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摘 要]档案文化承载着历史、反映着现实、启迪着未来,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积淀和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强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加强档案文化建设,要优化档案资源,实现馆藏资源再开发再利用;建立数字化档案,重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突破旧有的管理理念,创新档案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建设途径
文化是灵魂。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血脉,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对一座城市来说是历史的标记,城市不断前行,奠定在文化的记忆上;对档案来说是价值核心,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档案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每位公民的生活。而这种社会文明和公民生活的性质和本质是文化。档案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传承文明、资治辅政、启迪民智、繁荣文化。因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强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档案文化是围绕档案和档案工作所形成一切器物、制度和观念所包含的以文化人,进而调整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信息资源总集合。档案文化承载着历史、反映着现实、启迪着未来,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积淀和宝贵精神财富。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档案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前期探讨阶段,虽然有陈智为的《档案事业建设与社会发展丛书·档案文化论》、吴荣政的《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探源》、王英玮的《档案文化论》、孙成德的《化蛹成蝶的追求:档案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几部闪现着思想光芒的理论研究著作相继问世,但对档案文化的阐述见仁见智,没有形成权威统一的观点或流派。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档案文化建设谈几点感受和思考。
一、档案文化的基本特征
档案文化不是档案与文化的简单叠加,档案文化是以档案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即围绕着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利用,在档案观念、行为方式、物化成果等层面上形成的一个完整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由于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形成,因而会带有某一历史时期的科技水平、社会意识、管理体制、行为习惯等众多社会生活的特性。我们对档案文化的研究因此也必须以社会历史环境为背景,从相互关联的系统体系中考量档案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客观实在性
“档案”一词在清初时就有,“档”字据《正字通》解,是俗称的横木框档,即器物上用以分格、支撑的横木条;“案”是文案、案牍。用横木间隔,存放案牍,档与案皆为实物。据《档案学词典》对“档案”概念的解释,档案是人类各领域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的历史记录。由于档案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档案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客观实在”,是对客体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或原样保存。
(二)历史真实性
档案文化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档案文化首先表现为“历史的真迹”,是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具有原始凭证价值的历史记录,历史真实性是档案文化的基本特征。不仅如此,在“历史的真迹”基础上,经过复制、仿制、点校、选编、辑录等的档案文化产品,即使表面上游离了原始档案而独立存在,究其实质,一样是原始档案的衍生、派生物,原始档案生命周期延续的结果,同样具有真实性特征。
(三)证据权威性
由于档案是人类活动真实的第一手记录材料,所以它对查考、研究档案所记录史实内容具有证明、证据价值。这种证据价值因其原始性而具有权威性。正如第十二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先生所说的:“众所周知,档案是我们集体记忆的基础,是政府、社会团体、公民等具有权力和义务的权威证据。”原始档案或档案文化产品,也被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是权威证据。因此,无论什么样的观点分歧,孰是孰非、孰破孰立,查考原始档案或档案文化产品以求证明,都是消除分歧、寻求共识的常用办法。
(四)文化记忆性
档案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记忆方式,它改变了人脑记忆的生物属性成为一种文化,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档案文化是一种记忆文化,它通过记录历史、保存历史的记忆,传承历史的文化。国际档案理事会章程(2004年8月28日)规定“档案构成国家和社会的记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档案的文化记忆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档案使人类记忆具有了社会属性。档案的出现复制了生物记忆的基本程序,并使这些程序由个人扩及到社会,使人类的记忆具有了社会的属性。二是指人类需要借助自己创建的档案机制构成的记忆链条,对历史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社会形态的共同基础和民族特色、社会发展一般趋势和多元选择等重大问题做出解释,使自身具备不需要基因变异就能适应环境的能力。从实用功能来看,档案的文化记忆性加强了人类社会的管理控制能力,促进了社会的知识更新,延续人类文明的传承。正是基于档案的记忆性特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它的目的就是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
二、档案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档案文化建设面临着创新的艰巨任务。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优化档案资源,实现馆藏资源再开发再利用;建立数字化档案,重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突破旧有的管理理念,创新档案文化建设路径。
(一)优化档案资源,实现馆藏资源再开发再利用
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档案馆的馆藏。但长期以来,“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的档案工作比较封闭,远离社会大众群体,造成社会对档案资源的认识程度较低,社会各单位、部门、院校之间的档案文化交流较缺乏。因此,全新的档案工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工作模式。档案部门可以结合当年政府的主要工作、宣传部门弘扬的主旋律以及社会公众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选取工作主题。围绕主题,进行馆藏档案资源的整理、发掘和再开发,为社会提供如学术报告、文化展览、教育活动等文化服务,既可以贴近百姓生活,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又可以提升档案文化的利用价值。
