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
摘 要 社交称谓语是跨文化交际中所涉及的一个主要称谓语类别,历来被许多研究者所重视。本文分析了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语用和语义差异,并探讨了这一分析对于高校外事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 社交称谓语 差异 高校外事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ocial Appellations and
Their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HAN Ru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Social appellation is a type of appellation frequently us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social appellation is also highlighted by resear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ocial appellations, and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skills in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 activities.
Key words social appellation; differences;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 translation
0 引言
社交称谓语,是相对于亲属称谓而言的,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日常社会交往中非亲属之间的称呼。在大多数交际场合,称谓语是我们传达给听话人的第一信息,能否恰当地将这一信息传达给听话人将对交际的顺利进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汤镇台想给他即将参加会试的儿子请个教师,萧伯泉向他推荐了余达。汤镇台访得名师自然高兴,就差遣他的大儿子同萧伯泉一同去请。萧建议汤家的大公子在拜帖中以“晚生”自称。汤家大公子却以“半师半友”为由写了个“同学晚弟”的帖子,终被婉言拒绝。次日,余达到萧家回拜道出缘由:“他既然要拜我为师怎么写个‘同学晚弟的帖子拜我,可见非求教之诚……”(吴敬梓,1958:426)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交际中称谓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称呼词,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对交际活动的成功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具有中西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社交称谓语的正确使用更为值得重视。
1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由于中西社会文化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在社交称谓语上体现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汉语受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影响,强调社会等级差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职务和头衔称谓、长幼称呼、尊称、谦称等方面区分严格而细致;英美文化由于较早经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受基督教影响,崇尚平等、尊重个人价值,因此较多使用通称、姓名等社交称谓(顾平,2006)。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区分为语义和语用差异两个方面:
(1)语义差异主要是指由于其根植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英汉两种语言间社交称谓语在语义层面的差异,具体包括:
①一种语言中的社交称谓语在对应语言中不存语义相同称呼形式。例如,汉语中有“老+姓”或“姓+老”的尊称形式,在英语中“老”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根本不存在这种称谓形式。
②一种语言中的社交称谓语语义涵盖对应语言中多个称谓或反之。例如,汉语“阁下”一次的语义则对应英语中“Your Excellency”“Your honorable”等诸多称谓(李琴,2007)。
(2)语用差异主要指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社交称谓语虽然在对应语言中有语义相近的词但是其用法却有不同。例如,汉语中较多使用“姓+职务或头衔”的称谓,英语中除了少数类似称谓外(如professor),并没有像Director Smith这样的称谓;英语中“Sir”这一通称表达说话人的尊敬,虽然对应汉语“先生”一词,但是汉语一般不会直接称“先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译成“老师”、“处长”、“局长”等(陈德彰,2007)。
2 高校外事翻译中社交称谓语的翻译
高校外事翻译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外事翻译行为,主要涉及校际合作、学术与文化交流、外籍专家、外籍学生等内容。作为一种外事翻译活动,高校外事翻译不但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而且更要注重其准确性和政治性的特点。由于称谓语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外事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社交称谓语的语义及语用差异,以满足准确性和政治性的标准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2.1 准确性标准
Newmark (2001)将翻译文本分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强调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应该是翻译产生与原文相同的读者效果。高校外事翻译作为一种非文学文本,其准确性要求对于社交称谓语这一文化语汇的翻译既要精确表达其语义,又要不拘泥于文字形式,恰当地处理英汉社交称谓语之间的语用和语义差异,准确传达信息,以保证外事活动双方的交流活动有效进行。例如:“这位是外语系王主任”。如果直接翻译成“This is Director Wang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Director Wang”这种职衔称谓的的翻译显然不符合英语的习惯,并且“director”一词语义比较宽泛,语义表达不够准确,没有使听话人准确了解到介绍人所要表达信息。在高校外事活动中职务及职责又是双方之间人员对等交流所必需的信息,因此译者就需要相对变通,解释性翻译为:“This is Mr. Wang, the dean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2.2 政治性标准
高校外事活动主要涉及教育及文化领域,因此高校外事翻译中的政治性标准主要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坚定政治立场,避免涉及敏感政治性问题。在处理英汉社交称谓语一些差异时,需要首先考虑政治性标准,采用归化或简化的译法,避免政治信息的传达。例如:“这位是我们学院的党委书记”。如果直接翻译可以译为“This is CPC Party Chief of our college.”这样翻译虽然完整表达了说话者的语义,但却容易引起关于中国社会制度及体制等一些政治性问题的讨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简化翻译为:“This is the President of our college.”就足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了。
3 结语
英汉社交称谓语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语义及使用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在高校外事翻译中,应该根据高校外事翻译的准确性和政治性的特点,充分重视并灵活处理社交称谓语使用的差异,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翻译辨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顾平.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48-51.
[3] 李琴.外事语篇中若干文化语汇的翻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4-107.
[4] Newmark P. Approach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 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