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星星
(安徽大学文学院)
枞阳是南北的过渡地带,处在江淮之间。枞阳方言隶属江淮官话,声母同普通话相比基本没有太大差别,只多出了零声母,安庆市区、桐城其他地区同枞阳方言声母、韵母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声调方面差异还是比较明显,枞阳方言调值相对较低,语速较快,音值较短。枞阳方言内部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方言词的注音,这里以老洲镇大多数人的读音为准。
在使用方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口语中仍然使用但书面上已经不再使用,无法书写出来的词,于是我们就要进行一番考本字的工作。所谓“本字”是与口语中的“字”意义结合的“本来的字”。考本字即考证与口语中的某一个音节音义相切合的书面形式。考本字是方言中一项较为常见的工作,也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本文以枞阳方言为例,对方言中的若干常用词进行一番本字的考释论证工作。
古语词的考释主要以 《广韵》、《集韵》、《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代典籍为依据。
枞阳话:
妈妈在外面沰雨了,身上全湿透了。
你傻呀你,下雨了也不知道带把伞,看,把衣服都沰潮了吧。
《集韵》:“当各切,音矺 ,滴也。 ”沰雨也即淋雨。《广韵》:“他各切,透母,铎韵宕摄开口入声一等。”
文献作品用例:
(1)上火不落,下火滴沰。(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崔寔·农家谚》)
(2)穷人穷来四脚撑,财主人穷来一沰酱。一沰,一小堆。
在以上阐述说明中,可以看出“沰”的词性词义的丰富多样性。“沰”可以作动词,如“沰雨”。“沰”可以作象声词,指雨的声音。“沰”也可以作量词,滴也,一沰雨。相同的用法还用于客家方言和吴语中。
此外,“沰”还有另外一个反切。《广韵》:“沰,他各切,赭也。”见于文献用例《诗·秦风·终南》:“颜如渥丹。”《释文》:“丹如字,韩诗作‘沰’,音挞各反,沰,赭也。”但这一层意思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遂不具体阐述。
枞阳话:
搉爆栗子(弯曲五指敲击人的头部)
去把鞋子上的土搉搉,一会要穿。
《唐韵》:“苦角切”。 《集韵》、《韵会》:“克角切,音榷。 ”《说文解字》:“搉,敲击也。 从手,隺声。 ”《广韵》:“搉,溪母,觉韵江摄开口入声二等,击也。”音义俱合。
文献作品用例:
(1)搉击也。 (《广雅·释诂三》)
(2)何罗芥末或搉蒜,妻子围炉笑语欢。(清·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
(3)岂尝搉其子,而为民父母。(宋王安石《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
(4)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 (《庄子·徐无鬼》)(笔者认为这里是发挥商量的意思,没有敲击义。)
枞阳话:
老母鸡伏小鸡了。
《广韵》:“伏,奉母宥韵去声,扶富切,鸟菢子。”音义俱合,这是古无轻唇音的缘故。“伏”作“孵”讲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作品中:
(1)越鸡不能伏鹄卵。 (《庄子·庚桑楚》)
(2)丞相府史家雌鸡伏子,渐化为雄。(《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此外,“菢”也有孵卵义。《广韵》:“去声号韵薄报切,音暴,並母。 ”《直音》:“覆也。 ”《集韵》:“鸟孵卵也”。见于古代文献作品中,如:“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菢”(杨雄《方言》卷八),“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菢”(韩愈《荐士》)等。
“伏”和“菢”本是一组同源词,“菢”作“孵”解多见于官话方言,“伏”作“孵”解常见于闽语、吴语和徽语等东南诸方言。
枞阳话:
你怎么靸着个鞋就出来了?
请等等,让我把靸鞋靸好。
《唐韵》:“苏合切。 ”《集韵》:“息合切。 ”《韵会》、《正韵》:“悉合切,音趿。”《说文解字·革部》:“靸,小儿履也。”桂馥义证:“小儿履也者,履之无跟者也。”《玉篇》:“履也。 ”《六书故·动物二》:“今人以履无踵直曳之者为靸。”《释名》云:“靸,韦履深头者之名也。靸,袭也,以其深袭覆足也。”
文献作品用例:
(1)草靸无尘心地闲,静随猿鸟过寒暄。(唐杜荀鹤《山寺老僧》)
(2)破麻鞋脚下靸。(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
(3)它靸了一双钉鞋,捧着六碗粉汤。(《儒林外史》第十回)
(4)靸着蝴蝶落花鞋(《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5)宝玉靸了鞋,便迎出来。(《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在上引诸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靸”的词义,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拖鞋,穿拖鞋;二是指把鞋子后帮踩在脚跟下地穿鞋。在枞阳方言中,这两个意思皆存。
从本文可以看出枞阳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发音和意义,有时候比普通话更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同时,对古汉语的研究也具有示范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范围的推广普通话,枞阳人民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以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用语,真正的枞阳话已经越来越稀少,许多枞阳人甚至忽略了枞阳本地的方言。所以为了保护和传承枞阳方言,作为一名语言文字的爱好者,又身处枞阳,应尽量对枞阳话做一定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其实,在枞阳话中需要进行本字考证的方言词远不止这些,但由于笔者手中资料有限,对有些方言词如囥(藏的意思)、治(剖鱼的意思)、铺(液体沸腾后溢出的意思)等都还需要进行本字考证工作,希望有条件有兴趣的学者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2]孙宜志.安庆市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2).
[3]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庆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1721-1727.
[4]叶太青.皖北方言阜阳若干方言词本字考[J].2010.
[5]张定.枞阳方言本字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5):76-78.
[6]王福堂.方言本字考证说略[J].方言,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