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相对城市的优越条件,乡村学校尤其是初级中学就是一群“弱势群体”,这个“弱势群体”里学生的写作现状不容乐观。我试着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从阅读开始,有所积累,学会借鉴,读写结合,学习仿创,力求为学生开辟出一条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有用之路。
“动”起来之一——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好吃的孩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他口袋里有随时可用的零花钱。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让他们的口袋中有“钱”,这“钱”就是素材,靠的就是不断地积累。所以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我鼓励学生每月读一本书,天文地理、文学科学等方面均可涉猎,还要及时做好摘抄工作。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强调要对积累的语段、事例融会贯通,要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动”起来之二——欣赏美文,掌握方法
读和写,从来就不是独立的。阅读,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一)利用语文课本,课内引领,授之以“渔”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能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进行阅读指导,特别是其中的名家名作、美文佳作,因为它们能起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和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其内涵。
(二)设立欣赏课,课堂放手,习得“渔”技
七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独立欣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此,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美文欣赏课。在自荐的基础上,提前一周确定三到四名学生,让他们做主欣赏人,要求他们提前一周自选欣赏材料(片段)。课堂上,每个主欣赏人先个性欣赏,然后全班互动欣赏。到学期结束前,学生表现虽然还是那么稚嫩、笨拙,但我发现他们逐渐喜欢欣赏课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作文也似乎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了。
“动”起来之三——借鉴范文,仿写创新
名家名篇、美文佳作就是最好的范文。充分利用这些范文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仿写入手习作,学会观察,学会描写,学会抒情,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表达。
苏教版七上第四单元是“多彩四季”, 单元习作训练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我鼓励学生以他们的作品为范本,进行仿创。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作文片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股春的气息正悄然降临我们的校园。
如果你心细,便会发现广玉兰结出了花苞,正准备冲破“保护层”绽放花儿;那梅花已开得灿烂烂,再收敛不起来了。低头看,花坛中的灌木已发出嫩嫩的芽,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娇嫩之中又带着几分青翠……
春天,最多的就是雨,一下便没完没了,犹如细丝般缠缠绵绵,牵连不断地落入河中,地上……雨一停,空气中便多了几分湿润,天空也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还特意挂了片云做点缀。
雨后的柳树喝饱了水,便一个劲地长……
蜜蜂、小蝴蝶也陆续回来了,飞舞在郁郁的草丛中,一切是那么富有生机。
天空上方多了几只风筝,循着风筝线,看见了几个孩子,他们的脸上正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这就是春天!
这位学生个性化的仿创,把校园之“春”写活了。从上面片段看,行文中有朱自清《春》的痕迹,又不拘泥于《春》,这是典型的仿创佳作。
“动”起来之四——加强练笔,勤写周记
作文,贵在常写勤练,要让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写片段,勤写周记,善于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2月26日星期六小雨至中雨
随着窗外那“滴答”“滴答”的落雨声,我的心也随之愉悦。可不是,终于下雨了。虽有些冷,但随之一想,这可能是如黎明前的黑暗一般,是温暖前的寒冷吧?
很快,就能看见小草顶破泥土,让大家望见一丝绿;很快小花儿就能绽出花苞,开出小花了;很快那大树就要苏醒,发出绿芽;很快河水不再僵硬,而是涓涓流淌;很快发黄的芦苇要褪掉“黄袄”穿上“绿衣”了;很快……一想到这些,心中怎能不激动?春天已踏着这雨的节奏来了,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静谧……
想想,我的春天也该来了吧。
上面是学生的周记,写的是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描写唯美,所感细腻真切,令人深受感染。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弱势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多种方法多种措施长期综合施用,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读写结合,文火慢炖,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