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琪 张瑞平
摘 要: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两面性,若正确的应用于会计核算,可以合理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财务风险,如若运用不当,则会大大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护。本文在肯定谨慎性原则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指出其现存问题,详细分析成因并提出對其进行完善和改进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和管理运营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真实客观。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问题;建议
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在会计上应用广泛,由于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愈加复杂,谨慎性原则运用于会计工作时的局限性也日渐暴露,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局限及成因,并找出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方法、不断完善谨慎性原则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需要,可以帮助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规划和决策,减少盲目投资的风险,防止企业因决策不合理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以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增强企业的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一、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谨慎性原则自身带有比较强烈的倾向性,它只是针对某一时间区间而非整个会计期间,它对某些会计事项的处理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例如,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仅要求相关单位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拥有的资产进行检查,正确预计将要发生的损失,为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准则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认定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迹象,并且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不规范,会增加会计核算的随意性,使谨慎性在实际运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2.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人为操纵利润
企业出于粉饰经营业绩、逃避税收等目的扭曲财务状况,自行决定谨慎性原则的取舍,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导致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丧失可靠性和相关性,不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科龙电器正是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电器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它2001年的年报出现净亏损,然后于2002年重新转回各项减值准备,最终得以扭亏为盈,达到企业不退市的目的。
3.与新会计准则中的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谨慎性原则是确认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忽视预计可能的收益,易造成企业少计资产和收入,多计负债和费用,使利润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从而违背可靠性的原则。在谨慎性下,企业提前确认了预计未来可能产生的损失和费用,与权责发生制的规定相背离。谨慎性要求尽量在当期确认预计的费用和损失,延后确认预计的收入和利得,这实质上是对损益的不对称核算,不符合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4.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的影响较大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需进行恰如其分的估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例如,确定坏账准备和减值损失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确定各项或有损失等都需要会计工作者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做出相应的判断和估计,如果进行了不当的主观判断,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谨慎性原则被滥用。
5.与某些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
在核算不确定性事项上,该原则本质上会造成多确认损失费用,少确认利得收入,必然会减少企业应缴纳的税款,这显然不符合税法的规定,谨慎性在实际运用时需要会计工作者在或有事项上做出必要的职业判断,而税法则依照“据实扣除”的原则对所得税税前费用进行扣除,谨慎性要求对有减值迹象的所有资产提取减值准备,而税法要求只有在减值真正出现时才能予以确认,税法对谨慎性原则是持否定态度的,限制了谨慎性在工作中的运用。
二、谨慎性原则存在诸多局限性的原因
1.会计理论研究不足,准则和制度不完善
谨慎性原则的概念模糊,它需要企业在处理交易或事项时,秉着谨慎态度,不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就何种程度才不算高估和低估并没有做出确切规定,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切实解决,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脱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准则和制度不能涵盖实际工作中的所有情况,《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众多会计从业者选用会计政策预留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导致企业有机会为实现自身目的而随意选用核算方法。
2.会计信用缺失,会计信息不真实
会计诚信需要企业讲求会计信誉,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但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由于企业内部监管体制不完善,处罚违规行为时往往侧重于经济处罚而忽略行政法律处罚等原因,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忽视会计制度,利用谨慎性原则做出一些违背会计诚信的行为,出现财务造假事件,使得会计信息的提供违背客观真实,背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3.会计从业者职业素质及道德修养不高
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及高级会计人员在从业人员整体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知识的更新跟不上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难以在事前做出准确的估计和判断,不少会计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仅是依靠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处理业务,必然会导致谨慎性原则运用不合理。会计人员直接与金钱打交道,需要很强的自我约束力抵制不正当利益的诱惑,但会计人员缺乏诚信,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会计舞弊的现象并不少见,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的缺乏会使他们做出错误的职业判断,制约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4.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
现阶段,我国会计监督管理法律约束机制尚不完备,监管力度明显不足,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实际运用时出现了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而与之相适应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另外,我国社会监督力度较弱,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配套政策不健全,不能对企业的所有违规行为进行全面监督,会计信息不够透明也使得公众及媒体等监督乏力,不能及时揭露企业的违规行为。执法不严也是滥用谨慎性原则的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许多会计人员对管理当局的违法或违规行为知情不举,造成监管不力。
5.税务会计目标与财务会计目标不同
税务会计把国家的税收法规作为标准,敦促企业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同时,在遵循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允许企业做出相应的纳税筹划,以取得最大經济效益,它侧重于站在征管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出发点是便利、公正的征纳税收,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财务会计则更侧重于向经营者、股东、债权人等不特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出示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主要为企业服务。由于二者目标不同,服务的主体也不尽相同,在具体运用中处理的业务也不相同,必然导致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出现差异。
三、改进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1.加强理论研究,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
完善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构建更加具体明确的概念框架,改进对应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要求,提高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可操作性,令谨慎性原则的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实际。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适应经济形势和会计环境的变化,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具体的规范性要求,详细制定和规划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降低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在选择时的主观随意性,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的扩大、永久性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等要求正体现了准则和制度的不断完善。
2.恰当运用谨慎性原则,正确安排各项原则运用的顺序
在使用谨慎性时,应尽量避免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的不协调之处,根据不同原则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会计信息要有价值,应该以可靠为准绳,如果企业没有据实核算发生的经济业务,会计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谨慎性原则需要在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加以运用。若谨慎性原则同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产生矛盾,建议在交易或事项的不确定程度较高时率先考虑谨慎性,以规避风险,若同历史成本相矛盾,也要依据自身状况恰当提供能够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资料。
3.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
一方面,企业和培训机构应注重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定期组织理论知识的学习,开展专业知识后续教育,强化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使其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保持会计人员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力,拒绝会计造假,会计人员自身也应善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全面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4.强化审计监督,明确滥用谨慎性的后果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会计工作者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政府、注册会计师及媒体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作用,防止企业拿谨慎性做借口操纵利润,任意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加大对滥用谨慎性原则的惩处力度,通过公开处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赔偿因提供虚假财务信息造成的损失等手段,大大增加会计舞弊和财务造假的成本,防止曲解谨慎性原则。
5.会计制度改革与税务会计改革同步进行
税务会计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以财务会计制度为基础,在现阶段进行的税制改革中,要适当吸收合理的财务会计原则,而会计制度的改革也要充分考虑到二者的差异,积极寻求协调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方法,减少谨慎性原则与税法制度之间的不必要差异,在企业申报纳税时,针对会计核算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冲突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在选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时,将选用的方法和计提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在保证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使税收的征纳更加科学合理。
四、结论
谨慎性作为一项必不可少又存在诸多争议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现在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资产期末结存成本的处理、企业收入的确认等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现阶段其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诸多局限性,由于不同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不可能千篇一律的采用同一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因而不能单纯依靠对谨慎性原则做出硬性规定来规范企业的行为、消除谨慎性原则的不利影响,只有将制度完善、社会监督和企业遵纪守法等努力结合起来,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才能趋利避害,发挥其预警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保证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