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林
着力促进山东东营经济由大变强
◎ 文/张林
2013年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的第3年,经过全面分析山东东营在蓝色经济区7市(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和滨州)中的发展情况,笔者发现,东营虽然在一些方面优势明显,但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
1.优越的区位优势
2009年底和2011年初,国务院分别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作为惟一一个全部纳入国家两大战略的城市,在两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巨大的后发优势
土地储备、资源存量等方面得天独厚,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全市土地总面积1236.4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5.93亩,是蓝色经济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多的城市;加上黄河不断填海造陆,使东营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土地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石油地质储量、天然气地质储量以及地下盐卤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
3.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高
受经济总量和人口因素的影响,东营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在蓝色经济区7市中处于优势地位。如2013年东营人均GDP为156356元,位列蓝色经济区首位。
4.工业运行效益高
工业经济在东营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2013年,从反映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看,东营以763.74%列蓝色经济区首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12.7%的增速列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36.61亿元,利税1937.18亿元,均居蓝色经济区首位。
1.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
2013年,东营三次产业比重为3.6∶69.5∶26.9,而同期青岛三次产业比重为4.4∶45.5∶50.1,全省平均水平为8.7∶50.1∶41.2。东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仅大大低于省内其他发达城市水平,而且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东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2.服务业发展缓慢,财税收入质量不高
2013年,东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83.79亿元,在蓝色经济区7市中列第5位;而与东营相邻的潍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383.92亿元,在蓝色经济区7市中列第2位。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收入,东营与潍坊相比,在服务业完成税收方面,东营2013年服务业完成地方税收68.87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38.6%;潍坊服务业完成地方税收192.8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60.3%。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提高地方税收的必然选择,也是分担财政压力的必由之路。
3.科技投入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小
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为33.5%,烟台为40.1%,青岛为39.9%,科技投入力度不够成为制约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科技投入力度不足,不仅在一定时期内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4.三大需求拉动不均,消费、出口动力不足
2013年东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总额分别列蓝色经济区第5位、第6位;东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3983元和13000元,增速为9.8%和13.2%,增速比2012年都有所回落,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东营人口基数小,在蓝色经济区7市中处于末位;同时也缺乏能够有效吸引外来流动人口的要件,缺乏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条件,不能为消费总量的扩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东营正处于经济由大变强的转型时期,由传统的工业城市向现代创业城市嬗变的关键阶段,由战略地位边缘向中心城市跨越的重要历史节点,全市要通过改革、调整和创新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确保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取得新成效。
1.顺势借力,实施战略对接
自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以来,周边地市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谋划大开发格局。作为山东省惟一一个全部纳入国家两大战略的城市,东营要充分借助这一优势,实现发展规划的对接,找准“黄蓝”两大战略规划与东营资源的结合点,科学分析论证东营沿海优势和区位优势,调整和修正东营沿海区域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努力使沿海开发战略规划与“黄蓝”两大战略发展目标趋向一致。
2.大力发展港口建设,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1)突出东营港液体化工与散杂货码头的专业特色,与蓝色经济区内其他港口展开差异竞争,通过错位发展加快专业码头建设进程,完善内港池功能布局,完善提升港口功能,奠定国家规划赋予东营港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地位。
(2)依托广利港的物流集散功能,加快实施航道整治、码头建设、疏港道路及配套设施等工程,快速提升港口规模和运营实力,打造服务全市蓝色产业、辐射周边开发和物流转换的综合性枢纽港区。
(3)加快配套完善港口设施,按照“港园一体”发展思路,依托港口规划建设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重点布局水产品加工贸易区、船舶维修制造区、商业贸易区和港口新城,吸引船舶制造业以及海洋生物、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工程等海洋产业聚集发展。
3.牢牢把握工作大局,加快转调步伐
要抓住当前经济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环境优化倒逼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掌握产业链的升级规律,提升产业链的价值。针对东营工业经济产业附加值和效益水平低的问题,突出抓好生产链与供应链、物流链和价值链的有机结合,推动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提升。
(2)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技术服务、科技成果、人才服务等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3)以环境优化倒逼转型。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市场运作机制及政府监管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加快发展服务业,合理优化产业结构。相对于整个蓝色经济区而言,东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远远没有释放。全市要在做大工业的基础上,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移到发展服务业上来,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4.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增强内需拉动力
(1)认真研究刺激消费的各项措施,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切实实施好扩大就业、全民创业战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者信心,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夯实扩大消费的基础。
(3)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契机,引导和促进大宗商品消费,壮大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统计局)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