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旭, 吴 瑶
(安徽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合肥 230022)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物基础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高层建筑中,软弱地基的基础造价占总工程造价的1/3,实践证明,CFG桩复合地基的基础形式可以减少工程造价。CFG桩复合地基为高粘结强度桩基形成的复合地基,CFG桩加固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使地基的土体结构得到加强,大大提高地基土体的承载能力;(2)桩体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到下部土层,使不利的应力状态得到调整和改善;(3)它具有刚性桩的某些力学性状,能全桩长发挥其侧阻力;(4)通过褥垫层,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能力,使桩、褥垫层、桩间土共同发挥作用来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在工程设计中,主要考虑CFG桩复合地基总的承载能力,规范[1]中指出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依据CFG桩的单桩承载力和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的叠加得到。文献[2]中利用可靠度理论从收集到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数据出发,用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方法进行处理,计算不同荷载组合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可靠度指标。文献[3]通过对工程软弱土层进行复合地基处理后的静载荷实验结果分析,以桩间土和单桩的承载力试验结果为基础计算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以上学者的研究重在从承载能力方面验证CFG桩复合地基设计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某工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群桩效应下的CFG桩复合地基的力学性能,以优化设计为目的进行研究,得出CFG桩复合地基中桩土的荷载分担比,从而计算出单桩承担的荷载,对比理论计算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以分析单桩承载力的发挥。
研究以某剪力墙结构住宅工程为计算模型,采用CFG桩复合地基,CFG桩桩径400mm,混凝土标号为C25,桩长14m,以1.6m等间距布置;褥垫层厚度为250mm,采用硬质岩破碎碎石。土层地质条件见表1。
表1 土层地质条件
根据规范[1]中理论计算公式可知: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取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1/2,根据经验参数法可以计算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916.88kN,所以CFG桩加固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pa。
根据实际工程参数计算复合地基最终变形量,计算公式如下[4]:
式(1)中,n1为加固区范围土层分层数;n2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总的分层数;p0为对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的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Esi为基础底面下的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zi,zi-1为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αi,¯αi-1为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ξ为加固区的模量提高系数;ψs为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各参数取值如表2,代入公式(1)计算得:
表2 沉降计算公式中的参数值
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CFG桩复合地基进行模拟分析,由于软件运行所需内存较大,这里以8×4群桩模型进行模拟,平面布置见图1。土体宽度取边桩中心以外20倍桩径,深度取2倍桩长;筏板厚度为1.5m,筏板宽取桩中心以外600mm;垫层厚度取250mm,垫层边取筏板边以外400mm。土体本构关系采用摩尔库伦模型,采用三维八节点实体单元C3D8R;桩体、筏板、垫层都采用弹性模型,选取三维八节点实体单元C3D8R。
图1 CFG桩平面布置及不同位置桩的编号示意图
图2 CFG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边界条件简化为:限制桩头、垫层、筏板四周x、y两个方向的位移,限制土体四周x、y两个方向的位移,限制土体底部z方向的位移。计算模型见图2:
参数选取如表3所示。
表3 桩、土、筏板、垫层模型参数
在筏板顶面施加z方向的均布荷载600kpa,为了模拟上部结构施工过程,采用ABAQUS中时间步命令进行分级加载,在有限元分析步命令中,选择静力分析,总时间为1,时间增量步个数为10,初始增量步为0.1。
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CFG桩复合地基进行模拟分析,桩土变形云图见图3,桩土变形结果见表4。
图3 桩土变形云图
由表(4)中数据可知:
(1)数值计算的基底沉降值与理论计算的沉降值相近,说明该模型的数值计算模拟的合理性;根据两种方式计算的数值对比图可知,理论计算值稍大于数值计算值,且不同位置处数值计算沉降值不同,基础中间位置沉降值较大,见图4。
表4 1#~8#桩变形分析对比表
(2)褥垫层通过压缩桩间土提高土的承载力,表4中5#~8#桩(边桩)加固区土的变形量大于1#~4#桩(中桩)的变形量,说明中桩的加固作用使得土体压缩量较小。5#桩加固区土的变形量大于8#桩的变形量,说明基础中间部分承担上部荷载作用明显。
图4 不同桩对应基础底面位置的数值计算沉降与规范计算沉降值对比
桩土应力比是桩顶应力与桩间土应力的比值,用n表示,根据文献[4-7]中计算桩的荷载分担比δp和土的荷载分担比δs公式:
其中Pp为桩承担的荷载,Ps为桩间土承担的荷载,P为总荷载,m=0.049为置换率。通过ABAQUS软件计算桩土应力云图见图5,桩土应力比、桩土荷载分担比对比表见表5。
图5 桩土应力云图
表5 1#~8#桩桩土应力比、桩、土荷载分担比对比
根据表5可知:
(1)根据规范计算桩顶应力:
表5中最大桩顶应力值为2970.35kpa,在设计强度范围内。表中1#~4#桩桩顶应力值大于5#~8#桩,且1#桩桩顶应力值大于4#桩,不同位置桩的桩顶应力对比分析表明,基础中间部分桩的桩顶应力值较大,对应的桩承担上部荷载值的比例也较大。
(2)地质条件中给出的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320kpa,表5中桩间土最大应力值为169.64kpa,说明桩间土的承载力未能充分发挥,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分析土的荷载分担比值,说明基础边部土承担上部荷载的比例较大。
(3)以4#桩为例,根据文献[4]计算桩承担的荷载值: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916.88KN,计算CFG
桩承载力利用率为
说明CFG桩的设计可以进行优化。
通过本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研究了基础沉降、桩土应力和沉降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数值计算沉降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说明了有限元软件分析的合理性;边桩加固区土的变形量大于中桩土的变形量。
(2)在本研究中可知,CFG桩和桩间土的设计存在一定的浪费,可以提高桩的承载能力利用率和桩间土承载能力发挥,来进行优化设计。
(3)通过计算可知CFG桩承载力利用率约为74%,可以减少CFG桩数量的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1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张小敏,郑俊杰.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靠度分析[J].岩土力学,2002,23(6):810-812.
3 张晶,李斌.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5):118-121.
4 阎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1.
5 宰金珉.桩土明确分担荷载的复合桩基及其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1995,16(4):66-74.
6 张建伟.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效用的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1,33(S2):460-463.
7 Sheng-chuan Liu,Gui-ling Ding.Study on Optimum Design of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under Flexible Load[J].ICCTP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