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平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美托尔金研究之发轫
祝平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托尔金评论发轫时期(前三十年)的评介者们关注的重点是《霍比特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此期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托尔金研究,大多只停留在介绍的层次上,这和托尔金的文学创作与当时的现代派文学主潮不合拍有关。
托尔金研究 《霍比特人》 《魔戒》
J.R.R.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 -1973)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奇幻(fantasy)文学作家,其作品已畅销80年。20世纪末,英国不同机构针对不同人群所做的20世纪最伟大的5部书或历史上对你影响最大的10部作品五次调查中,《魔戒》四次高居榜首,一次屈居第二(第一为《圣经》),托尔金也因而被誉为“世纪作家”。[1]八十年来,英美两国对托尔金的评论可谓数量繁多,方法多样,形成了学者评论和托尔金迷评论、“托尔金研究”和“中土研究”共存的局面。[2]
纵观英美八十年的托尔金研究史,可以发现出现了四波高潮:1968年前后是第一波,1977年 《精灵宝钻》出版后是第二波,1992年托尔金诞辰百年是第三波,2001年彼得·杰克逊电影《指环王》的公映后是第四波。人们的研究集中在托尔金作品中的以下方面:善恶之战,宗教主题(主要是基督教主题,亦有讨论异教元素的),作品的中世纪文学之源,托尔金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之关联,历史隐喻(隐喻中世纪欧洲、一战期间的欧洲、二战期间的欧洲,甚至是越南),“第二创造”中土神话研究,人物及主题原型研究,成长主题(心理分析),种族、阶级和性别研究,环保主题研究,托尔金作品的文类之争,托尔金流行的原因,托尔金语言与风格,翻译研究等,及《指环王》电影研究。
本文拟对早期英美托尔金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对其他几波的托尔金研究,本文作者将另作专文介绍。
托尔金发表的最早作品可能要算1911年发表在《爱德华国王学校纪事》(The King Edward’s School Chronicle XXVI:186,March,1911,22-27)上的《东土之战》(The Battle of Eastern Fields)这首诗歌了。[3]20世纪20年代,托尔金主要集中在语文学和少量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上。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和戈登(E.V.Gordon)共同编辑的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925)。20年代有关托尔金的7篇评论中,有5篇是关于《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的,主要讨论这部作品的语言和文字特色。
《霍比特人》(The Hobbit:or There and Back, Allen and Unwin,1937)的出版先是引发了英美两国报纸的热烈反应,后有文学评论杂志参与评论。这时的书评基本上把《霍比特人》归为适合于各个年龄层次的孩子阅读的童书。有人称之“令人愉快,欲罢不能”,[4]“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5]而且有可能成为经典。[6]也有人指出,《霍比特人》对儿童来说,篇幅偏长,没法一气读完。[7]较有预见性的评论[8]指出托尔金的中古英语的学术储备为他写奇幻作品提供了背景,断言虽然《霍比特人》只取得了中等程度的商业成功,但“它将在21世纪被阅读”。文章赞扬作品所表达的“信念,热情、高贵和气势磅礴的想象”,认为作品“绝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解释”,预测托尔金如果继续写小说,将不会再写童书。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这个评论大致是准确的。因为,托尔金的作品的确貌似逃避现实,但实际上表达的是对现实的关切,而后来发表的《魔戒》也不像《霍比特人》那样更具儿童文学的特色,而是一本老少咸宜的奇幻作品,也许更适合成年人。当然,在早期的有关《霍比特人》的评论中,有两篇尤其值得关注。[9]其中一篇匿名(作者其实是托尔金的朋友C.S.刘易斯)发表于《泰晤士文学副刊》上的评论指出,《霍比特人》像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 《爱丽丝仙境奇遇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埃德温·艾伯特(Edwin A.Abbott)的《平地》(Flatland)、乔治·麦克唐纳[10](George MacDonald)的《幻想家》(Phantastes)和肯尼斯·格林厄姆(Kenneth Grahame)的《杨柳风》(The Wind in the Willows)这类书一样,能将读者带到一个在我们发现其以前就早已存在的世界中去,而且读者往往再也离不开那个世界。在那里,虽然一切都很奇妙,但没有什么显得突兀,奇境中的所有居民也如我们居住在我们的世界一样毫无疑问拥有在那里生活的权利——虽然读者(儿童和成人)认识不到这些故事源自我们的传统。刘易斯后来还在《泰晤士报》评论《霍比特人》,称“在这本书中,一些从未结合到一起的好东西团聚了:不竭的幽默、对孩子的理解、学者与诗人对神话的理解的巧妙结合”。[11]理查德·休斯注意到,托尔金并不是二手倒卖北欧神话,而是“为其做出了一手贡献:他的全新的,围绕妖怪、精灵和龙的历险故事不是浅薄的技艺表演,而是他自己独立的创造,使人们感觉会获得对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广博的了解;这个世界完全真实,有着自己相当确定的超自然历史”。[12]当然,这时候也出现了少许不同的声音,称《霍比特人》“乏味,写得糟糕、怪异、幼稚”,正“可怜地被遗忘”。[13]
《海坶农夫吉尔斯》(Farmer Giles of Ham,1949)发表后,英美两国在1949年和1950年对其做了集中评介,共有评介文章16篇,但真正意义上的有分量的文学评论几乎未见。
