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雪艳,李 硕,唐克华,刘文柱
(吉首大学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张家界427000)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又名思仙、丝连皮等,系第四季冰川运动孑遗树种,是我国特有的单科单属单种植物。《神农本草经》将杜仲列为上品中药材,记载其“味辛平,主腰膝疼,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1]。60余年来关于杜仲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杜仲具有调节血压、降血脂、抗衰老、抗肿瘤、保肝利胆、抗菌消炎、镇静止疼、利尿等生理功效[2-4]。目前,已研制出杜仲茶、杜仲醋、杜仲复合饮品、杜仲晶、杜仲酒、杜仲咖啡、杜仲面条、杜仲硬糖等功能食品[5-6]。富含亚麻酸的杜仲籽油业已开发出软胶囊保健食品商品[7],已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8]。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又称树花、八担柴、鸡冠菌等,是传统的珍贵食药用菌[9]。裂褶菌多糖为裂褶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疲劳、抑制肿瘤,以及增强免疫力、抗辐射等多种生理活性[10]。
“菌质”是药用真菌固体发酵的产物,包括菌丝体及代谢产物、固体培养基被分解产物、未被分解的固体培养基残留物等,是一种复杂的菌丝体产物体系[11]。菌质的研究与利用集中于药性菌质及菌物药方面[12-13],关于菌质食品的研究报道很少。目前,邬建国等[14]研究了裂褶菌固体发酵葛根渣制备膳食纤维的工艺,刘亮等[15]研制了杜仲茶酸奶,余有贵等[16]研制了灵芝蕨渣菌质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工艺,郭立琼等[17]研制了灵芝发酵茶,胡景霞等[18]研制了蛹虫草燕麦菌质麦片,侯军等[19]研制了蛹虫草绿茶菌质茶。
我国杜仲开发利用虽已形成产业,但发展存在多方面问题[20],亟待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力度。本文以裂褶菌固体发酵杜仲皮制备杜仲菌质,测定了菌质主要成分,研究了以菌质为主要原料的无糖食品制作配方。研制的杜仲菌质无糖食品,含有一定量的杜仲活性成分和裂褶菌菌丝体活性成分,具有相应地保健功效,为杜仲研发菌质功能食品新产品提供了科学参考。
杜仲皮 购自张家界市慈利县景龙桥乡药材商;裂褶菌菌株11-S 由通讯作者团队从蛇足石杉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内生菌,其PCR产物经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纯化和DNA-ITS测序,序列入Genebank数据库比对,结合菌类子实体形态特征,按Ainsworth分类系统进行鉴定;97.0%甜菊糖甙 诸城市浩天药业有限公司;PP-02南瓜纯粉 内蒙古沙漠贵族食品有限公司;面粉、起酥油、食用调和油、食盐、泡打粉 均为市售食品级。
超净工作台 苏净集团安泰公司;日立U-3900分光光度计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HH型数显电热恒温水浴锅 江苏金坛金城国胜实验仪器厂;KDN-AZ智能型定氮仪 上海新嘉电子有限公司;SM-52电热高压灭菌锅 日本YAMATO公司;AA6300日本岛津原子吸收光谱仪 日本岛津公司;AFS-230E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 北京科创海光仪器有限公司;YB-1000A型高速多功能粉碎机 上海力箭机械有限公司;金昶电烤箱 佛山市顺德区金昶电器实业有限公司;JA2003电子天平 上海良平仪表仪器有限公司;自制饼干模具等。
1.2.1 工艺流程
1.2.1.1 杜仲裂褶菌菌质制备 杜仲皮→粉碎→高压灭菌→接种裂褶菌菌种→固体培养→菌质烘干→粉碎,过筛。
1.2.1.2 菌质成分的测定 菌质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测定采用王玉万[21]方法;总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硫酸法[22];总黄酮含量测定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23];脂肪含量测定参考国标GB5009.5-2003,采用索氏抽提法;总蛋白质含量测定参考GB5009.6-2003,采用凯氏定氮法;总砷(As)含量参照GB 5009.11-2003测定,总铅(Pb)含量参照GB 5009.12-2010测定。
1.2.1.3 菌质无糖食品制作工艺流程[24-25]
1.2.2 操作要点
1.2.2.1 杜仲皮处理 用湿毛巾除去干杜仲皮表面灰尘,粉碎并过2mm筛,除去呈絮状的杜仲胶,备用。杜仲皮粉碎时不宜过细,否则易造成培养基质透气性差,将影响裂褶菌生长。
1.2.2.2 菌质培养 准确称取1份杜仲皮粉,再按照每份杜仲皮总质量分数的1%、1%、2%和2%,分别称取KH2PO4、Ca(OH)2、蔗糖和石膏粉,与杜仲皮粉混合搅拌。然后向混合原料中加入洁净自来水,反复揉搓混匀,再以塑料膜覆盖4~6h,装瓶前调整该培养基质的水分含量在50%~65%质量分数范围。将培养基质装入洗净烘干的培养瓶中,放入高压灭菌锅并在121℃下灭菌1h,冷却后先置无菌室放置72h,经检查灭菌合格即可无菌操作接入裂褶菌菌种。接入菌种的培养瓶置洁净培养室培养,观察记录菌丝满瓶底时间,总计培养60±3d,培养的菌质具有浓郁菌香。
