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晟源
摘 要 中国的传统雕塑扎根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伴随着几千年来各民族雕塑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意识、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本文就中国雕塑的发展过程、现状,围绕怎样使雕塑艺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 雕塑 借鉴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culpture Culture
ZHANG Shengyua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1)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sculpture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deep soil,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art of sculpture, eventually forming a fusion of the entire nation's cultural awarenes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inking 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a complete system of thought and philosophy of art idea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ulpture, status, around how to make sculptur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better development, talk about the author's views.
Key words sculpture; learn; heritage; development
1 中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中国雕塑艺术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石器加工是“雕”的源头;从泥土到泥偶、陶器是“塑”的起步。如北京猿人的石刻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是古人最初造型意识的体现。到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大量雕塑品,如河北武安县出土的石雕人头、石雕动物。到公元二十一世纪上古三代,雕塑艺术已有一定的发展,典型的是夏商周时期的青铜雕像,如人面纹方鼎;四平方鼎;兽形觥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鹿形兽、莲鹤铜方壶、牛虎祭案、铜武士佣等。到了秦代,出现了青铜雕塑和规模较大的秦陵兵马俑。到了汉代,出现了大量石雕和陶雕,如织女石像、卧虎石像、石兵马俑、侍女俑,舞女俑、说唱俑。到了汉代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铸像。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石窟雕塑、寺观雕塑、陵墓雕塑,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的龙门石窟。到了隋唐五代,在保持了寺观雕塑、陵墓雕塑的基础上,石窟雕塑发展到了震撼中外顶峰级的敦煌莫高窟彩塑。到了宋代,出现了更为进步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灵岩寺的罗汉彩塑群、晋祠的圣母殿彩塑群。到了元代,出现了喇嘛教梵式雕像,包括传统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到了明清代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陵墓雕塑,代表作可见北京的十三陵和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同时,明清的建筑雕塑和赏玩雕塑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2 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雕塑艺术有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刘开渠等一批卓有成效的雕塑家,代表作是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泥塑《收租院》、《农奴愤》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旧中国的农民和农奴的苦难遭遇。这类雕塑人数多,场面大,要有众多优秀雕塑家共同完成。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泥菩萨的制作方法,又保持了新中国社会现实的背景特点。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雕塑艺术体系被纳入到我国大学教学范围,从此东西方雕塑文化开始碰撞,广大雕塑人从此很方便地就可接触到西方雕塑艺术,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在传承发展中人们纷纷吸取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和西方雕塑文化的精华,造就了一批现代优秀雕塑家。如马改户老师的群雕《丝绸之路》;邢家传老师的《杨虎城将军》;陈云岗先生的《高山流水》《大江东去》;钱绍武大师的《李大钊》等;吴为山大师的《老子》等。由于我们雕塑界人士对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审视、批评和梳理,对现代艺术进行探索和尝试,使雕塑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播。
3 探索、借鉴、吸收、传承、发展中国雕塑艺术
当今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开放的中国已融入到世界大环境中。中国雕塑艺术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我们的领军人物吴为山大师已把作品展办到了欧洲,并震撼了国际雕塑界同行。我们要对东西方雕塑艺术和传统艺术文化深入地解读和研究,在发展中国雕塑艺术上下功夫。要自始至终传递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精神,要显现出中国人深层次的艺术特点和情感。
中国的古代雕塑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她等待着我们后人去开发、借鉴、吸收。如秦始皇兵马俑与人物身姿形态十分接近,手足头部等细处运用捏、贴、堆塑等手法进行细致加工,因而避免了千人一面,产生出几十种不同的脸型,一百多种不同的神情。少年士兵圆润面庞露出稚气,壮年士兵沧桑面容透出成熟,有面带哀伤思乡怀远者,有神情刚毅志在建功者。陶偶具有关西人的容貌特征,长脸、(下转第72页)(上接第70页)厚唇鼻梁挺直。陶马用分块发制作完成,它们膘肥体壮、四肢较短,是典型的甘肃河西马种。
又如甘肃敦煌莫高窟,规模巨大,洞窟有四百九十二个,彩塑有二千四百多身,在二百五十九窟泥塑“佛生像”是北魏前期的作品,佛像作伽跌坐,手足禅定印,佛面方圆,细眉弯长,嘴角含笑若语,通肩圆领的朱红僧衣特别醒目,单衣贴体,显示身体的起伏变化,衣纹用流畅的阳刻线条表示,集中了笈多造像的风格。另二百八十五窟的“禅僧像”又体现了另一种造像风格,神性化降低,人性化、世俗化倾向明显,禅身结伽跌坐,头部身体被红绿相间的方格袈裟包裹。塑像面部刻画精致,五官写实生活、神态平和,完全是根据中国人的形象特征绘塑而成。这表明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已在大胆参考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佛教造像本土化又向前跨了一步。敦煌莫高窟是在砾岩壁上开凿起来的。由于石质疏松故难以雕琢,所以都采用泥塑加彩的形式,并和壁画相结合,产生了塑绘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达到有史以来造像艺术最为精美的效果。
又如明清的赏玩雕塑也很有研究价值。赏玩性雕塑自宋代发展到明清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在民间形成了具有影响的地域性生产制作基地:天津、无锡、苏州的泥塑;浙江、福建和广东一带的木雕;广东石湾的陶雕;苏州、扬州的玉雕。而且出现了名留史册的赏玩雕塑家,如清代江南人杜士元,以微雕而著名,这人可在核桃上雕刻成载人小舟。另一个是天津人张明山,善做泥塑,时人称他为“泥人张”。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华都有待于我们去借鉴和吸收。
同时还要对世界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各种艺术潮流和风格进行研究和借鉴,结合本民族的实际,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从现代艺术中吸取精华,努力为中国雕塑的发展添砖加瓦,要以自己民族艺术风范来丰富世界雕塑艺术宝库,要傍依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立足于中国实际现状,在吸收国内外各民族艺术智慧的基础上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要在创作中“寻根”,要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格,结合世界各民族艺术之精华,走中国式雕塑艺术之路。有多少梦想就会有多少诗篇,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只要我们不怕艰辛,不断进取,美丽的雕塑梦想之花就会向热爱雕塑的人开放,愿我们热爱雕塑事业的人能通过辛勤的拼搏,书写美丽奔腾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 杨祥民,倪建林.雕塑艺术:大匠之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阎文儒.中国雕塑艺术刚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