总之,在《魔戒》(1954)发表之前的三十年,英美两国发表有关托尔金的评介文章有80多篇,但关注的重点在 《霍比特人》上,而对托尔金早期发表的表达其文学思想的论文集《贝奥武甫:妖怪与批评家》(Beowulf: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1936)和论文《论童话》(On Fairy Stories,1947)的重要作用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在这些论文中,托尔金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念。他提出:中世纪文学可以为任何时代的人们提供有关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借鉴;文学形象有时虽然可笑,但他们可能比现实中的真实人物更能有效地反映我们自己的情形;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不应该当做讽喻、布道、论文和历史来读,而应当当做好故事来读;奇幻作品(如童话)应该归属严肃的文学作品。[14]在《论童话》中,托尔金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并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他指出,无论是对儿童还是成年作者,童话故事可以提供四种功能。奇想(fantasy)、恢复(recovery)、逃避(escape)和安慰(consolation)。“奇想”可以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一种比现实主义更高的文学形式的创造并感受那种着魔(enchantment)感。“复原”使读者跨越那些习以为常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从新的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恰如人初生时第一次看到世界那样。在托尔金那里,“逃避”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消极逃避。他所指是逃向更好的状况,就像人从集中营里逃脱那样。对托尔金而言,从技术化和工业化的世界逃脱到童话世界实际上是对这种所谓的“进步”的负面影响的一种积极逃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童话的“安慰”功能则体现在它们的大团圆结局。托尔金为这种悲剧的喜庆结局创造了一个词叫 “喜灾”(eucatastrophe)。他坚称,这种苦尽甘来的结局并非是情感化的和不现实的。相反,这恰恰是童话故事的最高级的功能。
总的说来,托尔金评论发轫时期的评介者们(还谈不上研究者)未能对上述这些观点做出评价。换言之,前三十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托尔金研究,大多只停留在介绍的层次上,当然这也和托尔金本人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有关。因为,托尔金的文学创作与当时的现代主义文学主潮并不合拍。
[1]Shippey,Tom.J.R.R.Tolkien:Author of the Century.Boston,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2:vii-xxvii.
[2]Drout,Michael D.Toward a better Tolkien criticism.In Eaglestone,Robert ed.Reading The Lord of the Rings:New Writings on Tolkien Classic.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5:15.
[3]Johnson,Judith A.J.R.R.Tolkien:Six Dacades of Criticism.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England:Greenwood Press,1986: 8.本文数据主要参考本书以及:West,Richard C.Tolkien Criticism:An Annotated Checklist(Revised Edition),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1.及:Scull,Christina and Wayne G.Hammond.The J.R.R.Tolkien Companion and Guide.Bost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6.
[4]Eaton,Anne Thaxter.Reading with Children.New York:Viking Press,19-23.
[5]Anonymous.Booklist,April 15,1938:304.
[6]Strong,L.A.G.The Pick of the Bunch.Spectator,December 3,1937:1023-1024.
[7]Lucas,Mary R.Library Journal 63,May 1,1938:385.
[8]Crounch,Marcus S..Another Don in Wonderland.见:Junior Bookshelf 14:2,March,1950:50-53.
[9]Scull,Christina and Wayne G.Hammond.The J.R.R.Tolkien Companion&Guide:Reader’s Guide.Bost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6:398.
[10]乔治·麦克唐纳(1824-1905)是苏格兰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和查尔斯·金斯莱(Charles Kingsley)、刘易斯·卡罗尔一起,被后人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座幻想文学高峰”.
[11]Lewis,C.S.Review of The Hobbit,Times,8 October 1937: 20.转引自:Scull,Christina and Wayne G.Hammond.The J.R.R.Tolkien Companion&Guide:Reader’s Guide,Bost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6:398-399.
[12]Richard Hughes.Books for Pre-Adults,New Statesman and Nation,4,December,1937.转引自:Scull,Christina and Wayne G.Hammond.The J.R.R.Tolkien Companion&Guide:Reader’s Guide,Bost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6: 399.
[13]Toynbee,Philip.Observer,August 6,1961.
[14]Johnson,Judith A.J.R.R.Tolkien:Six Decades of Criticism.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England:Greenwood Press, 1986:6.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 “托尔金小说的伦理之维”(编号09SJD750031)阶段性成果,受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和“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