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小说的题材和创作手法问题,历来是研究者和作家关注的焦点,如何提升小小说创作品位,使之更适合大众阅读,更深切地反映大众的生活,是每一个关心小小说发展的人无法回避的内容。因此,在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探讨小小说的创作题材和手法,强化小小说的社会价值,不仅是小小说这一文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这个文体提出的高层次要求。
关键词 城镇化背景 小小说创作题材和手法 特点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mall Novels Themes and
Techniqu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wn
——Take "Liaodong Small Novel" as an example
GAO Shengrong
(Liaoning Geology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Dandong, Liaoning 118008)
Abstract Themes and creative approach of small novel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and writers, how to enhance the taste of small novels, making it more suitable for the public to read, reflect more deeply public life,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small novel every person concerned unavoidable content. Therefore,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today to discuss the creation of a small novel themes and techniques,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value of a small novel, not only the need of this small novel stylistic self-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high-level requirements proposed by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is style.
Key words background of town; small novels themes and techniques; characteristics
当前是小小说发展的繁荣期,创作队伍和受众群体不断壮大的态势足以证明小小说正在成为大众文化中十分受欢迎的文学形式。那么,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小小说更好地发展,更贴近民众需要,是当前小小说作家和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课题组通过乡镇社区走访,做讲座,组织或参与当地的 “辽东小小说沙龙”活动及问卷调查等形式,从创作题材和手法等方面对辽东小小说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就整体状况来看,辽东小小说的作者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从业者,创作内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涵盖了社会各层次人的心理与精神需求,绝大多数作品属于草根文学,确实反映了辽东地区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生存追求,特别是反映了城镇化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和生存状态。
由于具有鲜明特色,辽东小小说受到当地民众普遍关注,其中,于众的“生活虚构”系列已经成为丹东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鸭绿江晚报》的一个亮点。高盛荣的小小说专栏“心灵地带”作为纯文学的标志,与于众的草根文学相互呼应,受到读者普遍欢迎。其他作者的作品也各具特色,有一定影响,王文凯的《阿五的门》在2013年广西小小说大赛中获奖。可以说“辽东小小说”现在已经成为丹东地区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把它作为“点”来深入考察城镇化背景下该文体的特点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也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
1 题材特点
由于小小说具有“平民化”的特点,那么谈到题材问题至少要涉及以下几个内容:创作队伍的人员结构、整体创作状况、题材的主体特征等。
1.1 创作队伍与题材
之所以在谈题材特点的时候关注创作队伍情况,是因为这样的队伍决定了选材的特点。辽东小小说现有一个民间创作组织“辽东小小说沙龙”,登记在册的成员有50余人,以丹东及周边地区的小小说作者为主,同时有大连、本溪、鞍山及黑龙江、河北等地的小小说作者加入。涉及了各行各业的小小说爱好者,以教师、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务工者、离退休人员为主体。
这样的人员结构,使得这一文体的创作目光始终放在社会下层人士关注的内容上。特别是城镇化的社会大背景,为创作题材的深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创作者能够以更深切的笔触叙说特定的人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同身份下对生活的特别感受,使得作品内涵更为深刻。
1.2 整体创作状况与题材
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为小小说创作打开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虽然城镇化建设是部分农民脱离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新市民”的进程,但是这些“新市民”所带来的村落文化必然会对原有城镇居民的市民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就形成了新的内容到形式的小区域文化,这样,城镇化实际上是对每一个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都有影响,那么,必然就引起小小说创作题材的重要变化。
