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

2014-12-11 20:43陈洁
亚太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反比例课例导学

陈洁

一、什么是“三疑”课堂导学模式

“三疑”即质疑、探疑、解疑。在质疑环节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老师梳理问题,用这些问题驱动课题;探疑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老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解疑环节中,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迁移性的练习,提升学力。

二、为什么要实施“三疑”课堂导学模式

在长期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教学中,永远重复着这样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从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的分析推进,问题的解决终结。比如说:关于《长方形面积》一课,学生会提出长方形面积是什么?长方形面积怎么算?长方形面积怎么带上面积单位?等等,只可惜在这样多的问题的功能,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来,驱动和引领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卓有成效的学习。

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何林钰老师提供的《长方形面积》一课为载体,我们开始了“三疑问题导学模式”的探索。

三、怎样实施“三疑”课堂导学模式

为了顺利的开展此次研究,我们将数学组全体老师分为:a、课堂信息反馈组。b、学生行为观察组。c、教师行为观察组。d、教案设计组。大家各司其职,围绕三疑课堂开展了扎实的教研活动。

四、我的经验与体会

1.从课堂信息组中学习到的经验

这次课例研究,我和熊维洁是课堂信息反馈组,我们的任务是:对上课班级优、良、差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前后访谈,以及对全班同学进行前后测。在此基础上,对“三疑问题导学模式”的课堂效果做出评估。在此之前,我从未做过前后测和前后访谈,所以我是从零开始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何林钰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三次课例研究。这三轮,我和熊维洁老师都进行了相同的前后访谈,前访谈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你喜欢数学吗?”

“你喜欢小组合作吗?你知道小组合作都要做些什么吗?”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后访谈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

“课前你最想知道的,现在知道了吗?”

“课堂上,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解决了吗?”

“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采用相同的问题,是想看看不同学生对于“三疑问题导学模式”的反馈有无共性。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是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们在课堂上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次前后测的问题和结果都不同,但出题和访谈的思路日渐清晰。通过三次学习,我明白了前后测题目应该涵盖: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联系实际生活这四个板块。在和大家的集体讨论中,我还知道了前测题,既可以为我们的课例研究服务,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去,在一节新课教学前用前测的形式摸准学生的脉,即时调整我们的教案,为教学服务。

2.从“三疑课堂”中学习到的经验

(1)观念的转变。以前,我认为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只需要根据教参的指导认真备课,把知识点讲全讲透,设计一些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活动即可,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为了教知识而教,忽略了学生的需求,课堂缺乏理论的指导。通过这几次课例研究,我明白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老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不是教参说了算,而是以学定教。

(2)课堂的转变。以往是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是学生想学什么我教什么。在进行第一次课例研究时,我对“三疑”课堂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小试牛刀。《反比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比例,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我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表现令我惊奇,学生提出了:a、什么是反比例?b、两种量在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c、怎么判断两个量程反比例?在探疑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解决了提出的三个核心问题。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更多人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课后,我对几个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询问,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了,他们很有成就感。

五、再思考

通过课例研究,“三疑问题导学模式”的优势已经显现无遗,学生和老师都在享受它带来的益处。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问题出现了:第一,对于每堂课,都适用这个模式吗?如:复习课、练习课、试卷评讲课等。第二,小组合作的具体规范是什么,怎样能让小组合作发挥最大的功效?此外,“三疑课堂”需要学生具备哪些能力?老师如何去培养这些能力?

我想这些问题,只能放在实践中去解决,再日后的课例研究中,和大家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猜你喜欢
反比例课例导学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课例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3.3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难点聚焦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