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九
摘 要: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的主体之一,他们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革命军事战争、妇女解放运动、统一战线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的地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早期探索;理论贡献
近现代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作为民族复兴的先锋,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经过艰辛的探索,根据国情,比较各种救国方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用这一先进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值得指出的是,以向警予、滕代远、粟裕及周佛海为代表的湘西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亦从理论到实践为此做出了特殊贡献。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早期探索历程,是从“五四运动”前后时期开始的,经过二十余年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毛泽东在1938年召开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其理论探索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二十余年应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时期”,对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的重要贡献问题研究应限定于此时期。
一、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及特征
1. 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形成、成长与壮大起来的新兴社会阶层,它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先驱者、引领者与催生者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大批地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式教育,才形成近现代的知识分子队伍,并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是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掌握现代知识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思考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的集合体。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是指在五四运动前后时期形成的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为代表、拥护和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美好的向往、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新型知识分子队伍。
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形成的、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投身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实践的,受过中等以上新式教育的湘西籍知识分子群体。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向警予、滕代远、粟裕、刘晓等人,脱党前的周佛海亦应属于此群体。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共产主义知识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
(1)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地域分布
按历史沿革,湘西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及邵阳市西部的武冈、城步、洞口、绥宁、隆回、新宁六县(市)和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
五四运动前后,湘西共产主义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分布于上述区域内,主要集中于怀化市,计有向警予(溆浦县人)、邓乾元(溆浦县人)、刘绩成(溆浦县人)、向五九(溆浦县人)、严文清(溆浦县人)、武德章(溆浦县人)、蒋希清(洪江市人)、滕代远(麻阳县人)、滕代胜(麻阳县人)、滕代顺(麻阳县人)、陈佑魁(麻阳县人)、粟裕(会同县人)、刘晓(辰溪县人)、周佛海(沅陵县人)等人,另有袁任远(慈利县人)、彭之玉(桑植县人)、谷及峰(桑植县人)、姚彦(保靖县人)、王涛(江华县人)、韦汉(江华县人)等人,计有二十余人,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向警予、滕代远、粟裕、周佛海,他们成为湘西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的主要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
(2)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构成
湘西共产主义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知识分子构成,其中向警予为土家族、滕代远为苖族、粟裕为侗族、刘晓和周佛海为汉族。这种民族构成,使得外来先进的思想与湘西本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对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民族化和大众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教育背景
湘西籍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均具有接受中等以上新式教育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学历背景,接受新式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国外留学和国内求学。向警予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周南女校读书,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和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滕代远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入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列宁学院学习;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刘晓先后就读于沅陵县朝阳中学、上海国立政治大学;周佛海先考入沅陵县高等小学堂,后两次留学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并完成学业。其他人均有就读过和毕业于中等以上学校的新式教育背景。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充满了强烈的革新精神,掌握了学习和驾驭新思想的能力,这对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投身于中国革命实践斗争、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4)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时代风貌
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近现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学习、研究、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已成为一种潮流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振兴中华、匹夫有责”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和历史使命。改造社会之变革意识、反帝反封建之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时代特征。在此背景之下,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亦然具备这样的时代风貌,尤其体现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湖湘精神上。这种时代风貌对湘西籍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追求真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敢为人先,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实践斗争,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勇敢的实践者和理论成果的贡献者
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的主体之一。湘西地区籍的向警予、滕代远、粟裕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不仅从理论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还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军事战争、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等革命实践中不断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做出了特殊贡献。
1. 在思想上,赴国外学习革命理论,在国内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周佛海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期间,除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功课外,抽出大量时间阅读有关西洋历史及国际现状的书籍、报刊,并开始在《救国日报》(留日回国的进步学生创办)连续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后,周佛海在《解放与改造》发表了《中国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的性质》、《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夺取政权》等文章,同时周佛海还翻译、发表和出版了《工行社会主义之国家观》、《社会主义与劳动组合》、《社会问题概况》、《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进步文章和书籍,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
1919年8月,向警予加入了毛泽东、蔡和森在湖南发起成立的以“革新学识,砥砺品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同年12月,为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向警予和蔡各森等人赴法国勤工俭学。在留法期间,向警予阅读了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1920年8月,向警予在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二卷二期发表《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明确指出:“财产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这种制度,在理不应存在,在势不能存在”。文章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世界革命形势,指出:“将来社会的经济能否实行共产,固尚有待于研究,然而总是朝着这方面走,是可从相信的”,“我们翘首而望,固然是夜色沉沉”,“然而精神所到,何事不成”,对共产主义未来充满了信心。{2}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
2. 在组织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积极组建中国共产党
1920年至1921年建党前夕,周佛海以《共产党》、《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为阵地,发表了《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夺取政权》、《实行社会主义与发展实业》、《近代文明底下的一种怪现象》、《从资本主义组织到社会主义组织的两条路——进化与革命》等文章,介绍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历史、政治主张及苏俄政权的政治、经济制度,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社会制度。周佛海的建党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铺垫。与此同时,周佛海还参与了上海共产党的筹建工作,与施存统在日本东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向警予则在法国与蔡和森反复讨论建党原则,1920年7月在法国蒙达尼召开的新民学会会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应用俄国式的方法去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即“主张马克思主义及俄式革命,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成立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3}1920年11月,毛泽东同志给蔡和森及在法诸友的信中,对和森、警予同志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和充分的肯定。她还与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人一起创建留法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高度评价向警予为我党的“惟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3. 在革命动力和斗争策略上,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界革命的大联合,领导和开展妇女解放运动
