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文化时代下的大学生教育创新思路探析

2014-12-12 17:52周秋华
科教导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创新大学生教育

周秋华

摘 要 网络微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文化,它具有便捷性、个体性和超强互动性等传播特点,由于迎合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需求、社会交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大学生教育应借助网络微文化的发展的契机,洞察大学生思想动态,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教育思路,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时效性。

关键词 网络微文化 大学生 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deas

in the Network Micro-culture Era

ZHOU Qiuhua

(Nanchang Teachers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103)

Abstract Network micro-culture is an emerging network of popular culture, it has a convenience, individuality and super interactive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features, due to cater to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loved by the students and sought aft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an opportunity to network by means of micro-cultural development of insigh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dynamic, progressive and targeted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ducational idea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timeliness.

Key words network micro-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innov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的报告中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每个人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好处是查找学习资料、休闲娱乐、发送邮件和贺卡、购物等。随着各种微电子产品的发展,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等微文化开启了全新的网络微时代,如今微网络象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一样,无论身在何方,只要轻轻点一下,就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视频交流。同时网络还是全科老师,遇到不懂的问题,不管是哪方面的知识,通过网络搜索或发到百度上,就会答案。有了网络,让我们生活、学习更加方便,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网络,唱响网上主旋律。可见,网络微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给当代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负面作用,网络微文化深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借助网络微文化的发展的契机,洞察大学生思想动态,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大学生教育思路,提升思想教育时效性。

2 网络微文化的表现特征

“微文化”是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基础、更加碎片化等为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微文化的出现是与现代新媒性紧密联系的,而今天的现代性以断裂等为特色,因此微文化是一种碎微的断裂文化。从信息方式上考察,微文化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信息构成方式日益碎微化,片段、微小、微量等是信息的显著特点;其次,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迅捷,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实时通信;再次,海量信息的传输,对于理解和接受形成了挑战。微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网络媒介的特征之外,从功能上讲,它具有知识性、商业性、服务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从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即时性、超容性以及超时空性和超文本性;从存在方式上看,它又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融性和易变性。

3 网络微文化的特征迎合大学生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更多的具有自我展现意识,他们渴望表达自己并获得呼应,网络微文化恰恰为他们创造了舞台,使当代的中国青年找到了更符合他们的文化心理的释放渠道和交流方式。“微时代中的微生活”迎合大学生的需求,现代生活节奏把大学生的生活都带入到一种碎片化状态。时间被生活节奏分割了,人们很难找到较多、较完整的时间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的事情,比如读一本书、观看一部电视剧,甚至是静心思考,更多的人只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精神愉悦,“微”文艺凭借其体量微小、节奏明快的特点自然而然地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

3.1 网络微文化的特征迎合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当代大学生入校的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他们渴望象成人一样独立与自由,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得到尊重,行动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是在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是大学教育的参与者和教育信息的接受者,这些愿望难以实现。新媒时代的微文化,如微博、微信等出现,迎合了大学生的个性的需求,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旧格局,微博、微信提高的平台,让大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虽然微博限制140个字,但不会影响大学生通过微博编辑信息,来谈自己的看法和抒发感情,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的特点,那种现代快节奏步伐迎合大学生的现代生活。

3.2 网络微文化的特征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必然带来心理需求的多元化,其表现为多层次心理发展需求。新媒体的诞生,微博、微信等催生了大学生参与发布、传播、交流的“原真态新闻”新时代,一方面增加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填补了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细节,实现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的热爱,微评论、微传播应运而生,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弊端,由于操作不受时空限制,更加方便快捷,开创了个人化的新闻资讯时代,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同时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3.3 网络微文化的特征迎合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不再局限于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同乡会等传统形式,社会交往圈也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如网络微文化的微博、微信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平台,又是大学生庞大的社交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上传图片,视频,通过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克服了传统交往受条件限制的缺点。特别是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多维化、立体化、非线性华、发散性转变,大学生的时空观念、“跟帖模式”、“众说原则”、“虚拟世界”等方式迎合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

4 利用网络微文化创新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路

网络微文化的发展是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了挑战,新媒时代,高校要利用网络微文化的契机,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特点,开阔教育思路,从微处入手,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性开展教育工作。

4.1 利用网络微文化洞察大学生思想动态,创新思想教育思路

微博,微信等典型网络微文化,代表网络微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所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根据教育方案的需要,建立各种微信圈,利用微博创作平台,创新开展教育工作。传统高校的思想教育模式,在方法和途径上都显单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缺乏互动性的沟通,随着新媒时代的到来,改变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势在必行。网络微文化的便捷性、超强交互性的特点将打破传统教育双方的心理防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等发表自己的观点,畅谈对问题的看法,在教育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角色转换来达到双向互动,彻底改变以往的教育者说,受教育者听的传统的方法。总之,利用网络微文化洞察大学生思想动态,开创了大学生教育的新局面。

