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绍兵, 王小春, 魏应乐, 晋之华
(1.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2.安徽省水利厅,安徽 合肥 230022)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强调,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要依托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1]这些富有诗意与艺术化的语言,激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成了会议公报中最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这是一次纠偏的会议,这种抒情话语背后是对过去中国城镇化经验教训的总结、反思,并指明了中国城镇化的新坐标[2]。
以上政策缘何出台?又为何能直击人心?我们认为,当前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给传统村落带来了很大影响。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许多用房闲置,尤其是老建筑,因年久失修,频频倒塌,原有村落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特别令人遗憾的是,老建筑任其败落,新建筑在尺度、布局和形式上与传统村落环境及住屋形式格格不入。许多农民乔迁新居,生活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过去的邻里关系也受到割裂,旧时生活、生产、交往多种功能合一的村落景象已不复存在,于是患上了城市病,又染上了乡愁,祈盼能从过去的生活世界——故乡中,找回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以及童年的记忆。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3]徽州古村落是中华民族聚落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村落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强调天人合一。多依山临水,自然布局,借助山水自然形势,把南方“干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建筑完美地相结合起来,不强调一定的几何形式,更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形成了优美的村落风貌。其整体规划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4]。在徽州先民的意识里,“山管人丁水管财”,水即财富,故村落规划建设特别关注水,注重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统筹兼顾。无论是灌溉水渠的设计,还是村头水口的建设布局组景,乃至村落中的水圳及各类池塘兴修设计,都反映了徽州古村落规划建设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兴修水利设施,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作为一个主导思想,这对当今“美丽乡村”规划乃至城镇化建设都有很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无限感慨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句中流淌着浓浓的乡愁,而这个乡愁尚有“门前镜湖水”可解可托。但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乡愁又安放于何处呢?
在当前急速发展的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一些古老的村落依然鲜活地生存着:其环境有山有水,如诗如画;其生活有田有园,优哉游哉。而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型旅游地,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中国古村落的代表[5],其中的宏村、西递和唐模更是闻名遐迩,它们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而这些古村落布局中又以水系为世人所熟知,宏村甚至被誉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6]从繁衍生息到宜居生活,皖南古村落先民规划与设计了许多杰出的乡村水景和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在合理改造和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创造出了极为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引发出在今天依然深刻的思考和有益的启示。我们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借鉴,或者这些依然美丽的古村落能否为成为当下的一种设计范式?下文试从水系布局来分析若干徽州古村落建筑的有效经验。
自南宋绍兴年间至明朝永乐年间,宏村先民几经探寻,在村落规划建设时,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仿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灌溉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人居环境。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这样组成一个活水系,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终日潺潺。
宏村古人工水系形态布局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每户的天井构成。水口位于村落入口处,是众水汇集之地,“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语出《葬经翼·水口篇》)。水口的作用,一方面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的位置,另一方面也是一村一族盛衰荣辱的象征。[7]对水口布局,讲究“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处”(语出《地理大城·山法全书》)。村落水口一般多植树,建桥或构筑标志性建筑。宏村水口之水由西溪水道和小溪之水汇集而成,到礁石群处转弯向南,水圳进水口就设在离弯折处30米的地方。
水圳分作大小水圳两部分,村中分流,大圳向西,全长700多米,分上、中、下三段。上水圳自进水口往南流30米,再转折弯流向东南方向,中段圳沿宏村街向东流到“慎思堂”前折向南流,即是下水圳,下水圳曲折拐弯流入南湖。小圳向东流入月沼,曲折地拐了一个大弯,再向南流入南湖。水圳的走向和水系的布局,使全村居民取水距离基本相似。
宏村科学完整的人工水系工程的意义: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调节气温,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营造了山村迷濛空灵的意境。以上三个作用是由直接到间接,由显性到隐性的关系。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步步入画。宏村因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而被人们誉为是“科学和诗意完美结合”的古村落[8]。(参见图1)
图1 宏村水系示意
西递,其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加之山水形胜、民风民俗极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与宏村以人工水系为主不同的是,西递是以自然水系为主,其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自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汇聚。居民大多临溪而建,村西河畔建村口水口园林 ,书院、牌坊、村落在一条主轴线上,环境优雅,风光自别。(参见图2)
图2 西递水口园林
