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
秦砖汉瓦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秦、汉盛世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华丽诡异的图案,如实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场景,真实再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在考古、史学、文字、美术、书法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研究中,有着其它文物遗迹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汉建筑屋面复原图一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所用的瓦分为板瓦和筒瓦。在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展厅入口处,有一座用汉代板瓦和筒瓦复原展示的汉代建筑屋面,使人们得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古代瓦当的使用方法及其功能。房屋建筑顶部覆瓦时,型制宽大的板瓦先顺序仰置于屋顶,然后再以弧度较窄的筒瓦纵向覆扣于板瓦与板瓦相接的缝隙线上。在屋檐下边的第一个筒瓦的头部有一个下垂的半圆或圆形的部分,即为瓦当,俗称筒瓦头。
瓦当起初作为古代建筑重要构件之一,具有保护房屋椽头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后更多用于装饰宫殿、官署、宅院和礼制建筑的屋檐,是传达思想、寄托向往的艺术和精神载体。各种纹饰的瓦当,就像一串串美丽的珠链横列于建筑物的檐端椽头,整齐划一、绚丽夺目。
汉·“长生无极”筒瓦
齐·树木纹半瓦
秦·瓦当王
燕·饕餮纹半瓦
战国·秦·鹿纹瓦当
唐·造像纹瓦当
西汉·长乐未央文字瓦当
北朝·兽面纹瓦当
汉·“千秋万岁”瓦当
汉·“无极”瓦当
汉“永受嘉福”瓦当
汉“鼎湖延寿保”瓦当
汉·“众芳芬苾”瓦当
汉·“华仓”瓦当
中国最早的瓦当始于西周,在今陕西扶风召陈村周原建筑遗址出土了迄今所知最早的瓦当。西周瓦当均为半圆形,无边轮,素面居多。瓦当古朴稚拙、朴实无华,体现出一种原始的朴素美。西周瓦当的出现,揭开了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序幕。
春秋时期,瓦当多为半圆形素面或饰绳纹的瓦当,亦有些由青铜器上饕餮演化而来的兽面纹瓦当。战国时期,七雄各霸一方,各国所用瓦当多富浓厚的地方特色。如齐国故城(今山东临淄)的树木双兽纹半瓦,燕国下都(今河北易县)的饕餮纹半瓦,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的动物纹圆瓦当。
秦人先祖以游牧狩猎为生,于是秦的建筑上便出现了大量的鹿、豹、獾、虎雁纹等动物纹瓦当以及葵纹、云纹瓦当。秦代的瓦当以圆形为多,瓦当纹饰有图像和图案两大类,图像类主要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图案类主要为变幻无穷的各式云纹。秦瓦以写实的动物纹瓦当最具特色,还创作出特大型“瓦当王”。
瓦当纹饰发展至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大量出现了文字瓦当。文字瓦当以篆书为主,文辞藻丽,书法隽美。千变万化的图案瓦当更为精美,更具装饰性。并出现了云与字、云与动物相结合的图案,富于变化,目不暇接。体现出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貌的精神气质,使瓦当艺术达到光辉灿烂的顶点。其中尤以金乌蟾蜍、四神瓦当最为出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势力割据和频繁的兼并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瓦当纹饰艺术逐渐衰落。兽面纹瓦当的夸张造型,成为该时期瓦当艺术的一大特色。
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的繁盛,莲花纹瓦当成为隋唐时期瓦当纹饰的绝对主流。受外来文化和建筑格局的影响,瓦当形制普遍较小。
宋元明清时期,瓦当已是落日余辉,这一时期瓦当图案以兽面纹为主,另有莲花纹和龙纹,并以琉璃质地为多。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瓦当发展史展区,瓦当按其发展的历史年代顺序进行展示,时代特色明显,历史轴线清晰。在这里,游客既能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和瓦当艺术的发展变化历程,又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史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汉·“光耀古宇”瓦当
