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
站在易水河畔,感怀古今。此地既有武士的使气任侠,又有文人的潇洒不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之前的一曲《易水歌》,让易水名扬天下。
让易水天下闻名的除了侠义之士荆轲,还有此地盛产的墨和砚台,古代易县因之成为文人墨客的荟萃之地。相传诗仙李白曾来到易水砚石的产地黄龙岗,对易水砚赞美不已:“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一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
易水砚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堪称石砚鼻祖,与广东的端砚齐名,有“南端北易”之称。易水砚,古称奚砚、燕畿乌金砚,产于河北易县的易水河畔。相传其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历代为宫廷贡品。2006年,易县东汉墓出土的汉代石黛板被专家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易砚,这可以证明易水砚至少已有1800年历史。
曾在北京园博园展示的堪称世界之最的巨砚《归缘》砚长16米、宽4.4米、高1.6米,重110 吨
马上封侯
据《墨史》、《保定名产》记载:“早在唐代,易州人奚超父子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艺,并在易水河上游钟南山津水峪发现‘奚砚’。唐朝末年,奚超与子庭圭,流离渡江歙州,睹歙中地多美松,因而留居。”“到了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圭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姓李,成了‘徽墨’‘歙砚’的开山祖。”“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成为北方闻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现今的徽墨即是易州人奚氏父子所传,徽墨源于易县。”从这些记载当中可知砚、墨同源易州,足见易水砚在中华砚文化中的地位之重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易水砚制作技艺也在不断传承发展,并渐渐达到成熟。宋辽时期,易州列入辽国疆土后,易水砚受到辽国器重,成为宫廷贡品。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易水砚发展迅速。北京古砚斋收藏有一方精美的易水砚——元代墨童灯笼砚即为例证。清代,雍正皇帝葬于易县清西陵泰陵,乾隆皇帝每年来此祭奠。易水砚被当地官员献于乾隆,乾隆甚是喜爱,命当地巧匠雕刻50方易水砚,奖赏亲近大臣。易水砚、柳叶烟和磨盘柿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
人们常说“南有端,北有易”。因为北国易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砚石天赋。无论紫翠石还是玉黛石,质地细密柔腻,坚韧皆备,硬度适中,抚若凝脂。发墨快,不伤毫,墨汁流润而不易蒸发,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利毫的优良特性。使用起来既不生涩,又不打滑,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易水砚之所以声名远播,令世人喜爱,除了雕刻制作的精巧外,还因为砚石的肌肤具备质色典雅俏丽、纹路奇幻、妙自天成的先天条件。这些无与伦比的先天条件,具其一者容易,兼得者甚难!
法国总统希拉克收藏的乾坤朝阳砚
饕餮盛砚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收藏的《龙腾盛世 群星璀璨》
龙凤琴砚
大凡制砚所用的砚石,要求具备肌理细润而坚密之“德”,发墨快而益笔养毫之“才”,滋津养墨而不涸不腐之“品”,色泽典雅而纹理成趣之“貌”,玉振金声而清脆悠扬之“韵”。综观中华制砚石材,只有水成岩中的细泥型板页岩品类的岩石,才或多或少具有以上特性。易砚的砚石,正是具备上述条件的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老坑韩湘子洞、黄伯阳洞及现在新开的洞口均处在河津泉润的原始环境中,常年经受优越自然条件的滋养呵护,形成了“德才品貌韵”皆备的特征。
易水砚不仅石质优良,而且创意独特。制砚大师邹洪利带领研发团队,师古而不泥古,因料构思,巧用石眼,妙布俏色,设计定型,因材施艺。综合采用平雕、立雕、阴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结合雕塑、绘画、书法、石刻、木刻等艺术,改革工艺,不断创新。
北国的刚劲浑朴融合江南的纤秀细腻,研发出山水人物、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名胜古迹等几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易水砚既是理想实用的书写工具,更是观赏收藏的高档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