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
摘要: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策略,从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转换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学习、探究、合作、交流,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在快乐的寻求中悟出学习的一般规律,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课堂的主人;平等的首席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84-1
一、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巧设问题,由规范操作指向自主探索。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师不断地发指令,学生忙于执行,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前不久,笔者听《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执教教师发出一个个的操作指令,学生机械地通过学习“量”“撕”“折”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逐条操作指令,最后得出相应结论。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学得很好,但这种惟命只重操作活动,缺少主体探究性,只不过是将学生引到教师预先设定的一个“框框”里,难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真正的探究性学习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2.有效引导,由集体讲解转向自主感悟。
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并不表示教师应成为旁观者。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原有经验自主探索、创造,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适度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比如教学平均数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算、交流等对平均数有了初步感受后,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设计“王宇套中的7个与平均数7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名男生都套中7个?”“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平均数空间表示的是什么?”等,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教师有效适度的问题引领之下能够不断地走向深入和深刻。
3.实际应用,由机械练习走向自主实践。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即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兴趣和能力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4.创设机会,由统一灌输走向自主体验。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供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二是创设交流探讨机会,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当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大胆探究、寻求新知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构建主动学习的场域——让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1.尊重激励,营造“知”“情”相通的民主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教师是信息的加工者和积极建构的指导者,学生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在教师加工基础上的再加工,存在重新建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用期待的目光和信任的表情提问,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创设思维的氛围,就能给以学生自信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练习反馈中,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要用恳切的语言和赞赏的目光对学生说:“真不错,很有创意”“你的想法与众不同”“了不起,真会想办法”,这样的激励性评价方法能满足学生需要、动机、振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更加充满信心,努力探究新的知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或者批评学生,而是用鼓励的话语和信任的眼神宽慰学生。这样的回答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多维互动,构筑“教”“学”相长的生态场域。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比如认知互动,即通过教学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来实现特定认知目标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设计有效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其次,建立情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最需要的是充满爱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联系实际,创设“学”“问”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数学中找出生活的原型,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统计知识”教学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新年前夕,四(3)班准备举行辞旧迎新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些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千克?大约要准备多少钱适宜?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组织召开了一个讨论会,重点讨论:(1)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同学喜欢吃什么水果?(2)每人准备吃几个这样的水果?(3)各种水果一千克大约有多少个?(4)要求大约要准备多少钱?还要知道什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我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分别承担一个任务,让他们利用课间休息或放学回家相机完成。通过这样的设计,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