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忱 曹志刚 张艳
[摘 要]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申请输血治疗的4087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用谱细胞进行抗体鉴定,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进行临床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优缺点。结果:4087例申请输血患者中,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28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9%(28/4087),有既往输血或妊娠史22例(构成比为78.57%),无输血或妊娠史6例(构成比为21.43%)。微柱凝胶法检出28例,凝聚胺法检出22例,漏检6例,漏检率为0.15%。微柱凝胶法敏感性较高,但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4,P=0.295)。结论:采用微柱凝胶法输血前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且方便、快速、易于标准化。
[关键词] 微柱凝胶法;输血;凝聚胺法;不规则抗体;筛检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4)06-071-02
不规则抗体即意外抗体,是指血清中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人体含有的血清抗体主要有IgG及IgM两大类,其中ABO血型内的抗-A、抗-B为IgM型,其余血型系统内的抗体则归属于IgG型。其他血型系统内的不规则抗体是输血反应的重要诱因,一旦发病患者轻则出现发热、寒战,重则出现红细胞不配合及寿命缩短,溶血性输血反应,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由于传统盐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实验仅能检测ABO血型系统内的不规则抗体,而对其他血型系统无效,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不规则抗体筛检技术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2]。微柱凝胶法是一种新型的血型鉴定技术,可应用于不规则抗体筛检工作,但其实际筛查效果如何,临床报道较少。因此,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申请输血治疗的4087例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筛检,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申请输血治疗的4087例患者,其中男性2457例,女性1630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1.3±18.4)岁。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选用西班牙Diana公司提供的微柱凝胶孵育器、全自动配血系统仪器、微柱凝胶离心机以及微柱凝胶Coombs卡。筛选细胞l号、Ⅱ号和Ⅲ号及鉴定谱细胞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凝聚胺试剂盒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实验方法
微柱凝胶法先将筛选细胞l号、Ⅱ号和Ⅲ号按1:5比例稀释为0.9浓度的备用细胞液,并置于试剂槽内。对微柱凝胶Coombs卡进行编号,置于仪器卡栏内。取患者5mL静脉血,常规离心后编号,并置于标本槽内。选取不规则抗体筛查程序,启动全自动配血系统仪器,仪器自动稀释、温育、离心,最终判读结果。阳性结果标本根据谱细胞反应格局来判断其不规则抗体特异性类型。凝聚胺法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方法
所有收集数据录入Excel2003,在spss17.0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规则阳性抗体患者特异性抗体分布
4087例申请输血患者中,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28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9%(28/4087),其中男性15例(构成比为53.57%),女性13例(构成比为46.43%)。有既往输血或妊娠史22例(构成比为78.57%),无输血或妊娠史6例(构成比为21.43%)。
2.2 两种不规则抗体检测方法检查结果
微柱凝胶法检出28例,采用谱细胞鉴定均为阳性,凝聚胺法检出22例,采用谱细胞鉴定均为阳性,凝聚胺法漏检6例,漏检率为0.15%。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724,P=0.295)。
3 讨论
输血中受血者的不规则抗体如接受对应抗原血液制品,受血者可能出现严重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这将危机患者生命[3]。不规则抗体生成在输血人群中较为少见,本次研究中4087例申请输血患者仅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28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9%。不规则抗体筛查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4]:(1)对献血者的血清、血浆筛查可避免含不规则抗体血液输入受血者体内,避免受血者发病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2)对受血者筛查有利于血液选择,医师可以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患者具体需求血液,避免患者因输入血液相关抗原而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3)孕妇人群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可尽早明确孕妇是否伴有不规则抗体,可为孕期新生儿溶血病防治提供参考。
目前,临床应用的血清抗体检测有盐水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其中盐水血型鉴定原理是IgM型抗体可于盐水介质内与对应抗原红细胞凝结,但是IgG型抗体无法在盐水环境内容出现凝结,仅可能于酶学实验、抗人球蛋白实验内才可能出现凝结[5]。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受血者能否行输血操作的重要依据,但该种检测技术易受待检红细胞悬液浓度、外部环境影响,其检测敏感度较低[6]。微柱凝胶法检测是一种基于经典抗人蛋白实验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已在欧美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原理是通过微柱凝胶内微小孔隙的过滤能力及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的特异反应,再结合离心技术将出现凝结反应的红细胞阻滞于微柱凝胶内,而未发生凝结反应的单体红细胞可通过微柱凝胶孔隙运动至柱底,最终显示筛检结果[7]。具有高灵敏度,结果精确等优势[8]。此外,微柱凝胶法检测技术自动化水平极高,检测操作难度低,操作流程一目了然,利于推广[9]。凝聚胺试验是在LIM下多聚季氨盐促使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凝集反应[10],具有灵敏度高、价廉、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但凝聚胺法需手工操作,对操作者要求较高,必须正确振摇细胞,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判定结果。对有些低浓度抗体易漏检。本次研究中,微柱凝胶法检出28例,凝聚胺法检出22例,凝聚胺法敏感性较低。
综上所述,采用微柱凝胶法输血前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准确度高,该技术发展成熟,具有较高自动化、标准化水平,检测操作难度较低,检测速度较快,检测相关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叶巧国,张卫良,卢德权,等. 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02(01):54-56.
[2] 朱志虎,李鲜娜. 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11,24(04):479-480.
[3] 余忠清,高志峰,李慧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血清学转换规律与临床输血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33(08):637-641.
[4] C, Milkins,J, Berryman,C, Cantwell. Guidelines for pre-transfusion compatibility procedures in blood transfusion laboratories.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J]. Transfusion medicine (Oxford, England), 2013,23(1):3-35.
[5] 邬文婧,练正秋,许基平. 微柱凝胶法交叉合血次侧不合原因分析及临床输血策略[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10(01):143-144.
[6] 卢焕兴,李春娇,温俊杰. 抗体筛选试验在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中的应用[J].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2,35(03):198-200.
[7] Ira A, Shulman,Lieta M, Maffei,Katharine A, Downes. North American pretransfusion testing practices, 2001-2004: results from 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Program survey data, 2001-2004[J]. 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 2005,129(8):984-9.
[8] 宋雪珍,宋雪梅,孙凌云,等.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J].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2,23(04):43-44,45.
[9] 赵子贤,李娟红,李健茹. 微柱凝胶法和改良凝聚胺法在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01(15):116-117,120.
[10] 危艳顺,姚明. 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两种配血方法学评价[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12(08):62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