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晶
“文贿”本姓“文”,但实为“贿”,之所以将这几类现象归结为“文贿”,是因为其背后隐藏利益勾结。
“文贿”,顾名思义叫“以文行贿”,较之金钱等传统贿赂方式,隐藏更深、界定更难,是整治、打击的盲点、难点。“文贿”既是文风病、也是作风病,更是“四风”的病灶,必须刨根问底,深入整治。
“先进”现象。评比表彰本是为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但有些地方,评比泛滥,“先进”扎堆。有的评比表彰不是按贡献大小、业绩好坏“论英雄”,而是个别领导拉拢人情、照顾感情的“好法子”;有的借机受贿捞钱,谁有钱、有能量,谁就能买到“先进”。
公示公开、群众评议等制度,成为领导权威的“作秀”工具,许多不符合条件的人成为“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甚至成为“先进专业户”。表彰失去了本意,先进失去导向性、典型不具代表性,“干好的”还不如“干坏的”,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严重挫伤。
“秘书”现象。有的领导过于依赖“笔杆子”,开会讲话一应材料,只让秘书写,不提怎么写;写完照稿念,不管好与坏,领导成了秘书的“传声筒”、秘书成了领导的“加工厂”。有的秘书自恃文采过人、地位超然,以在领导讲话中凸显某项工作为由,借机向有关单位和领导索取利益,俨然成为“枪手”。
“政绩”现象。有的单位非常注重外宣,做了一分事,往往要花十分的精力去宣传。有的单位人少事多,但为求上级认可,每年给干部职工下达宣传任务,并与年度绩效、评比表彰挂钩,干部往往要宣传、业务“两头兼顾”,却最后“两头都顾不上”;有的单位职能较弱,但领导为实现“有位子、有影响”,把信息宣传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逼着下属挖空心思找信息源、编假信息,把没做的事说成做了,甚至总结成“经验”供上级推广;有的领导沽名钓誉,注重“文武兼备”,要求属下以单位或领导个人名义在刊物上发表调研报告、理论文章,给自己“镀金”、“造势”。
“新闻”现象。基层信息源少、新闻面窄,有时为追求“够量、够全、够力、够响”,对某些热点、亮点进行放大报道。也有一些新闻从业者和媒体罔顾真实性,为省事不深入新闻现场采集信息、为谋取私利帮助服务对象刻意编写假新闻等。有的新闻甚至格式一样、角度雷同、内容翻新,让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直呼“看新闻不是新闻”。
“调研”现象。网络时代,电脑代替“人脑”,鼠标点击代替“下乡走访”,网络搜索代替“蹲点调研”,外地的民情、社情经过“复制粘贴”变成“地方实情”,别人的经验做法、意见建议变成“自己深入思考的结果”。不动嘴、不跑腿、不交流,一篇“调研报告”便大功告成。
“征订”现象。有的部门强势,搭载“征订”的顺风车,把一些行业、部门性读物,作为硬性任务摊派下去。上级办报单位把用稿量与下级订阅量挂钩,下级订得越多,用得越多;下级稿件质量再高,没有征订本报本刊,“恕不刊用”。在基层许多单位,一些报刊就一捆一摞堆在办公室,成为“杂物”、“废品”。
“座谈”现象。一些领导到基层走访座谈,往往听不到真话、实话。座谈对象是经过严格“政审”把关的,讲话材料经过人为“加工”,要么只谈成绩、不说问题,要么只说领导爱听的、关心的,要么满嘴“官腔”。最后,基层“反客为主”,领导沦为“被调研”、“被座谈”对象了。
“文贿”本姓“文”,但实为“贿”,之所以将这几类现象归结为“文贿”,是因为其背后隐藏利益勾结。至于“文贿”损害了谁,又让谁受益,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竹山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