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华,李 君,牛慧君,郭 辉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医疗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医患关系也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医德、医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经常关注,因此医德建设必然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2]。本研究调查了某中医院校学生的医德状况,为以后医德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12年3月—7月就读于某中医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七年制学生、博士生。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自设问卷对受试者进行调查。问卷包括5个部分:①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政治面貌、年级等;②医德教育的普及情况及频率;③在校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途径;④承担医德教育的人员特点;⑤目前医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2 调查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统一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并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153份问卷,回收153份,应答率100%,有效率93%。
1.2.3 分析方法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
2.1 在校是否接受过医德教育 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研究生在校期间接受过医德教育的比例均超过80%,未接受医德教育的比例不足20%;而在博士生中,接受过医德教育的比例为60%,未接受医德教育的比例为40%。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研究生接受医德教育的时长大于30学时的比例分别为27%、24%和34%;博士生接受医德教育的时长大于30学时的比例为52%。
2.2 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本科生、研究生、七年制学生和博士生接受医德教育的途径排名第一的均是书本与课堂;排名前4位的是书本课堂、网络报刊、临床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见表1。
表1 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
2.3 对医学类专业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主体讲授医德的比例硕士和博士认为在医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医德高尚的医生;本科生和七年制学生认为医学伦理课在医德教育中最重要。“社会公众”对硕士生和七年制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见表2。
表2 对医学类专业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主体讲授医德的比例 %
从结果可以看出,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校期间接受医德教育的情况不同。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研究生接受过医德教育的明显多于未接受医德教育的学生,而在博士生中,两者的比例相差却不是很明显。国家在近几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因此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七年制学生大部分都接受了较好的医德教育。而对于博士生,由于年龄跨度较大,部分年长的博士生之前可能并未接受医德教育课程,因此在博士生中接受过医德教育的与未接受医德教育的比例相当。但结果还显示博士生接受医德教育的时间显著长于前三类学生。说明在本科生、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中医德教育普及面广,但力度不够;而博士生医德教育普及面不够广泛,但力度和深度相比前三类学生更大。因此高校教育者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医德教育的方法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中医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方式主要是知识灌输,临床实践有待进一步加强。问卷调查显示中医院校医学生获得医德教育的途径主要为课堂书本知识、网络期刊、媒体,可见理论灌输仍然是医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随着国家对医德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也得到了一些实践的机会,如临床见习、实习。临床实习阶段是处在医德和责任感塑型的重要时期[3]。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同时只有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系统的医德教育体系。临床实践是检验医德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进行实践道德。通过医德实践活动增强医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医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有文献报道,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益于学生的医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能够获得“双赢”效果[4]。侧重点不同不代表学校不用进行医德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必须的内容之一,校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尽可能多的不同形式的医德实践活动。
医学伦理课对本科生和七年制学生的医德教育影响比较大;而医德高尚的医生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医德教育影响比较大。本科生和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主要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因此医学伦理课是其医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调查显示,在医德与医术间关系、不良医风现象、医患沟通、知情同意等方面,学过医学伦理学的医学生有正确认识和态度的比例高于未学过者(P<0.05),表明医学伦理学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医学生正确医德观念的形成[5]。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临床实践可能会更丰富,他们的导师不仅是专研学术的教授,也是医德高尚的医生,所以他们可能会深受自己导师的影响。一名优秀的导师以教学语言、示范行为、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为载体,使医学道德和文化的丰富内容渗透于教学、管理活动之中,影响和培育医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内化了的道德文化人格,导师的医德素质对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6]。
医德教育为“大医精诚”的成才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落实医德教育到每位医学生,培养“德行兼备”的新时代的医务人员,有利于更好地创建和谐社会。
[1] 林世爵,万建成.广州中医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387-389.
[2] 陈众.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
[3] 刘桂蓉.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浅析[J].海南医学,2012(15):121-122.
[4] 唐景峰,郑华平.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探析[J].华夏医学,2012(2):265-267.
[5] 黄丹华.医学生医德现状及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295-297.
[6] 李真,辛静,吴晓华.关于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西部医学,2012(2):4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