由于现在的档案管理大多是以卷为单位,采用的是对文件的管理方式而不是文化载体的管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档案的来源、背景、文件内容以及多份文件之间的文化联系,都不是很清晰,很难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档案管理模式,采用文化载体的管理方式,对历年的相关档案进行统筹研究与分析,得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部门职能,从单纯的档案管理向管理与文献研究相结合转变,以发掘档案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二)建立数字化档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和社会共享
英国档案学家斯皮斯说过,档案是“虎兕看守的财宝”。档案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活化”档案文化资源,才是发展、繁荣档案文化的工作起点。让宝贵的档案文化资源尽快流动、流通,并进而对它开发、利用、共享,才是它化蛹为蝶、彰显其生命意义和宝贵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当前,除传统的档案查阅、档案开放、档案公布以外,建立数字化档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和社会共享,是拉动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而数字化又是信息传输的最重要的形式和载体。数字档案是指以电子档案为对象,以电子计算机等数字设备为手段,基于网络实现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共享利用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文化建设虽然立足馆藏,但也要通过信息传输的数字平台,引进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如专题数据库、电子报纸期刊库等),以弥补馆藏不足,扩充档案文化视野,为档案文化建设服务。尤其是,档案馆保存的大量档案资源,特别是特色档案,他们是研究的重要资料,而档案馆受限于人员和学术等瓶颈,难以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此矛盾背景下,档案馆可以引入学术研究机构如大专院校,联合研究档案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系统联动,形成规模效应。研究成果作为档案文化的重要内容,既可以充实档案文化建设内涵,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信息资源并带来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这是实现档案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突破旧有的管理理念,创新档案文化建设路径
在中国的历史上,“档案”一词是官方用语,民间没有档案一说。档案和档案工作历来都是由政府主导的事业,民间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社团机构,但绝不会有档案馆或档案库。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是一种呈倒挂形态的体系,体系之庞大,设置之健全,堪称世界之最,而社会基础之薄弱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档案依靠政府支持建立起来的事业大厦,很容易形成“官本位”的文化内核,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因政府支持力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体系必然表现为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多头领导,大而全、小而全,上下协作不易、横向协作更难,缺少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的统一规划,从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特别是大而全的体系已经超出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对档案文化的社会基础的扩展和夯实,就成为档案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要加大档案与社会的接触面,在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能量;要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降低利用档案的门槛,使社会公众有充分的机会去实现利用档案的权利,参与档案事务,从而激发潜在的对档案的各种诉求。档案部门应突破陈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发档案馆除保管功能以外的新功能,如历史记忆功能、资政决策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学术研究功能、信息传播功能、智力开发功能、公共消遣功能等等,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从事档案文化建设。真正的社会需求会成为实现档案文化变迁的强大动力。
三、提升档案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民智未开,凡事不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此,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尤其是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提高档案人的文化自觉自信,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档案文化建设
人要有敬畏之心。所谓敬畏档案,就是要以尊重、珍视的心理保护好管理好档案。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真实记忆,是再现历史真相、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公民权益、编修典籍史册的凭证材料,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我们眼中的档案,有的已存世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它将经过我们的手,再存续传世成百上千年。敬畏档案,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档案工作者要对档案的地位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要对保护好管理好档案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二)以不辱使命的担当做好档案文化建设
档案工作者要有不辱使命的担当意识。档案工作者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神圣职责。中国档案工作者誓词是:“忠诚档案事业,热爱档案工作,严守档案法规,加强档案管理,精通档案业务,维护档案安全。为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未来的作用而不懈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全部力量。”为此,档案工作者要做到“四要”:要深刻认识档案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全面熟悉和掌握档案资源的内容;要创新档案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研究社会需求的热点和满足其文化需求的形式,从而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独特贡献。
(三)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服务档案文化建设
由于文化资源的整合聚集可以形成规模效应,所以档案工作者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谋求合作共赢的态度,主动与相关档案部门、相关文化部门(如宣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媒体、网络等部门)的同行以及国内外有关部门的同行进行沟通,加强交流、交融,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共事中使自己也成为传播档案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