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内容构成

2014-12-16 08:26池文光杨小永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要素主体农村

池文光,杨小永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在借鉴经济、教育、体育等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学校体育的特征及现有问题,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其转变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希望能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1.1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概念界定

辞海中对发展的解释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对方式的解释为: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杨桦认为“体育发展方式是指确保满足社会体育需求的这一过程得以持续的方法与机制。可以将其解释为:体育发展的主体根据具体的社会条件,确定体育的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机制配置资源,形成有效的体育手段,可控而规范地实现体育发展目标。”褚宏启认为“教育发展方式是指推动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教育发展”。简新华、李延东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决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合和作用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涉及发展什么、为谁发展、主要是怎样发展的问题”。

根据以上人们对体育、教育、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及定义。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定义归纳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各个主体,依赖农村学校体育中的各个要素,借助一定的手段或途径促进农村学校体育量的增长与质的优化可控规范地实现农村学校体育目的目标的方法机制,强调这是一种内涵式增长。

1.2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农村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转变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把阻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坚决否定,将有利的因素合理整合、发展、创新。谈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理清的是发展方式包含的内容。其次,考虑如何去除不合理因素,继承完善和创造有利因素。由原来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方式:(1)对发展方式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及重新认识和发展;(2)对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和把握并重新进行优化组合,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参考借鉴。

1.3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

杨桦认为,体育发展方式结构包括发展主体、发展机制、发展手段、发展目标、发展评定、发展规范六个方面。这是对体育发展方式结构进行的探讨,但是却将发展机制归结为行政手段、市场机制、志愿行为。将发展手段归结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虽然这是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总结,但是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而言还是有些宏观,没有深入到发展的内在原理的探索和发展路径的具体实施。笔者结合之前学者的研究提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见图1)。

图1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

依据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以及农村学校体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要谋求农村学校体育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解答如下的问题:(1)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这关系到农村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问题;(2)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体是谁,这关系到由谁来发展的问题;(3)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要素有哪些,这关系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什么;(4)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径有哪些,这关系到发展的工具和手段的选择;(5)发展的标准是什么,这关系着发展是否有效合理及发展的评定,(6)发展的规范是什么,这关系着如何保证实施的确定和有序性。而上述几类问题的构成与解决,既形成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又针对了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2 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问题的梳理与总结

从已有研究和现实状况来看,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物力、课程建设等方面:缺教师、缺场地、缺器材、缺经费、体育课开课率低、落实两个条例差、体育教育观念差、以及缺少教材更谈不上符合农村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等。

首先,核心问题是学校领导及人们的理念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在发展和完善人的重要作用,而是觉得体育课就是让学生玩,由于当下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在农村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学生的体育成绩往往作为学生文化成绩的附加,文化成绩好的学生在测试体育成绩时能够得到照顾,对体育课不重视也不关心。其次是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主体、发展内在机理、发展路径的认识不足,造成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缺乏科学指导。再次是学校体育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着管理重叠、管理不到位,甚至是管理缺失等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发展标准和评价的缺失或不足造成反馈机制的失效,无法准确判断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好坏,评价指标单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对于体育教师的工作及体育课程发展评价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抑制,形成体育教师边缘化的问题。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的评价则存在着不客观问题,还有就是对于发展规范的忽视,以人治为主,对法律及规范的忽视,出现一言堂现象。最后这里要强调的是农村学校体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在发展落后地区尤为显著,解决难度更大。

3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谋求农村学校体育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与明确发展的目标、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内在机理、发展的路径、发展的标准以及发展规范这六个方面:

3.1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

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标志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中央政府明确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例,其内容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三维观(身、心、社)”为依据,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体包括五个总目标,五个领域目标、五个水平目标和五个发展目标。这就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由原来的“体质派”“三基派”的对立转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等多种体育思想的有机结合,为农村学校体育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2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体

(1)原有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中发展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发展主体的认识不清,认为政府、学校、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发展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社会、家长、课程专家等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对发展主体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及冲突认识不足,造成对不同主体相互关系和利益的调适缺乏。

(2)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主体及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由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主要依托农村的实际情况,因而笔者在涉及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主体时借鉴了学校体育课程对主体的认识。第一,按照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体育课程主体的特点,可以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体分为行政主体和非行政主体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主体之间关系图

各个发展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里说的体育课程行政主体是指在体育课程关系中,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的法定行政机关,具体由国家教育部、省(市、自治区等)教育厅、地(市、区、州)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等五级构成。体育课程的非行政主体是指体育课程关系中,享有权力和承担责任义务的个体和群体,具体有课程专家、教师、学生、等。体育课程主体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最复杂的主体是体育课程专家,课程专家被行政管理部门聘用,为体育课程设计做出决策与建议时,他们代表着行政主体,具有行政主体的省份出现。而在具体的体育课程研究和指导体育课程教育活动过程中,以课程专家或非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