其次,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发挥微信,微博创作影响力,做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在中国传统高校思想教育格式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很少主动接受教育,这样大大降低了思想教育的效率。当今社会,在网络微文化的影响下,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类网络新媒介,例如“微博”的力量下发各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得到学生们的关注。这样使得学生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或阅读,和传统的传播载体相比较,现代学生更容易接受以微博这类载体来获得信息。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交流探讨问题,使视野更加开阔,并在思想上能产生共鸣,这些是不能通过传统思想教育达到的。总而言之,借助网络新媒介传播思想教育能有效的获得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锻炼他们的思考力,同时这种方式传播范围广,效果显著。

最后,网络新媒介的使用可以大大拉近教育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现代网络新媒介中的一个特点是它的草根性。因为微博符合现代年轻人主张个性的精神,才使得微博迅速发展,使用广泛。简单的交流和操作方式、张扬个性获得了年轻群体的喜爱和关注。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淡化教育者的身份,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距离增进与学生间的感情,使思想教育以亲和力的姿态立足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愉快的接受到了教育。换一种说法,这样的对话将紧系师生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与包容的情感纽带。这使得高校的思想教育得到了强化、为提高了教学质量提供了平台。

4.2 提倡微文化,加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细微的小事动手,让低成本、低条件、普遍性作为显著特点,突出公益精神的作用和理念,养成公益习惯,让公益习惯成为传播形式,让公益从小事做起,它是一粒米的珍惜,是一分钱的节俭,三人成众,积少成多。

首先,微公益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公益接触并参与公益活动,此过程可以使大学生认知并感受到自我道德认知的实现,从而培养公益责任,这些正是利用微公益的形式和特点,从而体验到学生对公益活动的情感与价值的认识。普遍性是微公益所要实现的本质。微公益主张它的普遍性并与时俱进,也就是让大学生日常习惯和行为有所价值追求,大学生的行为规范需要凭借意识形态。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层面有更大的作用,这不仅能提升公益精神,还能推动一次次公益活动的发展。利用培养公益精神这一举措,实践与理论并存,让大学生有新的认识新的追求,并更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准则。

其次,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主张微公益的实践性。一直以来理想教育的深刻性都灌输给大学生,他们追求社会、他人、自己的理想性,有自我感知和社会参与意念的较强性,崇尚个性不受束缚,欲求展现自我,他们对国家以及社会存在强烈的奉献精神以及深厚责任意识。微公益作为将大学生的道德理念与社会实际相连的桥梁,有助于知识与行动的衔接。理想教育注重的并不是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帮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为此付诸行动。这个方法能简便地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效果立竿见影。通过实践活动加强理想教育,让学生发挥实效,并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社会中去。

最后,微公益活动能起到指引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并树立价值观。微公益,与其说是简单化的公益行为,不如说是公益以另一种姿态立足于社会。微公益在乎的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在乎你能够为社会做什么,是否付出了行动,这就是微公益利用它的多方面这一特点来实现为情感价值带来理念契机。微公益它承载着大学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受教育行为有所影响。微公益行为并不是说给社会带来的奉献微小,而是本身是否满足于自己的奉献。只有把微公益真正的融入到大学生的理念中,才能发挥微公益的作用,使人更有血有肉,社会更和谐。为了能使微公益真正的改变大学生的三观,微公益采用逐步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并引导大学生,让他们能有正确的三观,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并自我修养有所提升。

说到底,竞相问世的这些新媒介,都代表着微文化的生成。同时,流行、时尚、前沿和生活方式也成了它的剪影。微文化不是一定的,我们不能界定它的一切,就形如寓教于乐,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应接受新型文化对自身的批判,擅长运用微文化,把它有效地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跟着时代的步伐,以符合并满足当代大学生为前提,创新思想,创新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西省社科规划一般课题《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研究》(课题编号:13JY3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钢,王旭辉著.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6.

[2] 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沧桑,2006(5).

[3] 黄爱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8).

[4] 黄宪怀.网络文化: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刃剑[J].高校论坛,2004(6).

[5] 齐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2000(7).

[6] 丘月明.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2).

[7] 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0-11.

[8] 皋艳.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2006(6).

[9] 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高校研究,2000(2).

猜你喜欢
创新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