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侯瑞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思考
◎ 文/侯瑞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比以往高速增长时期更高的效益,就要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这种脱胎换骨的增长模式再造,形象地说就是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有赖于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伴随着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环境红利、外贸红利的消失,这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1.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生产率提高主要得益于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2012年末我国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相应地,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12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4%;2010—201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年均上涨17.4%。随着劳动力转移规模减小、速度下降,再加上成本上升等问题,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已逐渐消失。
2.从自然资源角度看,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偏低,但对能源资源消耗却十分巨大
2012年我国GDP占世界份额为11.5%,其中消耗的煤炭、一次能源和淡水分别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0.2%、21.9%和15%左右。由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随着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以往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3.从企业利润角度看,企业转型升级艰难
《2012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44.9万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30.2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3.63%和20.40%。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4.6%,资产利润率为1.61%。无论从收入利润还是从资产利润角度来看,其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不高,从深层次来看就是企业转型升级艰难。
4.从主导模式角度看,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种模式下,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彻底市场化,市场难以反映供求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价格的扭曲和偏低必然造成对资源要素的过度需求和浪费,再加上经济过热、土地失控、环境恶化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等问题积重难返,这既误导了企业,也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使企业的行为、政府的投资冲动不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制约。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际上是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变革为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投入,升级版的经济发展方式则主要依靠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持续创新。从企业角度看,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1.立足于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已进入一个向改革要效率、向改革要增长,用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也难以获得持续强劲的动力。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并存,束缚了企业的“手脚”,对产能过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导致粗放式生产遍地开花,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等。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立足于均衡发展
从产业结构上来说,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从企业规模上来说,既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重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布局优化,促进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又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区域布局上来说,应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各地均衡协调发展。只有均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增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
3.立足于开拓创新
创新驱动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中心环节。它不仅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具有乘数作用,从而提升全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不仅是经济发展升级版的内在要求,更是新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变革都是创新,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创新驱动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立足于制度完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上是提升制度效率的竞争,关键是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度效率是制度的资源整合能力,经济增长模式与制度安排的效率直接相关。制度越完善,经济增长就越表现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制度越不完善,经济增长就越受限于制度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难,归根到底难在制度,难在改变与传统增长方式相“匹配”的低效率制度。实践证明,制度有效性程度越高,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越快,因而制度效率对打造中国特色经济升级版的作用尤其重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打造中国特色经济升级版,要在以往市场、政府和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新“三位一体”改革。为此,应重点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1.加快全面改革顶层设计
立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思考,这是释放新的制度红利的战略基点。
(1)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因素,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上来把握,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顶层设计的基本依据,改革现有经济运行机制和政策安排,打破既得利益藩篱,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围绕所有制结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以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分领域深化改革,旨在形成更加有效组合和利用各类经济要素的体制机制,对此要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整体渐进与局部突破相结合,制定总体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并以此作为制定具体局部阶段性改革的总依据,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转型已成为最具实质性和关键性的改革内容。
(1)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减少下放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特别是要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2)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现代服务型政府。
3.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以市场化方向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出发点,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制。
(1)以事权合理划分重新确定财力配置,合理确定中央事务、地方事务、中央与地方共同事务、中央委托事务、中央引导和鼓励性事务的边界,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边界,将基础养老金、司法体系、食品药品安全、边防、海域、跨地区流域管理等划为中央事权,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
(2)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分配关系。
(3)积极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建立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4.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1)政府要转变角色,从以直接支持创新行为为主,转变为以建立创新环境为主;从支持引进模仿为主的知识产权制度转向支持原创和再创新为主的知识产权制度。同时,要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方式,提高公平性和资金效率。
(2)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要依靠企业,而企业要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发展的转型。要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扶持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率先在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3)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驱动的教育和人才基础。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创新投入体系。
(4)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科技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新型金融业务,通过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方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特色服务。
5.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加快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既要统筹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政策工具的综合效能,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以更好地发挥我国资源要素潜力和综合配置优势。
(2)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促进产业升级、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强化产权保护,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充分发挥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好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