第二,如何认识各个主体之间利益冲突与调适。首先,对于各个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认识:(1)行政主体内部的冲突,主要表现就是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级之间统一与矛盾的地方。(2)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就是行政主体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非行政主体之间的冲突。(3)非行政主体内部的冲突,主要表现与教师与学生之间。其次,对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调适:具体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进行利益冲突的调适。

3.3 农村学校体育中要素的优化与组合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是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由于不同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对教育资源的类型和配置组合方式也存在差异。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体现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重新组合。好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会促使农村学校体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控制学校体育发展的成本,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转变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就是要通过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要素的重新组合,改变不合理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建立良性的可持续的学校体育发展机制。农村学校体育中的要素可以划分为:资本(K)、劳动(L)、学生身心条件(STU)、课程(CUR)、教育技术(TEC)、教育技能(SK)、课程结构(STR)和制度(INS)。其中,“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具体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劳动”是指投放到教育中的劳动量和时间,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和工作时数;“学生身心条件”是指学生已有的身心发展条件;“课程”是指学校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教育技术”是指关于教育方面的知识,包括教育教学知识、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教育技术知识,以及各种知识物化后的形态如技术设备与手段;“教育技能”是指教育从业人员现实拥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课程结构”即体育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及地位;“制度”是指约束或者激励教育行为的规则体系。

3.4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路径的选择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涉及到路径的选择,笔者认为转变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有三条路径,即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制度路径。这三条路径,从宏观到微观都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式如何做到既全面又有重点的转变。

(1)结构路径。由于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转变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式就非常有必要调整我国现有的教育结构,因为教育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体育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结构的比例和地位,而课程结构也是农村学校体育的课程结构要素。针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由于农村学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因而,在教育结构方面首先强调的是在区域方面资源的分配问题,针对性的要以“均衡化”政策为发展导向,处理好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校际发展,群体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同时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能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如对人才的类别规格明确之后,极大的避免了各中课程都要兼顾,压缩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时数,和学生享受运动乐趣的时间,同时我们能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样的体育课程类型;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也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如专业的师资、物力资源等。针对农村中小学要加大体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如提高体育课的课时数,使课外活动开展得到有效的指导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最终将体育课程提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2)技术路径。是指要转变原有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教育结构的转变主要是从宏观上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转变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是从微观上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农村学校体育中,劳动要素、身心条件要素、物质要素、课程要素等关键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用一定的媒介手段,使知识传递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进一步投入实践中去。教学模式的转变具体包括:一是提升教师教学技能。联系到劳动要素和教育技能要素的优化,这涉及到教师这一关键资源的培养,而教师技能的提高是通过培训,现有的培训方式有校本、地方在职培训和教研活动,现实情况反映当前的培训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因而需要加强教育培训;二是改革教学内容,这显示出课程要素的优化,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应建立完整的区域项目体系,针对所在学校所处的不同地区坏境开展体育课程,使每个学校都有特色优势运动项目。三是要加强教育研究,因为无论是教育结构要素的优化、劳动要素的质的提高,教育技术要素、教育技能要素、课程要素的提高都需要有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这就需要对教育研究进行加强。因此,笔者认为,要转变教学模式,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加强教育研究。三者之间在逻辑上有递进关系,加强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是为教学模式转变提供了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持,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3)制度路径。转变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制度路径是指转变管理方式,这也是学校体育中的制度要素,具体来说就是要强调制度创新,从而为教育结构的调整、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为培养出所需要的人和如何有效的培养人提供坚实的支撑,这一路径中直接联系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标准的制定和发展规范的形成,制度包括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诱致性或者强制性举措,提供动力和压力,提供推力和拉力,促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标准和发展规范的完善,具体到农村学校体育则应该健全校长领导负责制,完善管理制度、完善评价制度等。

3.5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标准的制定

由重标重量的评价导向向重本重质的评价导向转变。同时应通过加强教育研究制定出针对具体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体育发展绩效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它的量变化,更要能突出反映质的发展,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对体育课程评价、体育教师评价、及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形成清晰有效的评定机制,发挥反馈作用,使农村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3.6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范的形成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如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地方实验相结合,短期的政策管控与长期的法规治理相结合和建立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法律法规体系,将体育发展建立在依靠法律法规为保证,以人们体育思想的进步为指引,促使农村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1] 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 ~9.

[2] 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1(10);3~10.

[3] 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42(8);67 ~73.

[4] 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 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三条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 ~6.

[6] 马德浩,季浏.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1,31(5);14 ~19.

[7] 赵应生,钟秉林,洪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2(1);32~39.

[8] 童旭光,鄢一龙,胡鞍刚.“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2);25 ~30.

[9] 孙刚.关于加快我国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4);94 ~97.

[10] 马德浩,季浏.基于“顶层设计”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7);7 ~12.

猜你喜欢
要素主体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也谈做人的要素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