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内心的真实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六位主人公的二元对立研究

2014-12-12 12:20:33◎宫
参花(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福柯

◎宫 昀

抓住内心的真实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六位主人公的二元对立研究

◎宫 昀

本论文以米歇尔·福柯晚期的生存美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所体现的六位主人公的主要特质,设置三对二元对立深入剖析六人的内心真实,随后引入对珀西瓦尔的分析进行解构,将六人合而为一并指出:女性主人公天然地、潜意识地遵从了生存美学的要义,而男性主人公受社会和先存的规范的异化较为严重,更应践履生存美学中“关怀自身”的观点。

《海浪》 生存美学 二元对立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是一部独特的具有原创性和实验性特点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伍尔夫掉头离开外部世界,转而彻底地投身于内部世界,创造出一种类似于摄影底片的效果,即主人公的言语其实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而他们真实的言语读者却无法获知。她对传统观念中的内在经历和外在经历进行重构,在作品中重点反映人物的内心。

《海浪》不仅包含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角色和独白的构建中对内在真实的追求,也反映了她个人的精神真实。她对小说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双重探索与福柯的生存美学中的主要观点相契合。《海浪》正是展现了自然的生命的范式,反映了六位主人公及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生命的进程。

一、六位主人公的三对二元对立

小说《海浪》展现了六位主人公从出生成长到渐老死亡的生命历程,每个生命阶段都由六位主人公轮番的心理独白组成,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内心真实和生命历程。

1.罗达和路易斯的内心真实:精神与物质

主人公罗达神秘、感性、胆怯又悲观。她的生命注定孤独、冷淡和苍白,因为她只对死亡感兴趣。在她看来,死亡是人类生命中唯一真实无疑的东西。她如讨厌洪水猛兽般讨厌现实世界。罗达渴望激情,但却担心自己平静的内心会受其影响。她深爱路易斯但却离开了他,因为她希望保持自己的安宁不受侵扰。她有将触角伸向外界的想法而每每为了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作罢。正是这样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孤独和死亡。她与宇宙的节律保持同步,实现自己的永恒。在她看来,死亡,它是永恒而非威胁,是不朽的精神对易逝的肉身的最好对抗。

2.珍妮和奈维尔的内心真实:感性与理性

珍妮感性并充满情欲的吸引力。她是一个热情洋溢、追求享乐、美丽迷人的聚会动物,她对抗孤独生命的唯一武器就是不断与不同的男人调情。在她还年少天真的时候,就对自己的美貌和身体的吸引力有着懵懂的意识,“我用一根白色的丝带系住我的头发,这样当我跳过院子的时候,这根丝带就会一下子飘扬起来,但又绕着我的脖子,完美整齐地系牢在恰当的位置。绝不会有一根头发被吹乱。(伍尔夫,2009:038)”珍妮的人生真谛就是享乐主义,常常期盼在激情的瞬间享受生命的欢乐。她坚持此种生活方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可以乐观、冷漠地对待生命的悲哀。就像福柯眼中的浪荡子波德莱尔和王尔德,珍妮不过是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对抗既定的社会规范和易逝的人类生命,因此她并非一个轻浮不道德的女人。

3.苏珊和伯纳德的内心真实:自然与人类

苏珊长大后为人妻为人母,她与自己的农场、植物和孩子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她母性的本能中,从未有过感伤的情绪。她遵从自然的节律,过着看似艰辛的生活。“夏天,热浪将绕着我的身体舞蹈;冬天,我会冻得皮肤皴裂。但是热浪和寒冷将会不管我愿意与否而自然地交替。(伍尔夫,2009:133)”她的强壮和原始的吸引力会给男性带来安全感,因此对于男性来说,她是有诱惑力的。年少时,她对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常常羡慕珍妮的美丽。而当她渐渐长大,过上田园生活之后,她感到自信满足,尽管她并没有迷人的外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她具有尊贵、坚强、宽容的美德,因此在参加为告别珀西瓦尔而举行的聚会中她闪耀着自信的光芒。“等到我要死的时候,我将会比珍妮、罗达拥有多得多的东西。(伍尔夫,2009:133)”自然界的一切赋予了她坚韧深厚的力量。

二、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几位主人公的二元对立研究,我们可以获知:第一,尽管七位主人公生命的侧重各不相同,但他们很大程度上都关注内心的真实,跟随内心的指引,过着独特的生活,不受任何规范的束缚。第二,与男主人公相比,女主人公天生地、潜意识地遵从了生存美学的要义,生活得较为舒心。罗达享受她的孤独的精神生活,把死亡看做另外一种永恒;珍妮听从她原始的本能,不断追求肉欲的满足;苏珊始终与自然紧密联系,这让她强壮有活力。她们三位都听从内心的指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自身。第三,男性主人公受社会和先存的规范的异化较为严重。尽管他们也在试图转向内心,但无可避免地被外界异化。只有当人类遵从自然乃至宇宙的节律,才能真正懂得生存的真谛。

[1]艾莉森·利·布朗. 福柯[M]. 聂保平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2]弗吉尼亚·伍尔夫. 海浪[M]. 曹元勇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3]高宣扬. 福柯的生存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瞿世镜. 伍尔夫研究[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王曦)

猜你喜欢
弗吉尼亚伍尔夫福柯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
电影新作(2014年1期)2014-02-27 09:07:46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