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火根 万珍(本刊记者)
“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以来,我省把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两个面向(面向国际市场、面向国内大型超市)、三个一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水产加工企业,改造一批传统水产加工企业,整合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的水产加工企业)”的发展思路,促使全省水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不断改进,产品不断更新。如今,我省水产品加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江西的珍珠核与贝壳工艺品远销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占国际市场份额近70%。就全省情况来看,珍珠核和贝壳工艺品加工主要集中在都昌县。目前,都昌全县有加工企业和加工户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有15家,年加工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有300多户,从业人员4.5万人。2013年,该县年加工珠核860吨、贝壳工艺品5000万件、装饰材料20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超6亿元。
淡水鱼糜及其制品是为适应现代快速工作和生活节奏而诞生的一种营养齐全、加工方便的高蛋白食品。2010年,省级龙头企业——江西东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一条具有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淡水冷冻鱼糜生产技术和加工生产线,开辟了我省淡水鱼糜标准化加工的新纪元。淡水鱼糜加工产品的突破,有效消耗了我省淡水原料鱼,年加工处理原料鱼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为生产高端淡水鱼糜制品,该公司还引进了日本竹轮自动生产线、蟹足棒自动生产线各1套,及其他淡水糜制品生产线若干套,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万吨以上。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淡水鱼糜及其制品加工技术走在前头。
“十一五”以来,我省水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年加工水产品产量由2006年的8.72万吨上升到2013年的34万吨;年消耗鲜活水产品由2006年的11.35万吨上升到2013年的64万吨;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由2006年53家上升到2013年178家;水产品加工业产值由2006年31.24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178.8万元。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我省的水产品加工产品在不断地更新。在烤鳗类、传统加工类、小包装冷冻类、小龙虾加工系列类、冻煮蚬螺类、旅游方便加工类、腌熏系列和珍珠系列等八大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即食鱼片类、螺旋藻类、淡水鱼糜及其制品类、贝壳加工类、醉鱼类等类别。
“十一五”以来,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我省水产品加工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拓展,且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方面是出口市场多元化,烤鳗出口已彻底打破了依靠日本市场的局面,在欧美市场得到了有效扩大,占烤鳗整个出口额50%以上;其他水产加工产品出口,还扩大到了韩国、欧盟、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淡水鱼糜制品的国内市场由2010年的福州、江西扩大到如今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市场;珍珠系列加工产品的国内市场由之前的以江南市场为主扩大到全国市场,特别是北方和西南市场得到了有效扩大;小龙虾加工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国内消费者对鄱阳湖小龙虾及其加工产品青睐有佳;乌鱼块、酒糟荷包红鲤、醉鱼、鱼丝、泥鳅干等加工产品近年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销量也不断增加,中部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水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户有数万家,而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仅100余家,多数水产加工企业的设备、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比较滞后。
从企业设备来看,目前我省除烤鳗、小龙虾、冷冻鱼片、淡水鱼糜制品和传统产品规模加工企业设备较先进外,一些规模较小的作坊式加工户大多以手工加工为主,技术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废弃物利用率低。加之分散的家庭式生产方式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加工原料稳定性,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从技术研发上来看,我省淡水鱼糜及其制品的加工技术虽然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但分割后的鱼头、鱼尾、鱼脯等冷冻保鲜技术的研发仍然滞后于市场,导致鱼糜加工副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作为活鱼现杀后的鱼头、鱼尾、鱼脯等产品,如果及时进入市场消费,将会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如果冷冻后再进入市场,则消费需求将大打折扣。如何将鱼头、鱼尾、鱼脯等产品冷冻保鲜,使之较长时间达到鲜活鱼的品质,则是目前淡水鱼糜副产品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只有大幅度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才能降低淡水鱼糜及其制品的生产成本。另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现代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建立,也导致鲜鱼加工后的副产品与超市对接存在缺陷。
渔业虽已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尚未得到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产业扶持政策,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水产品加工业。为促进我省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加工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强我省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