纵观辽东小小说作品的内容,主要以民众心理和文化追求为主题,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社会变革中的草根情结,切实把百姓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愿望作为创作主方向。比如于众先生的“生活虚构”专栏,以小市民的生活为主要题材,反映这个阶层人的喜怒哀乐;高盛荣、温禹、于长祥、于柯、王文凯、李朝阳等作者分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农民、农民工、自由职业者、小职员的生活,笔笔真实,生活韵味厚重,既能触及人的情感,又有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其中于众的《笨有“笨”的智慧》、高盛荣的《黄昏与烟斗》、温禹的《以幸福的名义》、王文凯的《男人演戏》、于柯的《局长被纪委找去了》等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一定高度,可读性强,耐人回味,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生存意识和文化追求。
1.3 题材上的主体特征
由于城镇化使得村落文化与市民文化融合,并进而促成了各具特点的小区域文化,这样,小小说就能够多角度展示社会风貌,塑造这样风貌下的多彩的“人”。辽东小小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很多作品都能将小区域文化的地域性和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人的角色和身份展现出来,可读性极高。
(1)辽东小小说从起步就注意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从题材的选择到语言的使用,都注意了地方特色,王文凯的创作关注了辽东山区农民的生活,从情节设置,到环境描写,都有浓烈的辽东气息。于长祥的作品内容到人物语言很多直接源于辽东中部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地道的“辽东味儿”。于众的作品大量使用了丹东市区内人的日常用语,比如他的“表哥系列”,语言亲切,朴实,自然。这样的作品在当地自然得到老百姓的格外关注。
(2)辽东小小说另一特色是突出了辽东风物的特征,以鸭绿江为主体文化背景,以辽东山区风景文化,单鼓、剪纸、布老虎等民间艺术,明长城遗址、抗美援朝、抗联行踪、甲午海战等历史文化背景为辅线,进行辽东文化的深入发掘。比如古柳的城市发展史、民间传说系列以及抗联故事系列就很具代表性。这样的创作越是强调地方风物的色彩,就越具有普遍性,越能吸引大众注意力。地方风物属于村落文化范畴,往往被市民阶层忽略,古柳的创作受欢迎说明城镇化带来的村落文化已经彻底融进城市文化中。
(3)以城镇化背景下进城的“新市民”为主体形象,描写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追求,这是辽东小小说题材上的重要特色。于长祥一直做乡镇工作,有乡村和城镇化工作经历,对城镇化过程中人的角色和心理变化了解得比较透彻,他的作品既注重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也强调对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小乡镇里各类人的生活进行描写,小小说集《狼毒花》和《比钱厚的邻里情》等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受到读者好评。
2 手法特点
通常,人们的创作或者欣赏活动总带着几分特定的心理期待,即作品能不能够真正表达出“我”的感受?这就为小小说创作在技术上提出了新课题——如何真正触及人的内心世界,使作者和读者通过创作和阅读活动实现心理调适?辽东小小说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众多作品都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做出了解答。
(1)关注人的心理需求,注重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心理定位。当前,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存欲望越来越多样化,心理问题在各类人群中越来越复杂,如果能把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纳入小小说创作中,不仅使小小说的创作题材更丰富,也会使更多人关注心理问题,从而提升生存质量。在这方面很多辽东小小说作家已经做了切实有效的工作,于众、李朝阳、王文凯等,都写出了质量很高的心理体验小小说,具很高的社会价值。王文凯《阿五的门》将一个小人物的特定心理变化刻画得十分细腻,使人生出很多联想。
(2)关注作品的空间拓展,尊重读者的二次创作能力。文学作品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作家独立创作能力的高下,也与读者的参与有很大关系,读者的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依据作家提供的基础人物、情节,对作品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即作者也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开阔的空间,让读者通过阅读活动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辽东小小说的作家们一直强调作品的空间问题,高盛荣的《黄昏与烟斗》,于柯的《局长被纪委找去了》,空间十分开阔,给读者留下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3)关注作品能量,注重作品的冲击力。对故事的叙述是小说存在的根基,小说的叙述常常关注了时代,现实中最普通的人,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这样,小说就有了特定的能量,即对时代和人作了客观而深刻的展示,读者阅读后情感和心理受到强烈冲击。李朝阳的《凯……凯……》写了特殊的母爱,疯子妈妈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依然惦记着儿子的冷暖,特别具冲击力,读来令人动容。
综上,作为大众文化现象的小小说,无论是题材还是创作手法,必须解决作家的视野问题,即真正从“人”这一概念出发去关注人的“命运”。这就要求作家要能够透过故事展开的社会背景去揭示时代的基本特征,从而使读者阅读时体验到一定的历史纵深感。跟踪研究辽东小小说,可以明确地感觉到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小说创作往往是通过故事或者人物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这样,读者就会由人物或者事件去思考背后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辽东小小说的众多作品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色,为小小说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本课题为“辽宁社科联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资助课题(2014lslktzimx—26)”
参考文献
[1] 王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2] 刘阳.小说本体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3] 张春.小小说发展概观与大众文化视阈的考量[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 许娟莉.接受美学视界中的当代微型小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5] 杨超,张萍.浅谈微型小说的空白艺术[J].理论观察,2012(1).
[6] 张静.从表现轨迹角度探析微型小说的结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