1.2.2.3 菌质烘干处理 将培养到设定时间的菌质从培养瓶取出,放于牛皮纸上并置干燥箱在40~60℃范围烘干,粉碎,过孔径0.16mm筛,粉末菌质装袋密封,备用。
1.2.2.4 基本配方 面粉质量分数100.0g,南瓜粉30.0g,杜仲裂褶菌菌质 15.0g,辅料为:甜菊糖甙0.080g、起酥油 15.0g、食用植物油 10.0g、泡打粉0.50g、食盐 0.30g,水适量。
1.2.2.5 主料计量与调混 准确称量面粉、杜仲裂褶菌菌质、南瓜粉。将三者倒入已预混的辅料中,再加适量的水,揉制后使面团软硬适中,具有可塑性,便于后续模印成型。
1.2.2.6 静置发泡 调混完毕后,面团静置20min,充分发泡以减少黏性。要防止静置时间过长导致面团发硬,无法成型。
1.2.2.7 模印成型 将发泡面团反复揉制数分钟,使其混合更均匀。用模具装入面团并做成形状,要求成型纹路清晰、表面光滑无裂纹。
1.2.2.8 烘焙 成型发泡面团制品,其烘烤温度控制在140~150℃范围,烘烤时间设定为17~20min,烘烤后成品颜色为浅褐泛黄色,不出现焦糊。
1.2.2.9 冷却 将烘烤好的制品置于干燥室内,自然降温至35~40℃,剔除烘焙不合格的制品,趁余温装入塑料袋密封,即为无糖食品成品。
1.2.3 单因素实验 通过对杜仲裂褶菌菌质、起酥油、南瓜粉、甜菊糖甙等配料的添加量,研究其不同用量对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1.2.3.1 菌质用量对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面粉100g,杜仲裂褶菌菌质分别添加 5、10、15、20、25g,其他辅料用量与基本配方相同。
1.2.3.2 起酥油用量对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面粉100g,菌质 15g,起酥油添加量分别为 5、10、15、20、25g,其他辅料用量与基本配方相同。
1.2.3.3 南瓜粉用量对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面粉100g,菌质 15g,甜菊糖甙 0.080g,起酥油量 20g,南瓜粉用量分别为 10、20、30、40、50g,其他辅料用量与基本配方相同。
1.2.3.4 甜菊糖用量对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面粉100g,菌质15g,南瓜粉40g,起酥油20g,甜菊糖甙用量分别为 0.050、0.060、0.070、0.080、0.090g,其他辅料用量与基本配方相同。
1.2.4 正交实验 在单因素实验结果基础上,确定正交因素及水平,表1为正交因素水平表。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以各配方菌质食品的感官品质评分为指标,确定杜仲裂褶菌菌质无糖食品的最佳配方。
表2 杜仲裂褶菌菌质无糖食品的感官评分标准Table 2 Sense estimate standard of sugar-free food with fungal substance of Schizophyllum and Eucommia
表3 杜仲皮裂褶菌固态发酵前后的成分含量Table 3 The content of the compon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solid fermentation of Schizophyllum and Eucommia
表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Table 1 The quadrature factor horizontal table
1.2.5 食品品质感官评分方法 采用模糊评判法[25-26],由具有食品科学专业背景的10名研究生组成感官鉴评小组,从无糖菌质食品的外型、口感、色泽、风味共4个方面评定各配方食品的品质,评分标准见表2。
被评食品的感官品质值域为U,则U=[色泽(U1)+组织形态(U2)+口感(U3)+风味(U4)]。参考文献[26]及单因素小试的结果,确定感官品质评分各因子的权重集为 X=[0.20,0.15,0.40,0.25],即在食品色泽占20分、组织形态占15分、口感占40分、风味占25分,合计100分。
据表3,杜仲皮经过固体发酵,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等分别降解了17.6%、53.0%和32.8%,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分别降低了63.5%、25.6%。植物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是植物性多酚、黄酮类、萜和硫苷等化合物[27],而食品中的苦味物质大致有五类:生物碱、黄烷酮糖苷类、萜类和甾体类、氨基酸和多肽类、无机盐类[28]。杜仲皮经过裂褶菌固体发酵,虽然总多糖含量有明显降低,但木质素、纤维素、总黄酮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提高了菌质作为食品原料的可食性。
食品感官品质优劣的判断是以能否满足消费者购买基本欲望为核心。消费者一般先看产品色泽,其次闻食品香气,然后是试吃,但决定购买与否主要因素是试吃口感及滋味。据表4结果,菌质添加量对食品品质影响很大。当杜仲裂褶菌菌质添加量较多时,产品色泽较深,苦味较重,缺乏愉悦感,难以接受;但菌质的添加量若很小,又难以突出杜仲裂褶菌菌质的风味及特色。根据实验结果,认为菌质添加量小于20g时,口感及风味均可接受。