唐模是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9],是一个以水口、徽派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的古村落风景区。唐模素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美誉,其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是具有浓郁徽派气息的皖南古村落。特别是唐模人在选择、营造、完善生存空间,村落整体规划布局等方面的创举,堪称皖南古村落之典范。唐模的水口园林更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唐模的水系巧夺天工,檀干溪上筑坝垒堤,抬高水位,引水入村,供村人生活之用。同时,村内水圳密布,不仅生活、生产用水方便,还有防火、排污等功能。下游檀干园的自动蓄水、排水功能,不仅美化村落整体环境,更有防洪、防旱、灌溉等作用。水口、水系、水街共同构成了这里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向世人展示了“人居文化大观园”的历史风貌[10]。(参见图3)
图3 唐模水街
今天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水系规划及建设理念主要有以下共同特点:
首先,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
其次,注重水系的完整性和可循环性,如水口、水圳、池塘建设,由点及线而面的规划设计。这样的一个水系设计才使得水为活水,为民所用,百年不腐。再次,考虑取水、排污、防火、生产灌溉多重因素,集功能与观赏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探讨借鉴之前,我们考察一下今天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一,人们对于水系的认知普遍停留在表层,缺少水系之于生态服务的深层认知,忽视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传统河道整治工程才会肆意破坏水生态系统,大行其道。
其二,现在大部分村镇建设忽略了村落风貌,往往砍树、填塘、拆老旧建筑,以满足整齐划一及容积率为先要。
其三,没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没有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一味模仿“地中海”、“小上海”、“巴黎伦敦”,丢失自己,不伦不类。
如何借鉴我们自己已有的、已经存在了千年的美丽乡村水文化精髓?一种既考虑经济、生态,同时又兼顾美学及历史文化的村落发展哲学是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前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宏观上——建构整个城镇大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形成以水系为骨架的网络结构,实现水系统的生态健康与安全;
(2)中观上——重新认知水系统作为城镇建设规划中重要基础设施的功能与作用,并明确各条河道的定位;
(3)微观上——以恢复生态与生态设计为原则,结合土地利用方式对村镇水系进行系统分类,并梳理各种类型河道的流经模式,使居民的生活与休闲、植被的生长与演替、动物的栖息与繁衍得以重归河畔,实现人水关系的和谐。
(4)外部环境选址上: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村落选址,首先要考察山水形胜。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1]换句话说,美丽乡村建设选址要考虑水环境,布局要因地制宜,因水制宜。
(5)内部环境结合上:以水为纽带,引水入村落,或兴修当家塘并兼顾水景观,有序地解决生活、生产、灌溉、排污。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排污问题,或可以借鉴利用国外的如氧化塘处理经验:利用一些相对集中的地块,将污水引致于此,将污水管埋入地下3米左右地方,管上填埋第一层为直径30~50毫米大的鹅卵石,第二层为粗砂,第三层为细沙最后用素土覆盖,覆盖后的地方将来为氧化塘湿地,其作用为污水厌氧发酵场所,可种植芦苇等植物,处理后的水可用做灌溉。当然,农村排污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有很多种方案方法,笔者认为既要简单易操作,又要经济实用。
(6)建筑风貌选择上:体现徽派特色,以现代设计手法、材料来体现白墙黑瓦,注重色彩统一,把握细部尺度,取徽派神韵,在广大农村可结合当地的细部特色设计一些建筑立面范式,由住户自由选择,风貌却能统一。(如图4)
图4 立面范式示意
(7)建筑单体设计上:低层、密度适宜、建筑不超过三层,不宜高于树冠,围绕池塘、一段河道、水渠或街道等加以组织,构成小的空间聚落和可识别的社区。平面形式重回“四水归堂”。这种设计的优点:一是过去的建筑基本都是以间为单位的“简单”建筑,在此基础上叠加形成丰富的群体。二是能适应用地紧张。三能形成天井空间,而天井空间是中国人很重要的一个“内省”空间,是一个“呼、吸”的空间。可以在传统平面前后天井或者中部天井的平面排布基础上演变适合现代通风采光但是又具传统空间精髓的住宅平面,比如开间可以是4米,进深15米,底层平面前后厅满足现代的“客厅、餐厅、厨房”功能。二层及二层以上是“卧室”功能,这样动静分明,占地也比较小,但是保存了天井的精神和实用功能。(如图5,6)
图5 传统住宅平面类型一 图6 平面演变示意
(8)场地环境整合上:以水为主题,根据当地具体环境,精心规划水系包括水口、水圳、池塘等。利用这些点状或者线状的水景,形成人们的交往空间和丰富的文化意境。以池塘为例,或坐落于村落中间,或临于村落边缘,可与周边的建筑、环境构成意蕴无穷的景观空间。且此空间静中有动,倒映着周围建筑和流光云影,正应合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景观意象。再如,由于用地紧张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原来家家门前的晒谷场地,那么可以几户共用集中的一些硬化地面来做晒谷场,而不是建一些尺度失常的所谓“休闲广场”。我们急需建设的不再是原来的传统村落,亦不是对城市建筑的粗劣模仿。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兴。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要重视水环境、水景观和水利设施规划建设,要反映村民的愿望,欢迎他们参与,获得他们的支持,而不是仅仅听从所谓“长官意志”、“业主旨令”。我们要让徽州古村落的悠久历史文化,永远流淌在阡陌田畴之间,用传统古村落的建筑语言,去维系街坊邻里的人情,去表达美丽乡村建设抑或城镇化建设诉求!
注 释
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内涵,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本文中的“美丽乡村”仅指农村人居环境——村落和乡镇。
②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通过人类与水密不可分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文化要素构成: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如水工建筑物、被改造的水域水体等;二是制定形态的文化,如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法律法规等;三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如对水的认识、与水有关的文化心理。水利部2011年印发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
1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N].新华网.2013 12-14.
2 申屠正裕.“记得住乡愁”城镇化新坐标[N]金华日报,2013 12-23.
3 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26.
4 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J].建筑学报,2000(11):16-22.
5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会,1992:20-21.
6 王双武.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8-17.
7 段进,龚恺.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12.
8 马昆林,陈敬良.安徽宏村古民居的建筑美学[J].湖南工业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108-109.
9 汪大白.唐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91.
10 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和模式[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8-42.
11 管子.管子·韩非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上)[M].京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