1920年5月,向警予就发表了《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最早提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向警予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妇女运动决议案》等许多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她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妇女周报》、《女星》这类妇女报刊也相继问世,自己发表了《中国最近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之新纪元》、《妇女运动的基础》等大量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阐述了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基本思想:第一,把妇女解放运动同整个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联系起米,把妇女运动作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第二,强调了劳动妇女在妇女运动中的主力军作用,主张知识妇女必须到劳动妇女中去。她认为广大劳动妇女由于经济生活地位低下,最富组织性和战斗性,科学解决了党领导妇女运动的重要性及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第三,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女权运功的局限性,积极倡导知识妇女与劳动妇女相结合;第四,提出建立妇女运动统一战线思想,促进各界妇女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大联合的策略方针。
4. 在军事上,强调和发挥红军政工部门的作用,形成早期军事思想,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
1928年7月,滕代远与彭德怀一起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并成立红五军,滕代远担任党代表,随后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开始了其革命军事斗争的生涯。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滕代远特别重视红军的思想政治,勇于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了正确的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成为一名杰出的红军政治工作领导者。1936年,滕代远化名李光,在莫斯科出版了10余万字的《中国新军队》一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中央红军的发展史。滕代远的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有:第一,建立完善的军队政工机构。在担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期间,他亲自兼军政治部主任,团以上均建立政治部,负责全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并制订了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强调和发挥政工部门的作用。第二,建立健全部队各级党组织,并实行党代表制,连以上设支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他特别注重党员自身素质和政治觉悟,主张“党员不求多,只求精”,强调要规范发展党员的组织程序,反对“介绍党员并未经正式合法的手续,大都每次介绍一二百人,召集一次会举行入校式,甚有照洪家刊香盟誓的办法举行”;第三,大力推行部队的民主制度。试行民主选举初级军官的办法,清洗反动军官;废除打骂士兵的做法,实行经济公开和官兵平等制度;在部队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普遍召开党的支部会、小组会、士兵委员会会议,使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监督和领导骨干作用。{4}
粟裕在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开始了其革命军事斗争的生涯。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各个时期,均为我军重要的、杰出的军事指挥人员,通过组织和指挥无数次的战役和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军事思想。在井冈山斗争尤其是浙南游击战争时期,他着眼全局,灵活运用和丰富发展毛泽东的游击战略战术。粟裕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主要有:第一,确立游击战术六原则,即“以最小的牺牲取最大的胜利、“积极进攻,绝少防御”、“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支配敌人,掌握主动”、“飘忽不定、出没无常”、“越是深人敌人后方越容易成功”等;第二,提出创造“群众战术{5},即充分发挥土枪土炮威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麻雀战,破坏敌之交道及设施,袭扰敌人,配合主力部队以求取得战役之胜利.粟裕实事求是地为挺进师的反“清剿”斗争确定了游击战(而不是运动战)的战略战术;第三,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指出:“游击战很难谈得上防御,也不能大量歼灭敌人,只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6}在浙南游击战争中,粟裕不仅牢牢把握了毛泽东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精髓,而且发展了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的战术思想。
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早期的革命军事斗争思想和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在军事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研究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地位问题的重要意义
鉴于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所处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和所做出的特殊理论贡献,研究该问题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进一步论证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目前学术界明显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明显偏重对“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成果”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过程”的研究,从而使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理论成果形成的必然性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
2. 可以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更加科学化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但当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往往不重视,甚至被简单带过。以至于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过程是比较顺利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是自然而然地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道路的;过于强调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他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早期探索的价值和成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的历史过程,是理论与实际批统一,是史论的结合,本问题的研究可以纠正偏重“理论成果”研究而忽略“探索过程”研究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更加全面和科学。
3. 可以进一步填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领域中的“区域性群体贡献”空白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地方化的历史过程,在这其中起桥梁作用和转化作用的是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特殊贡献与价值评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可以进一步明确湘西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
梳理清楚以向警予、滕代远、周佛海及粟裕等人组成的湘西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过程中和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特殊贡献,界定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历程中的地位。这是本问题研究的重大学术价值所在。
5. 可以进一步解决和突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一些历史疑点和禁区
如周佛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的历史作用问题,其在思想上、组织上的贡献如何定位问题;向警予与毛泽东、蔡和森的特殊个人关系以及在新民学会、党的重要会议上的特殊地位,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的贡献和地位的界定问题;湘西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湘西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地方化过程中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活动问题,等等。
6. 可以进一步促进湘西的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
湖南的文化产业比较发达,占GDP的比重较高,通过本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将湘西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丰厚的文化思想、人文故居与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起来,为开拓湘西文化产业新领域提供理论支撑和素材来源;同时,湘西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故居、纪念馆、革命活动场所是红色旅游作为湘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实地考查、参观游览、缅怀教育、体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亦可以发展湘西红色旅游业。
7. 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进行本问题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运用,可以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民族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正确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弘扬和培育其民族精神,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其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注 释:
{1}俞祖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东岳论丛》,2012年第3期。
{2}戴绪恭:《向警予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3}蔡妮:《纪念我的父母蔡和森、向警予》,《人民文摘》2011年第7期。
{4}张泰山:《滕代远与红三军团》,《先锋队》2010年15期。
{5}孙克骥:《粟裕军事文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3页、第4页、第139页。
{6}粟裕:《粟裕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责任编校:文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