表4 菌质用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Table 4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the fungal substance on sugar-free food quality
据表5,起酥油用量为5g时,食品颜色较深且不够酥脆。随着起酥油用量增加,菌质无糖食品的酥脆度越来越好,而且部分掩蔽了菌质原料的苦味。起酥油添加量在15~25g时,食品的酥脆度较好,没有明显苦味。
南瓜粉用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见表6。
南瓜粉添加量对菌质食品的色泽和风味均有影响,尤其影响颜色。随着南瓜粉用量增大,菌质食品颜色逐渐趋向于南瓜粉的深黄色。南瓜粉本身含有一定的甜味成分,随着用量增大,相应地增加了菌质食品的甜度。实验结果表明,南瓜粉用量在30~40g时,菌质无糖食品的颜色容易接受。为显著改善菌质食品的颜色,南瓜粉用量选择40g为宜。
表8 正交实验的感官综合评定结果Table 8 The quadrature tests result analysis sheet
表5 起酥油用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Table 5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the shortenings on sugar-free food quality
表6 南瓜粉用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Table 6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the pumpkin powder using on sugar-free food quality
甜菊糖甙用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见表7。
甜菊糖甙用量对菌质无糖食品的甜味有影响,但对色泽则无影响。当甜菊糖甙添加量大于或等于0.090g时,食品的甜味较重,但有较严重的后苦滋味。当添加量低于0.060g时,菌质食品的苦味没有被完全掩蔽,滋味不愉悦。当甜菊糖甙用量为0.060~0.080g时,菌质食品无甜味或略有甜味,均可为消费者接受。
表7 甜菊糖甙用量对食品品质的影响Table 7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the stevioside on sugar-free food quality
正交实验各组无糖菌质食品的感官综合评分结果与分析如表8、表9,据此确定杜仲裂褶菌菌质制作无糖食品的最佳配方。
表9 正交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Table 9 Variance analysis of quadrature tests
由表8极差分析可知,研究的三个因素对无糖菌质食品感官品质影响的顺序为:杜仲裂褶菌菌质用量>起酥油用量>甜菊糖甙用量。其中,菌质用量、起酥油用量的影响极显著,但甜菊糖甙用量的影响不显著。虽然依据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甜菊糖甙对菌质食品感官品质无影响作用,但适量甜菊糖甙对菌质原料苦味的掩蔽作用不可忽略。因此,正交实验结果的最优配方为:A1B2C2,即面粉用量100g、南瓜粉用量40g、杜仲裂褶菌菌质用量10g、甜菊糖甙用量0.070g、起酥油用量20g,其他配料为:食用植物油10g、泡打粉0.5g、食盐0.3g。实际制作时,甜菊糖甙用量控制在0.070~0.080g范围均可。
按照最优配方,试制杜仲裂褶菌菌质无糖食品,其颜色呈均匀黄褐色,外形完整不变形,组织结构细密,口感酥脆不黏牙,无明显的后苦滋味,有烘焙食品香味,总体上达到烘焙无糖食品质量要求,配方可行。
2.7.1 感官指标 色泽:均匀黄褐色,无焦糊色。组织形态:外形完整,花纹较清晰,厚薄均匀,不收缩、不变形、不起泡,无油污,无异物。滋味与口感:香味浓郁,无异味,无明显的后苦味,口感酥脆细腻、不粘牙。
2.7.2 理化指标 蛋白质含量4.1%,总脂肪含量26.7%,水分≤8.0%(参考GB5009.3-2010测定),酸价(以脂肪计)3.5g KOH/100g,过氧化值0.17g脂肪/100g(参考GB5009.37-2003测定),总砷(以As计)未检出(符合 GB4810-1994卫生指标)、铅(以 Pb计)<1.0mg/kg。
2.7.3 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750CFU/g(GB47892-2010),大肠菌群≤30MPN/100g(GB47893-2010),霉菌计数≤50CFU/g(GB478915-2010),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
以杜仲裂褶菌菌质、南瓜粉和面粉为主原料,制作菌质无糖食品的最佳配方为:面粉100g、南瓜粉40g、甜菊糖甙用量 0.070g、起酥油 20g、食用油 10g、泡打粉0.5g、食盐0.3g、水适量。
裂褶菌固态发酵杜仲皮制备的杜仲菌质,既保留有杜仲功效成分,又含有裂褶菌菌丝体的生理活性成分[29]。南瓜粉富含天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胡萝卜素、果胶,及丰富的钾、铁、镁等微量元素。甜菊糖甙[30]具有高甜度、低热值。因此,本文研制的菌质无糖食品,具有无糖特色,并且兼具菌质原料特殊风味,具有一定量的杜仲、裂褶菌的活性成分,营养较丰富,可作为糖尿病、肥胖、动脉硬化等患者的日常保健食品。
