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亦乐
摘要:众所周知,香港电影事业历史悠久,经久不衰,是华语电影迈向国际化坚实的先驱者。从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开创香港电影事业,到邵逸夫氏掌控邵氏大展拳脚,再到后来新浪潮电影与商业电影的逐渐成型。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极富香港色彩的类型电影。包括警匪片,无厘头喜剧,武侠片,文艺片,赌片,神鬼片,动作片等。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市场与特色。另一方面,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进军,内地电影的异军突起,直接导致香港电影备受压力,步履维艰。唯有在变革中寻求机遇才是香港电影的出处。于是,香港的类型电影纷纷走上了自己夹缝中的变革之路。
关键词:香港类型电影;发展;变革;喜剧片;警匪片;鬼神片
1.前言
1.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艺术的主要门类之一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入人们的生活,感知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情操。无论你是否认同电影的地位与作用,电影的的确确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电影,更是伴随我们走过了无数个兴衰历程。然而香港电影自身也在起起浮浮中改变自己。
本文主要研究二十一世纪之后香港类型片的发展与转向。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90年代盛产巨星港片经典层出不穷的年代,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从《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导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还算有观众缘。进军好莱坞,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只能到大陆转型做配角(如《让子弹飞》《大闹天宫》。也只能拍出《大上海》这种老本行电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万港元的票房。
现如今古天乐成为香港电影的扛鼎之人,他不断寻求突破,被杜琪峰导演称为“香港最后一位小生”。
1.2香港电影类型片
类型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题材的电影类型化,工业化,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创造更高的票房,为电影公司创造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工业化生产流程,减短电影的生产周期。同时,特定的导演与演员在拍摄类型电影的同时可以形成一定的品牌效益。比如一说到香港演员周润发,我们一下子就会和英雄片跟赌片联系起来。无论是那个爱吃巧克力的赌神高进,还是大上海叱咤风云的大哥,都让观众记忆犹新。说到周星驰,那么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喜剧片,从《家有喜事》里的淘气老三,到《食神》里的厨王,再到《大话西游》里的情天大圣至尊宝,到《唐伯虎点秋香》里放荡不羁的唐伯虎,还有《功夫》里身怀绝技的少林寺足球运动员,等等。他的每一个角色跟每一次创作都让人捧腹不禁。本文主要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的香港类型电影变革,从情节,演员,制作,运营几个方面来看香港类型电影的延异与承继。
2.香港类型电影的变革(以警匪片为例。)
2.1警匪片
警匪片,一个香港电影导演十分热衷的题材,一个观众百看不厌的类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优秀的港产警匪片层出不穷,《警察故事系列》,《英雄本色》,《喋血双雄》,《龙虎风云》,《皇家师姐》等等。但是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黄金期后。警匪片题材在香港电影中遇到了瓶颈。两千年初,一部电影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香港电影危机的时刻,拯救了香港电影市场。让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说到两千年初,香港电影市场出于多种原因凋敝,西方电影的大举进攻让香港本土电影处境十分艰难。这部电影那就是后来被好莱坞翻拍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无间道》。他让香港警匪片的高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而这样的局面让香港警匪片出现了另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在此后的十年都陆续有很多高质量的警匪片问世。让人们重新将目光头像了警匪题材。像陈木胜的《特警新人类》《男儿本色》《新警察故事》杜琪峰的《大事件》,《风暴》包括去年上映,被褒扬为最接近《无间道》高度的《寒战》等等。这些片子相较于过去的警匪片,在许多方面其实有了不同。
2.1.1角色界定的模糊化
说到警匪片,就不能不说说片子两个最重要的元素:警察跟匪徒。一边是持枪凶狠的悍匪,一边是兢兢业业机智应对的警察。警匪片之所以好看,好看之处就在于匪徒够厉害,警察够拼命,激战场面够火爆,动作场面狗带劲。最终的结局都是警察将坏人绳之以法。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产警匪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纵观今年的警匪片,我们会发现导演在角色的塑造过程中,好人似乎不再那么忠厚,坏人也不再那么十恶不赦。颇有一丝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色彩。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警察故事》系列,成龙为代表的警察在经历了一番斗智斗勇之后战胜坏人,警察都是好人,匪徒都是坏人。简单明了。而近期上映的影片《风暴》,刘德华饰演的警察,一开始誓要抓紧坏人,严以律己。但是却因为自己的线人和线人的女儿被犯罪分子残杀之后,不顾法治精神以及同事,市民安危。为了将坏人全部击毙,将坏人引到闹市区,开展枪战。我们不禁要思考,没有了法制观念的警察,不讲市民安全与同事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警察,仅仅为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而去践踏法律的警察,即使英勇,即使勇往直前的与坏人搏斗,但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警察么?由此可见,在现如今的警匪片中,警察也不一定是好人,坏人也未必十恶不赦,甚至“坏人”才是真正的好人。
