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门球的民族性与国学教育实践

2014-12-12 00:42梅崇铁
关键词:国学教育民族性

梅崇铁

摘要:三门球运动是一项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球类运动,其独特的对抗形式所表现出的另类运动方式为与国学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研究三门球运动与国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运动教育中的国学教育新的途径,对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三门球;民族性;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26-2

新兴的三门球运动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课堂,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在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开始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研究三门球运动的特性、功能、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这一动态无论是对三门球运动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广泛的运动教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三门球的民族性以及运动教学中国学教育的实践方面进行研究。

一、三门球的文化特性与国学教育的互补性

三门球运动除了作为民俗文化(主要指端午节文化)的一种形式和符号之外,另一个更为重要和更具价值的是以一种新亮、生动的形式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

事实上,对于极富本土文化价值的、原创性的三门球运动,尽管在它研发初期,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并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随着运动越加广泛的应用,其文化的独特性不断地显现。

主要的文化独特性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它用一种典型的东方游戏方式,向世人展现中国体育文化的创造精神。

二是它用一种趣味盎然的球类运动形式,向世界生动地演绎中国文化精髓。

那么,它对于国学教育真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能起到传统国学教育方法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吗?

研究表明,这种互补性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现代教育资源的挖掘,丰富国学教育的内容。

独特的球类运动方式是对以武术和其它民族民间体育类型的生动补充。

随着三门球运动的日渐成熟和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所认识,三门球这一新兴运动开始进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生活,成为身体活动的重要内容,这就让广大的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更好地感受、体悟和锻炼自己的德行与修养。

其次,通过不同教育方式的互动,促进国学教育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传统的国学教育方式主要是诵读经典,以及棋琴书画和武艺的习练,这其中缺少的是集体性即社会化的活动内容,而现代教育更多的是要强化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体的人与社会性的融入。运用三门球这一社会化教育活动方式,可以促进不同教育方式的互动,既能增加人们接受国学教育的手段和感悟德行的途径,同时也使传统教育更加多样和生动。

再有,通过三门球这一运动文化教育,积极探索“以行化文”的国学教育的新路子。国学教育更多的是以静修炼,然而,国学教育方式追求的悟道并不是唯一的。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过多的采用静态的悟的方式,其效果并不一定能让他们对国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相反,运用运动文化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既能在静态的条件下,潜心阅读研修问道,又能通过他们最为喜欢的方式,在身体的运动中,触摸传统文化的另类性格,感悟传统文化带给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相信这应该是学生们更为喜欢的方式。因此,积极探索“以行化文”的方式,成为体育文化教育的一项新使命,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三门球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对接方式

作为一项球类运动,更作为一种运动教育的手段,三门球与国学教育的对接决不是将三门球课程变成一种贴标签式的教育,而应该是极具指向性和实用性的运动教育手段。

因此,将三门球教学与国学教育进行有力的对接,首先应该将不同学段的学生即对不同教育对象实施的国学教育目标和运动教育的目标相整合,并在目标的引领下形成相应的教材体系,进而通过不同的教学主题和内容完成相应的国学教育任务与要求。

从现实的运动教育实践来看,三门球与国学教育的对接方式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常即传统的教学渗透法。这种方法为更多的教学初中者所接受和运用。渗透法的特点是,运动教材本身没有完整的国学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而是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注意选择一定的教材,并在课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国学教育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应用和体现。

另一种则是建构相对完整的运动文化目标体系,以及包括国学内容在内的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师的运动教学从目标、内容直至等各个教学环节上形成鲜明的运动文化教育特点,将运动技术技能和项目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这个模式和方法体系中,进行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而积极主动的。

我们主张在运动教育中注意渗透式教育的同时,采用运动文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选择更多的能够体现传统文化价值的教材,构建能够直接进行运动文化教育的教材体系,无论是对于中国特色体育的促进和发展,还是对于我国教育的初中努力,都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

三、三门球运动教育的几大主题

运动教育主题的确立和划分,是研究和推进实际教学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三门球运动的文化解析,我们将国学运动文化教育分为以下四大主题。

一是独特的端午民俗主题,即我们的节日;二是道德主题,即道德的力量;三是生活主题,即生活的智慧;四是博弈主题,即竞技的谋略。

通过这四大主题教育,足以彰显三门球独特的运动价值,足以彰显蕴涵于该项运动中的文化价值。而这四大主题所建构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和教材内容体系更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一项集体性球类运动的根本所在和独特之处。

(一)与民俗文化传承的结合

主题:我们的节日

教学目标:

1.知道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知晓端午的爱国情愫和健康文化;了解端午习俗及其文化活动特点;endprint

2.学习、展示相关的生活技能和运动乐趣,发展学生的跑动能力、投掷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3.在文化活动中感受现代健康生活的意义,感受活动中丰富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

教学内容:以包粽子、运粽子、投粽子、拍粽球、玩粽子为载体,并配以跳绳、诵读、儿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型游戏进行教学。

(二)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主题:道德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尊重和关爱他人是民族的美德,学会在运动中尊重和理解同伴以及对手的行为;

2.能维护游戏规则的公信度,在游戏中表现出公平、诚实、友爱、礼貌、尊重等行为,得到同伴的信任,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3.知晓球队技术犯规和侵人犯规等规则;知道哪些运动行为是合宜的,使学习的每个环节和互动性练习保持流畅。

教学内容:对持球队员进行有效的进攻性防守;重点组织团队与团队间攻防转换及有效协防;组织实战并对出现的犯规行为进行评判。

(三)与社会价值和个性品质培养的结合

主题:生活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如同竞技一样有得必有失,有争夺必有舍弃;

2.知道最有智慧的竞争能力是在提高自己实力的同时,能借助同伴和对手的力量实现目标;

3.懂得在游戏规则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探寻客观规律,学会按事物客观规律筹划、组织和实施技战术等活动的能力;

4.积极应对进攻和防守中遇到的困难,并果断作出决策。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和积极进取的品质与自我约束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困难条件下以少打多的进攻性练习;实战条件下以少防多的技能与体能练习。

(四)与项目自身竞技能力提升相关联

主题:运动场上的博弈

教学目标:

1.知道三门球与其他球类运动的不同之处,不断建立三方对抗条件下的思维模式;

2.对抗中学会盯住两个对手进行攻防,尝试用转移、集约等方式组织对抗;

3.对抗中正确对待对手之间的协作,正确对待对手可能的犯规行为;

4.对抗中表现出灵活的技战术和富有创造性的战术行动。

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不同条件下的佯攻练习;有计划地组织进攻状态下转入防守的练习;有意识地组织在相对极端条件下,突破防守进行传接球或射门的练习。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分折,可以看出充分挖掘三门球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三门球项目的文化特质,运用三门球运动方式,在学习三门球运动的同时实施传统国学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的。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著.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10).

[2]董洪杰主编.国学知识全知道.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8).

[3]刘瑞武著.球类家庭新成员——三门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07).

[4]孟文砚等主编.三门球教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