杜仲裂褶菌菌质无糖食品的研制,为杜仲在食品领域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
[1]宫本红.杜仲叶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2]姚丽娜.杜仲的化学成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李欣,刘严,朱文学,等.杜仲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0):378-382.
[4]彭红梅,李小姝.杜仲的药理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J].中医学报,2013,28(1):72-73.
[5]郝建新.杜仲叶发酵醋工艺及其品质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6]袁云香.杜仲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3,(2):188-190.
[7]麻成金.杜仲籽油的提取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9年第12号).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6):567.
[9]钟昕.裂褶菌多糖的固体发酵制备及辐照改性[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0]高利忠.裂褶菌固体生物发酵及其多糖功能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11]庄毅.菌质-中药的一个新领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3(2):49-51.
[12]庄毅,陈建伟,谢小梅,等.中药内的菌物药[J].中草药,2012,43(8):1457-1461.
[13]庄毅.中药内的生物制药——固体发酵工程系列及其真菌药物[J].菌物研究,2013,(2):63-71.
[14]邬建国,葛娟,余伟,等.裂褶菌固体发酵葛根渣获取功能产品的条件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0,(12):192-194.
[15]刘亮,卢琪,段加彩,等.杜仲茶酸奶的研制及茶粉、绿原酸对酸奶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31(12):114-118.
[16]余有贵,李忠海,黄国华,等.发酵法生产灵芝-蕨渣菌质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1,32(5):187-191.
[17]郭立琼,林俊芳,马立青,等.一种甜灵芝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及甜灵芝发酵茶[P].CN102669320A.
[18]胡景霞.蛹虫草BYB-08菌株固态发酵研究及其菌质产品研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19]侯军,侯明阳.一种蛹虫草菌质保健绿茶及其制作方法[P].CN102687780A.
[20]杜红岩,胡文臻,俞锐.中国杜仲橡胶资源与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1]王玉万,徐文玉.木质纤维素固体基质发酵物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素的定量分析程序[J].微生物学通报,1987,14(2):81-84.
[22]阮鸣,韩亚东.蒽酮-硫酸法测定芝芪菌质中的多糖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11811-11812.
[23]陈伟.杜仲叶片绿原酸、总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4]李加兴,李伟,陈双平.猕猴桃粗纤维低糖食品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7,28(11):642-646.
[25]王燕,邓后勤,罗凤莲,等.葛根营养曲奇食品的研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5):43-46.
[26]郭元新,周军.苦荞饼干的加工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26(11):100-102.
[27]刘晶晶.苦味机理及苦味物质的研究概况[J].食品科技,2006,31(8):21-24.
[28]李蕾蕾.苦味食品概述[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6):50-51.
[29]王振河,霍云凤.裂褶菌及裂褶菌多糖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1):73-76.
[30]杨远志,李发财,琚争艳,等.甜菊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发酵科技通讯,2011,40(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