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明俊
甘肃临夏发展砖雕产业的思考
◎ 文/朱明俊
砖雕,俗称“硬花活”,就是以砖为原料雕琢的建筑艺术品,是我国一种古老且延续至今的建筑装饰艺术材料。时代的需求叠加临夏多民族文化的熏陶造就了甘肃临夏砖雕的大发展,形成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品牌。
临夏砖雕,源远流长。据考证,是由汉代画像砖演变发展而来,从现存的砖雕作品看,始发于宋金,隐匿于元代,闪现于明代,成熟于清代至民国,鼎盛于当代。临夏砖雕产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起伏波动状态,总体态势向优向好。截至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临夏有神韵、能成、永禄、青韵、大禹等十几家大小不等的砖雕生产企业,十几家个体作坊,从业人员上千人,总产值8000多万元。
2006年初临夏砖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7月临夏州砖雕协会成立,2008年临夏砖雕工程研发中心揭牌,2010年9月神韵公司在上海世博园进行现场互动展演,2011年6月神韵公司沈占伟师徒在北京“薪火相传”——中国“非遗”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活动中同台展示砖雕制作,大大提高了临夏砖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神韵公司和能成公司机电一体化项目和软膜技术开发项目通过省级评审和品牌的打造,使临夏砖雕声名远播。西北、北上广、天津、湖北、四川、山东等地都有临夏砖雕人设计安装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神韵、能成公司在新疆昌吉装饰的民俗一条街和回民老街砖雕工程,永禄公司在本地临夏市红园文化墙的装饰工程与和政聚兴广场文化墙装饰工程。与此同时,经过砖雕艺人的发明创造,临夏砖雕小型工艺品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旅游者收藏和临夏人馈赠的首选产品。
1.文化优势
临夏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穆斯林文化的交汇地,宗教文化底蕴深厚,相映成辉,彰显繁茂共荣的格局,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在临夏显得更加突出。临夏砖雕既能体现各民族所推崇的忠孝仁义、福禄寿禧、自然万物等题材,也能体现伊斯兰文化中的敬主顺圣的阿文题材和藏传佛教中的吉祥题材,这就使得临夏的砖雕既能进入汉文化中心,也能进入穆斯林和藏族文化集中的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互补共兴的地域优势使砖雕产业的潜力愈发明显。
2.技术传承优势
临夏砖雕有“马门”、“周门”之说,砖雕艺人技艺超群,辈辈相传,时至今日,已传到穆永禄、沈占伟、张全民、卢永刚等上百人,其中穆永禄、沈占伟成为国家“非遗”传承人,优秀工匠不断涌出,技艺薪火相传,说明临夏砖雕产业后继有人。
3.政府培育优势
临夏砖雕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甘肃已被列入国家华夏文明的传承保护示范区,临夏又是省文化产业基地,临夏州、县(市)把砖雕作为特色产业给予帮扶支持。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立体式的培育格局,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将会不断涌入,助推临夏砖雕产业的发展。
4.资源优势
临夏县北塬乡等地白粘土资源非常丰富,制砖技术成熟,且有烧砖制坯、烧塑(捏塑)成形的窑口5-6个,就地取材,基本满足砖雕企业的需求。与此同时,当地建有太子山水泥厂,可就地采购原料,减少企业成本,这些都为砖雕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缺乏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和有效支持
临夏砖雕产业在近几年虽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但目前砖雕生产仍处于零散的小规模、小作坊式生产经营状态,公司规模化程度不高。只有能成砖雕公司和神韵砖雕公司属全州“三上”企业,但生产能力仍相对较小,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大。
2.对砖雕产业的保护开发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临夏砖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保护、传承、发展的措施,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培育工作滞后。
3.砖雕大师后继乏人,砖雕技工的培训工作不适应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从事这一行业需要绘画、书法、古典诗文、雕刻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目前在临夏砖雕行业内部却形成了题材创作、制图、雕刻、修饰加工等环节相互脱节的现象,传统工艺所要求的从题材创作、雕刻到修饰成形一气呵成的创作过程成了分段制作的“流水线”式作业,致使砖雕作品整体缺乏风格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缺乏传统砖雕艺术生动的气韵。由于从事砖雕环境恶劣、体力消耗大、收入低,一些著名匠工艺人的后代不再从事这一祖传的技艺而另谋他业,致使一些优秀的砖雕技艺濒临失传。现在全州从事砖雕艺术生产的人员达2000人左右,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理论和学术研究水平空缺,使临夏砖雕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低档次的阶段。
4.砖雕产品设计理念陈旧,缺乏市场开拓意识
砖雕企业生产方式落后,制作工艺比较粗糙,产品批量小,营销方面等客上门,主动寻找、拓展市场的意识缺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5.砖雕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价值也是制约砖雕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随着古典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砖雕艺人受利益驱使,迎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一些设计简单、做工粗糙的砖雕作品,个别私人作坊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贬低了砖雕作品应有的艺术价值,出现以次充好、无序竞争、损害“临夏砖雕”品牌等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夏砖雕艺术品牌的市场声誉。
1.开展论坛交流
政府主管部门和砖雕协会要有组织地举办砖雕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全国各地的砖雕协会、砖雕生产企业、园林建筑企业和砖雕艺术师、大专院校、美协、书协的专家教授参会,各抒己见,创新思维,共同推动临夏砖雕产业的不断发展。
2.打造中国品牌
各级政府、砖雕协会、各砖雕生产企业乃至各砖雕艺术家应切实树立打造砖雕品牌的意识,由砖雕协会牵头,积极主动地向国家品牌评审机构申报,争取早日获批成为中国名牌,使产品更多地走向世界。
3.提高创新能力
临夏砖雕产业必须加快深层次的研发,着重解决砖雕生产品种单一、设计守旧、材质较差、包装落后等因素的制约,通过产业链的开发研究,培育一批企业和技术人员,延伸产业链,发挥“集群效应”,实现砖雕产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劳动培训机关、砖雕协会要加强对砖雕工匠和新招收学徒工的技能和美学培训,提高研发能力,聘请美术、书法和美学大家担任企业的艺术顾问,提高砖雕人自身的审美意识,增加艺术含量,创新雕刻出反映中国文化的艺术上品。
4.试探建立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模式
各生产企业要积极探索,针对管理层和员工职称级别,有计划、分阶段地吸纳股份,使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互为一体,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5.建立劳动保障制度
积极办理员工养老、医疗、失业、伤残等社会保险,改善生产条件,增加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创造优越的生产环境,吸收青年一代创业发展,体现自身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州统计局)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