,年均增长36.7万亿元。据此数据算,国家负债率由41.8%提高到49%,上升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报告还测算出,2014年末,中国经济整体负债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70%上升到235.7%。剔除金融机构,中国实体部门债务为138.33万亿,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157%上升到2014年的217.3%。负债率高容易导致经济运行某些环节上出现断裂,这个爆发点多了以后有传导效应和连锁反应,容易出现系统性危机。
(二)我国供给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
2015年11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中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如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
1.中低端、传统产业产品过剩。近年来,产能过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钢铁行业首当其冲。一直以来,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由于技术不到位导致产能利用率低下,钢材价格持续下滑,钢铁企业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
2.高端产品不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各类消费需求的性价比、安全、质量等要求也在提高,但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导致人们要出国去买奶粉、买马桶盖甚至药品、牙膏。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全国出境旅游人数接近600万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2万亿元,而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万亿元,境外消费占国内消费的比例约为4%。
同时,随着衣食住行为主的消费实现了基本满足,老百姓的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向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新需求很多,有效供给还难以跟进。
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3.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李克强总理在参加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座谈会时指出,“我们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就连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杨伟民副主任也举了平板电脑等例子加以说明。比如平板玻璃我们严重过剩了,但电子用的平板玻璃、电视用的大平板等我们还是依靠进口,不能自己生产。风电设备总体过剩了,但控制系统和不少零部件我们需要进口。
4.房地产库存严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已增至686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按照我国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计算,“空置”的住房可供2亿人口居住。如果算上全国各地的小产权房,以及一些没有纳入统计口径的房子,中国住房过剩的状况会更加严重。在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看来,现在的库存,按照2014年的销售速度好好卖,要卖8年才能够卖完的。
5.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企业的人力成本、财务成本、税收成本、销售成本等各项成本不断上涨,以财务成本为例,审计署2015年末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抽查的广东和吉林30户小微企业84笔银行贷款中,个别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的实际成本达到12.5%,山东省小微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贷款综合成本最高达到30%(樊志刚,2016)。有些方面的成本,不仅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高收入国家了。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不好卖;另一方面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两头受压,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杨伟民,2015)。
三、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档回落
所谓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见表3)。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分析,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因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呈现L型。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乃至将来的中速增长,根据日本、韩国经验来看,一般是经历十年左右时间。
(二)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人口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人口红利”。但是中国已经接近刘易斯拐点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起点(沈建光,姚余栋,2011)。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如图3,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2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中国经营报报道,2015年劳动力规模由2012年的9.37亿降至9.11亿人,这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连续4年绝对值下降,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年缩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下滑。“目前正在出现的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资本报酬递减以及劳动力转移出现负增长。”蔡昉说,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力供给的短缺,抬升企业的人力成本正侵蚀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进而导致许多企业停运或将工厂迁离中国。渣打银行在2015年开展的珠三角制造企业调研报告也显示,他们所调研的30%~40%的受访企业反馈称计划将工厂迁至内陆城市或迁离中国内地,以应对工人工资上涨和劳动力短缺局面。
(三)中国正在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最早提出的,其内涵主要是指:某些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后便陷入经济增长停滞期,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930美元跃升到2014年的7575美元。目前中国已处在中高等收入发展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跃升的机遇,也面临落入“中高收入陷阱”的危险。人口红利、劳动力供给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经济开放程度、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外部环境、社会稳定程度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等,能否在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调整发展结构,是一个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四)潜在的滞胀威胁
所谓滞胀是指,经济学家们基于上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滞涨经历的大量经验研究证明,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滞涨的标记,一个就是物价与经济增速是否“倒挂”,另一个就是增速低于2%至3%这个底线。当前我国面临潜在的滞胀威胁(贾康、徐林等,2013),据贾康、徐林等分析,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速已下降到7%左右,并且由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上升,中国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加强,中国经济运行面临某种“滞胀式”的潜在威胁。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影响总供给的五大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及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实现这些供给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一)制度创新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首先是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要打开制度红利,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实现相关改革决策的较高水准(贾康、徐林等,2013)。
1.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实现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造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啃下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改革、地方收入体系重构、预算管理基础制度建设、PPP等几个硬骨头,形成政府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
3.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技术创新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要从依靠普通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新效益和新空间,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三)劳动力供给侧改革
所谓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就是解除劳动力上的抑制,增加劳动力人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问题。从方正证券测算的数据来看,放开二胎后,在2050年,20~44岁的人口比例将比不放开二胎时增加4%,增加规模达到1.28亿人。这部分新增人口将补充劳动人口,给经济发展注入人口红利。
(四)资本供给侧改革
针对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明显等突出问题,需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尽快解除金融抑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深度动员社会资本、提高储蓄率的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五)土地及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源供给侧改革
土地方面,要释放农村土地的资本属性和流转属性,使土地成为资本市场上可交易的生产要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效益。一方面稳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另一方面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六)加快实行结构性减税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在进口、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动、养老产业化等环节和领域的减税与税收优惠举措,应成为现阶段结构性减税的重点,并与资源税、房地产税改革一并纳入财税改革的通盘设计。
参考文献:
[1] 戴慧.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中国经济报告,2016(3)
[2] 贾康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财政研究,2013(1)
[3] 沈建光,余姚栋.消费率反转契机.财经,2011(3)
[4] 吴敬琏.供给侧改革应对”四降一升”挑战.中国经贸导刊,2016(1)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肇庆 526100)
[作者简介:陈凤香(1978—),女,湖北新洲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