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治彦
以产业链分工促进京津冀一体化
◎ 文/刘治彦
京津冀合作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过,世纪之交“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大北京”规划)再次以庞大阵容研究该问题,特别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为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出对首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确定首钢生产基地外迁河北唐山曹妃甸。首钢成功搬迁为京津冀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但不可否认,京津冀一体化进展与期望仍存在差距。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国家提出支持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北京等一线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剧增、房价高企、交通拥堵加剧、环境污染(尤其是雾霾频发)日趋严峻。这些大都市病的爆发,凸显了北京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河北也面临“区域病”的困扰。从实际情况看,北京约800万流动人口中有200万来自河北。京津冀发展差距加大,导致周边地区人口涌入,涌入的数量和速度都令北京难以承受。一方面,北京和天津长期以来发展很不协调。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与天津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天津港给北京的货物设置了很多障碍,可见京津之间竞争大于合作。2003年在中央政府的干预下,天津确立了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尽管如此,天津原有的基础并不足以称之为北方经济中心。因此,无论是缘于现实的压力,还是未来的发展,京津冀地区都到了必须要合作、必须要一体化的阶段。另一方面,京津冀属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可以辐射环渤海其它两个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并进一步往东北辐射到哈(尔滨)长(春)城市群,通过中原城市群向西北可以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对接,辐射西北地区。因此,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将对北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
今年新春伊始,中央领导高度关注京津冀合作问题,召开京津冀一体化会议,力推京津冀一体化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河北也希望通过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合作共同解决“城市病”和“区域病”,确保区域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1.京津冀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
(1)从内因上说,京津冀地区是计划经济的大本营,与依靠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相比,在经济结构、城市结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一方面,京津冀地区既有世界500强的央企总部,又有很多小作坊、小企业,产业发展有断层,企业发展不成体系;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没有形成大中小城市配套发展的格局。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基础的基础,市场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虽然北京央企聚集,但相较于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央企对河北、天津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弱,且北京作为首都,占有政治优势,在某些方面河北、天津屈服于北京的单项需求,很难与北京进行平等竞争和合作。京津冀地区没有发育成熟的市场推动,没有形成很好的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等,自然很难有效推动地区城市协同发展。
(2)从外因上说,虽然政策上已有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但其协调能力有限,没有中央政府介入,相关各方很难放开自己的利益。
2.区域之间一体化最主要的是利益协调问题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是让京津冀同质化、扁平化发展,而是要差异化、互补式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北京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舍弃其他职能,有助于解决“城市病”。近年来,北京工业与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支撑了大量外来人口就业需求,但利税比例较低。2013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为0.8∶22.3∶76.9,所以第二产业转移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中央已经将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差异化定位也为天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河北作为京津两个大都市发展的依托区域,从资源环境角度支撑京津,同时也接受京津的辐射。
因此,从宏观上看,各方都会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受益。从微观上看,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从产业链上进行产业整合。如果产业协调好了,税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利益格局也就基本调整好了。总括来说,北京应该利用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国际交往优势,搞尖端研发;河北应利用地缘优势、地域广阔优势、人力资源丰富优势,重点将北京科技研发的成果产业化;天津可以利用港口优势发展物流产业、国际贸易等。通过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合理分工,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3.河北应从两个途径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1)利用京津冀合作的机会,将北京转移的企业接纳过来。根据北京功能定位,批发零售、物流、冶炼、石油、仪表、纺织、文化用品等产业都将向外转移。如仪表、纺织、文化用品等产业可以向张家口、承德等地转移,批发零售可以向廊坊转移,重化工业可以向河北沿海区域转移。
(2)将北京研发的一些技术产业化。北京是研发中心,河北是产业化基地,京津合作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从河北自身来看,要抓好3个方面工作:其一,改善能源结构与提高能效,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和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其二,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其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从京津来看,应鼓励企业与河北相应企业对接,建立企业集团,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首位城市人口大多占总人口的5%以上。北京作为迈向世界城市的大国首都,无疑将成为我国首位城市。按此计算,我国首位城市人口将达6800万,显然仅仅依靠北京自身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口规模。京津冀一体化是解决北京“城市病”的必然选择。将河北省特别是北半部分,即环首都经济圈各县(市)纳入首都地区,这样形成的京畿地区能容纳更多人口,分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同时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区域发展规律和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要破解“城市病”和“区域病”的问题必须从区域视角分析。
基于上述考虑,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要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等多个途径来实现。中央层面主要应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注重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衔接,制定三省市利益协调机制等。其一,从制度层面协调各方利益。其二,尽快实现基础设施同城化,使京津冀地区形成大的城市网络。其三,建立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生态补偿机制,统一市场体系等。
从发展进程来看,理想状态是近期,即近两年,主要应谋划好与北京中心城区联系最为密切的北京周边地区,具体主要指廊坊市区及东部3个县(市)——三河、大厂和香河,以及涿州、固安、永清等县(市)与北京远郊区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组建北京七环。完善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尽快实现同城化,建立明确的京津冀综合协调机构。中期,即3-5年,京津冀地区实现产业链的协调同步。远期,即5-10年,形成全面融入地成熟地京津冀城市圈。同时,与济南、青岛、大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和郑州等二级城市和中小城市组成环渤海城市圈,构建首都经济圈的外围城市带,与未来的哈(尔滨)长(春)城市群,西(安)兰(州)城市群相连,形成北方城市带和经济带,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主体。但无论哪一阶段,体制机制整合、交通设施先行、产业互补发展无疑都是京津冀一体化最为关键的三部曲。而其中,以产业链合理分工整合京津冀三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我们期待京津冀融合能够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