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柳 阳光 姚行齐
[摘 要] 目的: 比较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和常规缩血管类喷鼻剂对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择1020例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和常规缩血管类喷鼻剂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检验等数据。结果: 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组与常规缩血管类喷鼻剂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P < 0.05)。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治疗后鼻腔内pH值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 < 0.05),而常规缩血管类喷鼻剂组治疗前后鼻腔pH值无显著变化(P > 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区别(P > 0.05)。结论: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应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疗效肯定,可显著改善鼻腔内微环境,且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局部用药;非变应性鼻炎
中图分类号:R85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4)06-087-03
持续性鼻炎主要症状都包括不同程度流涕,鼻塞,嗅觉下降,甚至产生头痛及精神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和苦恼[1],且此类疾患发病率高,难以彻底治愈。持续性鼻炎一般根据病理学特征分类,变应性持续性鼻炎可以经过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的规范化治疗得到临床症状的有效控制[2]。但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却一直缺乏普遍认同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近年国外研究发现认为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和变应性鼻炎在疾病本质、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表现等多方面都具有一致性[3],并由此提出将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治疗方案应用到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患者中。此类研究国外已有报道[4],国内顾之燕教授也提出鼻粘膜炎症的“两个恶性循环”理论[3],但国内尚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作者从2009年开始,对1020例患者分别采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和常规治疗方案治疗,并详细纪录了不同方案的疗效及其副作用,现总结报道如下,以期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患者总数1264例,排除244例,入选1020例,其中门诊992例,住院82例,男602,女418例,年龄28±7岁。将入选患者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510例、对照组510例。经对比验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诊断标准,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症状超过4个月,存在一定程度流涕和嗅觉减退。鼻镜检查对麻黄素收缩反应好,鼻黏膜充血、肥厚情况不严重,弹性反应性较好,鼻甲存在轻度充血、无增生。排除标准:排除伴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患者;妊娠以及哺乳期的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伴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或存在肝肾功能等障碍的患者;肺结核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患者。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双盲法观察,即治疗前不告知患者具体方案,实施治疗和观察疗效的医师为不同人选。并且保证患者在接受治疗前2周停止使用其它同类药物。治疗前后均检测患者鼻腔pH值:检测时间为下午2:30~5:00,室温条件下待患者情绪稳定、平静时检测。采用精密pH试纸,将试纸剪成细条,置于下鼻甲黏膜表面,约20 s后取出试纸,立即与标准色盘比色,记录pH值,间隔10分钟,连续测量三次,取平均值[6]。(1)治疗组:鼻腔局部先使用鼻腔护理器予以清洗(商品名必通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器,沈阳大得医疗器械出品),之后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商品名雷诺考特,阿斯利康出品)喷鼻,起始剂量每次每侧1喷64 μg,早晚各1次,总剂量256 μg,连续使用2周,2周后逐渐减量成早晨1次128 μg,每侧一喷64 μg的维持剂量,疗程8周。无明显感染症状的患者不予抗生素治疗,但对伴有黄脓涕患者给予必要抗生素口服,可根据药物过敏史、病情、年龄等选择抗生素种类、剂量及疗程。(2)对照组局部给予鼻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商品名达芬霖,深圳大佛药业出品)喷鼻,每次每侧1喷37 μg,早晚1次,疗程8周。对无明显感染症状的患者不予抗生素治疗,对伴有黄脓涕患者按照相同原则给予治疗。对两组患者停药后每月复查1次,行前鼻镜检查,使用相同方法测量pH值并询问不良反应。并随访3个月观察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7]。
1.3 评定指标
1.3.1 疗效指标:连续用药8周后,停药1周观察。治愈:鼻塞完全消失、鼻腔通畅,分泌物消失,前鼻镜下鼻黏膜红润,双侧下鼻甲充血水肿消退,鼻腔无粘性分泌物;显效:鼻塞改善显著,分泌物明显减少,鼻镜下鼻黏膜充血水肿减弱:好转:用药期间鼻塞症状有所改善,分泌物略有减少,鼻黏膜充血水肿稍有减轻;无效:鼻塞,鼻甲肿胀等症状和体征在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无改善[5,7]。
1.3.2 不良反应:鼻衄;干灼不适感;咽干、咽痛加重;用药后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且需加用抗生素治疗;出现典型的使用激素后全身性症状和体征者。评定时按照:与药物有关;很可能与药物有关;可能和药物有关;可能与药物无关和药物无关。前三者计为药物不良反应,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8]。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version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别纪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有效率的比较