战国·秦·双犬纹瓦当
云纹瓦当
瓦当按型制分类,其样式主要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其材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发展,由泥质的灰陶,演变成砖、石刻,进而还有铸铁、铜、抹金、琉璃等。
按照当面纹饰进行分类,主要有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
在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瓦当分类展区里,展示了大量的动物纹、兽面纹、葵纹、云纹以及文字瓦当,展品数量多,规格全,品位高。
动物纹瓦当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早期,在战国中晚期和秦代得到了完美发展。出现了诸如夔纹、龙纹、凤纹、鹿纹、獾纹、虎纹、豹纹、雁纹等几十种纹饰。各种动物图案瓦当在博物馆皆有展示,其图案之丰富、造型之精美,令人惊叹。
云纹为主的图案瓦当,以其构图精妙、华丽美观、舒展流畅、极尽变化,成为战国至秦汉瓦当的大宗。
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跟当时社会人们渴望求仙升天、祈福安康的思想有密切关系。装饰在宫殿楼阕等建筑上,像一朵朵缭绕的祥云,更加衬托出建筑雄壮巍峨,高耸入云的非凡气势。似瑶台琼阁,含有吉祥福瑞之意。
文字瓦当至西汉时期开始大量出现,相比于图案类瓦当,文字瓦当更直接地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愿望。文字瓦当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宫殿类、官署类、陵墓类、祠堂类、记事类、吉语类、杂类等七大类。
云纹瓦当
秦砖汉瓦博物馆所展出的各种纹饰的瓦当,各成系列、古朴典雅、形态生动、美观和谐,体现出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隽永魅力。这些精美的瓦当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也记录了中华建筑文化绚丽的一页。
汉.青龙纹瓦当
瓦当文化始于周而造极秦汉,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它是文字、文学、美学、书法、雕塑、装潢、建筑等多门类综合共蕴的艺术,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神话、图腾、历史、宫廷、宫署、陵寝、地名、吉语、民俗、姓氏等等,反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工匠在瓦当这一普通的建筑构件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其画像之精美,图案之瑰丽,文字之隽秀,备受世人珍视。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天人合一”瓦当,由“金乌神鸟”、“玉兔蟾蜍”和“益延寿”三枚瓦当组成,出土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汉武帝延寿宫遗址,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多福长寿益延年”。
该遗址所出三枚瓦当, 当面直径22 c m,为汉瓦中罕见巨制,边轮有纹、当面外围饰连珠纹。为汉武帝御用的祈福长寿的延寿宫建筑用瓦。
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武帝晚年欲求延寿,逐按方士公孙卿所言“仙人好楼居”而在建章宫旁修建了与仙人会面的延寿宫。
汉·“天人合一”金乌纹瓦当
汉·“天人合一”2.汉·玉兔蟾蜍纹瓦当
汉·“天人合一”益延寿瓦当
“金乌”是古代先民用来代表太阳的图腾。此瓦当面金乌雄昂展翅、一飞冲天,融威猛与精微于一身,兼写实与意造于一体,得雄浑大器之美,一望而夺人心魄。
“蟾蜍玉兔”取意于民间传说月宫里的蟾蜍、玉兔形象瓦当,当面蟾蜍短尾圆目鼓腹,四肢屈张作跳跃状,玉兔鼓目长耳翘尾,作腾空奔跃状,汉代瓦当艺术的浪漫色彩在该瓦的造型上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融汇。
“益延寿”则为祈福长寿的三字吉语瓦当。
西汉是中国古代最雄强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汉武帝时期又是西汉的鼎盛时期,这组中国鼎盛时期重要宫殿的具有标志意义的“金乌神鸟”、“蟾蜍玉兔”、“益延寿”瓦当,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天真狂放的气势,那种征服自然的自信的力量,更多的呈现出大汉民族和汉文化的精神内涵。它们是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秦砖汉瓦中的顶级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