2.1.2情节复杂化
在九十年代经典警匪片《PTU冲锋部队之怒火街头》中,黄秋生与尤勇饰演的凶悍越狱抢匪,枪杀警察,与警方当街枪战,嚣张跋扈。导演陈木胜在影片一开始的角色塑造中就让观众感受到了罪恶势力的一种张力,让观众带着一种嫉恶如仇的情感一同进入到情节中。另一方面是刘青云与陈小春饰演的警察。突破陈规还是做个平庸的警察,在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防线之后他们最终将凶悍的抢匪绳之以法。可以看到,以前的港产故事情节上相对线性,单一。一般是警匪互有胜场,最后的大结局中警察将悍匪绳之以法。并不是说这样的警匪片逊色,这样的警匪片往往在画面上都有突破。必须指出《怒火街头》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经典的港产警匪片。但是纵观今年的警匪片,我们会发现导演在故事情节得构建过程中,更偏好于多线叙述,将故事立体化,多角度叙事,让同一个故事立体起来。例如《无间道》中,黑社会打入警方的臥底刘建明跟警方打入黑社会的卧底梁永仁。表面上看他们一个是警察,一个是黑社会,好坏立判。但妙就妙在刘建明在多年的警方卧底生活中,微妙的量变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他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影片最后的结局是他枪杀了黑社会老大琛哥与同是黑社会打入警方内部的卧底。而警方卧底梁永仁也英勇殉职。复杂的故事线路,焕然一新的角色设定。让观众耳目一新。开启了警匪片的新纪元。再比如《寒战》,故事情节相对清晰:解款车押解员监守自盗,最后警方查出真凶。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被导演鬼使神差般的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故事,通过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郭富城与梁家辉精湛的对手戏,一下子情节就丰富了起来。
2.1.3协同拍攝
所谓协同拍摄就是指香港内地合拍或者香港与台湾地区合拍。我们称为合拍片。在内地至少四成票房的合拍片,已走过了第十二个年头。香港导演陈可辛曾感叹,合拍片是香港电影的唯一出路;电影人韦家辉也说过,目前纯粹的港片几近消失。事实上无论是警匪片还是喜剧片或者文艺片,都存在合拍的问题。据相关的统计显示,一部纯正的港产片,要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保险起见他的成本不能超过三千万人民币。意思就是如果想要做纯正的港片,香港市场能够提供的票房保守来看就是三千万票房。所以要想做大制作,大投入的片子,合拍也许是港产片问唯一出路。香港新人匮乏的根源在于缺少邵氏、嘉禾之类的大公司。香港已经十几年没有大公司了,开拍任何戏都要先经过片商的同意,而片商又对题材、剧本等有诸多限制,结果导致某些题材被拍尽、拍烂,出现明星供不应求、片酬疯涨、新人走不出去的现象。当然从去年《岁月神偷》和《月满轩尼诗》等几部清新之作的大获成功来看,港产片已经隐现“重生”的迹象。
事实上,合拍片中很多古装戏值得香港业界学习,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布景服装及故事内涵都很丰富。TVB资源部总监乐易玲坦言,“香港电影圈沉寂了好久,与合拍片良性的票房竞争,会让港产片更加蓬勃。”她表示,“邵氏也曾想过朝合拍片方向发展,但是我们要坚守本地题材,有时想打入内地市场是很难兼顾的,近几年内我们会再做不同的尝试。”
如果说合拍12年,港产片成功地将商业元素引入内地并赢取了票房的飞跃,那么融合后的并进发展,香港电影人也在努力进行着调整和改变,坚守“港味”的同时,也在为港产片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像最近的《男神男女2》,《寒战》,《狄仁杰系列》等等,高票房的港产片,事实上都是由大陆的投资跟演员参与制作。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良性合拍片对于香港电影自身的发展其实也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是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市场的开阔性,新生代演员的发掘等等都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这样的合拍越多,越容易导致香港电影的消亡。但事实上是合拍片进入第十二年,香港电影又重新走向了新的高度与国际舞台。
3.港粹的承继与延异
CEPA的签署实施,促进了两地合拍片的火速升温。近年来几乎所有为观众所喜爱的影片:《如果·爱》《夜宴》《宝贝计划》《霍元甲》《疯狂的石头》等等,都是两地合作的结晶,并成为本土电影抗衡好莱坞大片的有效形式。香港的曾荫权特首也曾亲自到广电总局拜会,高度评价了CEPA实行以来电影界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并指出“电影界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整个CEPA框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
不过,合拍片的逐渐增多,以及它在发行、税收、出国参展,海外推销中获得的一系列政策倾斜,也无形中造成了纯港产影片的逐渐萎缩。为此,一些香港媒体上也难免发出类似的疑虑:大陆市场开放是香港电影的救星吗?内地市场对港产片是福是祸?著名香港影评人列孚就曾指出,合拍片的规则要求使得其文化身份和地理身份越来越模糊,就像《如果·爱》(陈可辛导演)这部发生在北京和上海的双城故事,我们还能认为它是一部“香港”影片吗?
这种因身份而引发的焦虑感也在近年来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中清晰地浮现出来。这项香港本地最重要的电影节,近几年越来越倾向于对纯港产电影的青睐。对此,张丕民认为:“就某一个奖项来讲,他们有自己评奖的倾向和要求,我认为很正常。世界上任何一个电影节都不会是一个模式,也没有同一个标准。但是我们也不能光凭评奖来判定电影产业发展的趋势,合拍肯定会出现很多优秀的港产影片,如果这期间出现了一些迷茫的、自我丢失的现象,我认为也很正常。影片作为一个娱乐的产品,肯定要考虑到市场的结合。市场上对你评价怎么样,观众对你喜欢不喜欢,这才是最重要的依据。”
同样,合拍片的兴盛对内地国产影片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或许有了压力,也能让国产电影真正有所作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婷,肖海峰.香港地区对于香港电影持续发展评价——基于香港地区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电影,2009(6)83—89
[2]唐娟莉,朱玉春,刘春梅.全速前进:内地香港合拍片十年回首[J]当代经济科学,2010
[3]杨淑倩,《无间道》引领的港产警匪片十年[J]当代电影,2013
[4]中国电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