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敏
中国当前商业道德的缺失,绝不是偶然现象。
中国古代长期“重农抑商”,一提到商业或商人,首先蹦出来的词语不是“无商不奸”、“商场如战场”,就是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霸王条款、吃回扣等等。在学校教育中,商业伦理的教育也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是MBA、EMBA等专业的商业教育中,强调的最多的也是战略、经营、管理,商业伦理道德课也是很薄弱的,或者仅仅是象征性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商者”和社会活动的商业行为,同样承载着社会与人类的道义、责任、使命与良心,遵守商业伦理、复兴商业社会之人文精神,是中国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重塑企业道德与信仰型企业家,不仅在当前意义重大,也是中国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大事。
有“行为制度”,而缺“道德制度”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社会法律来解决,仅仅呼吁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道德问题还需要遵循道德的规律来解决。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出现了道德的混乱,也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道德的整治。
比如,国外的企业一定就是遵循商业伦理的吗?不,就如同《华尔街》电影中讲的一样,贪婪——哪里都一样。
而正是因为面对着同样的挑战,许多500强外资企业十分重视道德伦理,员工入职第一天就要接受的培训不是人事制度,也不是财务制度,而是“Business Conduct”,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伦理”。而且,员工每一年都要接受商业伦理的培训并且签字认可。
人类的行为都是由内在价值观驱动的,反观国内企业界,企业制定了很多行为的制度,却在道德制度建设方面非常薄弱。我们总在说制度不是万能的(这里的制度是指行为方面的制度),道德伦理也在不断地被强调,但道德的制度建设却一直很薄弱,甚至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因此,怎样使过去总是在嘴巴上强调的道德,能够有一个制度的保障?这将有助于我们找到企业的道德文明重建之路。
不应盲目学习比尔·盖茨
当前,西方慈善家在中国企业家中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很多人号召中国企业家来学习比尔·盖茨的慈善精神,但是,中国的企业家生活在与比尔·盖茨制度背景与文化资源截然不同的现实土壤中,与其学习远在大洋彼岸来的这位慈善大王,还不如学习中国本土的一些成功企业家的做法。
近代史上民营企业的一个代表就是民生轮船公司和他的创始人卢作孚,他被誉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梁漱溟赞颂他:“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曾做过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张群力赞其为:“一个没有钱的大亨”;而毛泽东也说过,“没有卢作孚,长江上下游船舶不会这样多”。
卢作孚所面临的情况与今天的企业家有相似之处:员工素质不高,自由散漫小农习气严重,股东孜孜于分红,讲求落袋为安。而民生公司的办法是:将员工纳入集体之中,创立极具家庭氛围的企业文化。
所谓“公司的事情大家解决,大家的事情公司解决”,在民生公司变成了制度,而不是说说而已。民生公司给职工提供了优厚的福利,如免费就医、供应膳食、定期休假、建立训练场所等。公司还规定:“凡年满60岁以上者,体力衰弱不能再任一切职务者,给予终身养老金”,公司如此爱惜员工,职工自然爱公司如家。
作为中国式的绅士,卢作孚擅于改良本土的优秀文化资源为我所用。他为民生公司员工写的“逐日检讨”,符合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精义。另外,同盟会员出身的卢作孚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从爱公司推广到爱国家、爱社会,强调民生公司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便利群众,开发产业,富强国家”,这又与儒家文化的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脉相承。而员工们从不称卢作孚为“老板”,因为只有“先生”两个字才配得上他。
民生公司建立了新员工的培训学校,对员工进行从技术规范到品德操守的全面培训,把来自兵荒马乱的社会上的青年弟子培养成现代航运业的文明员工。民生公司基本上不解雇员工,不开除员工。员工犯错怎么办?有关责任人会被请下船,不但不开除,不罚款,反而加薪水让他上岸吃喝玩乐,人们把这叫做“坐冰桶”。而人们最怕的就是“坐冰桶”,熬不过一两个月,就会到卢先生那里去,检讨自己的过失,请求重新上船。这时候,卢先生会很高兴地同意,而重新上船的人,会比以前更用心,更卖力。
社会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如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缺失现象触目惊心,企业的道德问题更是具有组织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伦理的灵魂和核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道德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必须有先进的商业伦理为之做支撑。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会有序、有活力,才会低成本、才会安全。
以德养生,以德养心,以义获利——中国传统经商文化的商道中人修身之本,或许能疗救很多企业道德事件中已然破损的商业伦理。众所周知,社会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每一个有智慧的企业家,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管理
责任编辑:李靖
管理故事
永远的“茉莉花茶”
滴水石穿成就“价值观”
哲理的故事:
一位著名禅师出家前,曾在印度知名的尼赫鲁大学攻读社会学和佛学专业。回国之后,尤其是入寺剃度以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佛经的研读、翻译、整理、注解、补充和弘扬传播上。
他曾经的女朋友来寺院看望他时,他平静地招待她。面对眼泪汪汪的女孩,他温和地笑着,亲手为她沏上一杯茉莉花茶。女孩临走时,他又送她一包上等的茉莉花茶。
他的父母来寺院看望他,给他带来许多好吃的,他用平常的斋饭招待两位老人的同时,同样为父母沏上两杯清淡的茉莉花茶。在父母走出山门时,他又送父母一包上等的茉莉花茶。
其他寺院的僧人来访问时,他也总是亲手为他们沏上一杯清淡的茉莉花茶。就连接待前来寻访或捐赠的富商和名流,他也只是平静地笑着,依旧亲手为客人沏上一杯杯清淡的茉莉花茶。
众人不解,他为何如此珍爱茉莉花茶,他笑笑不语。后来人们发现在禅师的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凋落了自己的青春和芳华,芬芳在别人的生活和世界里。”这不仅仅是茉莉花茶的写照,也是禅师自己的写照。(纪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