2.2 鼻腔pH值检查结果
治疗组计量资料经过分析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资料,使用均数的t检验进行分析。得出鼻腔黏液pH平均值(Mean±SD)治疗前为7.90±0.39:治疗8周后为7.70±0.23,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72,P < 0.05)。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鼻腔pH值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2.3 不良反应的比较
治疗组510例,不良反应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其表现有:鼻衄,喉部干燥不适,头痛等症状。对照组组510例,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2.16%,其表现为鼻腔干燥等症状。两组不良反应经验证无明显差异(P > 0.05)。以上不良反应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甚至消除,不需停药即能继续完成疗程。
3 讨论
近年来,炎症理论进一步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均提出,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在疾病本质,发病机理和组织病理学上都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3]。因此局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展至持续性单纯性鼻炎,持续性肥大增生性鼻炎等非变应性持续性鼻部炎症[9-11]。有文献报告,在不采用外科手段治疗持续性鼻炎时,采用局部激素和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方法治疗,可以比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明显缩短病程[3]。同时由于局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感染、抗水肿作用,因此它也可以有效地抑制鼻部息肉生长,并在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预防息肉复发[4]。
长期以来,对持续性鼻炎的治疗停留在使用血管收缩剂以达到短时间改善鼻塞症状。但此种治疗无法避免血管收缩剂的长期使用后带来的血管扩张和依赖性、反复性等问题,更未考虑到对鼻黏膜炎症整体的控制,这无疑是弊大于利的。本实验证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与以往治疗手段相比,治疗有效率有显著提高;且此类喷鼻剂可以显著降低鼻腔pH值。正常鼻腔生理性pH值应略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可以有效改善鼻腔生理微环境。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的身体吸收率低,而利用率大,并不会带来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使用时的副作用[12],我们在实验中也并未发现明显的全身毒、副作用,更进一步证实了此方案的临床价值。
总之,局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扩大化给非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通过抑制鼻腔黏膜的持续性炎症反应,逐步减轻组织水肿及渗出,从而达到收缩鼻腔黏膜的作用,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Sail GA, Zuo KJ, Xu G. Clinical effects of nasal glucocorticoid on amelioration of nasal ob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non-allergic rhinitis[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09, 44(9): 739-745.
[2] 许庚. 非变应性持续性鼻炎(慢性鼻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新概念[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14): 636-638.
[3] 孙小青, 殷敏, 程雷. 鼻内糖皮质激素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0, 4(3): 216-220.
[4] Li L, An LF, Meng CD,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non-allergic rhiniti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of intranasal steroid and H1-antihistamin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1, 46(5): 397-401.
[5] 于丽萍,王静. 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喷鼻剂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 求医问药, 2012, 10(1): 448.
[6] 文卫平. 局部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鼻炎患者鼻腔菌群及PH值的影响[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12): 917-920.
[7] 邓小刚. 局部激素辅助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海峡药学, 2011, 23(11): 143-144.
[8] 孙小青, 庄惠文, 许庚. 鼻内糖皮质激素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0, 4(3): 216-220.
[9] Kalogjera L. Rhinitis in adults[J]. Acta Med Croatica, 2011, 65(2): 181-187.
[10] Carr WW. New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allergic rhinitis: back to the future with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 aerosols[J]. Am J Rhinol Allergy, 2013, 27(4): 309-313.
[11] 姚聆清, 邱建鹤, 巢长江. 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J]. 江苏医药,2012, 38(21): 2524-2526.
[12] Friedlander SL, Tichenor WS, Skoner DP. Risk of adverse effects, misdiagnosis, and suboptimal patient care with the use of over-the-counter triamcinolone. Con[J].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3, 111(5): 31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