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汤怡 吴娟 刘旭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卢作孚是不能缺席的。2003年重庆市评选的“十大文化名人”,给卢作孚的评语是,他留下的“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文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国人铭记的重庆人。
卢作孚与夫人蒙淑仪育有三儿两女,皆在各自专攻的领域建树颇丰。有人说卢氏家族是中国民族实业家族传承的一个完整样本,卢作孚当初对民生公司没有所有权,也并不鼓励子女接班,他的子女几乎都学了理工。但现在,他的儿子卢国维、卢国纪,孙子卢晓钟、卢铿,孙女卢晓蓉都留在企业界。虽成长各异,但多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卢氏家族之所以长久绵延,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秀的家风传承密不可分。
“忘我忘家,绝对无私。”这是卢作孚的好友晏阳初对他的评价。卢作孚因忙于工作,多次经过儿子的学校都未曾去看一眼。但在儿子卢国纪眼中,父亲没有忘家。“我们的家是一个非常和睦、幸福且充满温暖的家。”卢国纪说,父亲虽极少在家,但他对家人的关心却情真意切,一直在用行动表达。
卢作孚手迹。
卢作孚在家时,会教妻子读书、写字、算数,询问孩子的读书情况和生活近况。他会抽时间带孩子参观合川电水厂,讲解机器运转,增长他们的科学常识。还会编一些数学题考孩子们,一起游戏,鼓励他们思考、创新。
虽然同时兼任众多企业的职务,但卢作孚多年来只领一份工资维持家用,兼任其他企业董事的舆马费都悉数捐给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兼善中学等科研学校机构,支持北碚的公益事业建设。卢作孚的工资除了供5个子女读书,还要补助兄弟,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荤菜极少上桌,豆花饭成了招待上宾才有的菜品。
儿子眼中的有家,友人眼中的忘家,是卢作孚矛盾的两面。但事实上,他心中有家,不仅有小家,还有国家。民生公司办公楼墙上有一句标语:“一致克服国家的困难、事业的困难”,可见国家在卢作孚心中永远是首位的。
卢作孚一生多次为官,曾任过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交通部常务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等众多职务。但他当官不图名利,只是以大局为重,为国家分忧解难。他出任交通部常务次长和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都是在抗战时期运输最紧张的关头和前后方粮食发生危机的时刻才慨然同意受命的。当问题得到缓解,他随即要求辞职。
卢作孚善于发财却不为个人发财。著名民主人士古耕虞曾举例:“如果卢作孚中饱私囊,那么他把那批船(指卢作孚在解放前夕将被挟持到香港的民生公司18艘轮船抢运回大陆一事)拆毁当烂船卖,每艘船要值7块金牌(金条),18艘船该是多少金牌!但他没有那样做。”
尽管曾身居高位,事业有成,但卢作孚却生活节俭、公私分明,从不利用权利地位和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为家人捞好处、搞特殊。他在公司和职工一起吃大厨房的伙食,并一样的付款。对下属甚至身边的服务员都十分谦和、关心,但对自己的家人,则严格要求。
卢作孚的妻子曾缠过脚,行走不方便,但卢作孚从不用公司的车接送她。有时妻子要进城去托人出售她的绣花织品,也只能顺便搭乘卢作孚上班时乘坐的车。子女上学放学,卢作孚也从不派车接送。即使家人有事需要乘民生公司的船,都必须照章排队购票……
1941年8月,卢作孚与长子卢国维(右)、次子卢国纪(左)合影。
在卢作孚看来,工作报酬不是月薪、地位、红利,而是工作的意义。他在《工作的报酬》一文中曾说:“工作的意义是应在社会上的,工作的报酬亦应是在社会上的……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美好的家园,便报酬你一个美好的家园,建设一个完整的国家,便报酬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
卢作孚一生辛劳,全身心扑在救国救民上。“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卢作孚的理想正与当今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相呼应,这份心力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纵观近代中国发展之路,卢作孚无疑走在时代的前沿。
卢作孚在致力于救国救民的同时,也对子女这样引导。当小儿子卢国纶在电报中提及要放弃重庆大学学习,报考铁路局时,卢作孚提醒他“着眼点在如何有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服务的能力”,还鼓励他不论在任何环境都要前进。土地改革以后,卢作孚常在信中敦促子女要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党和国家的深情。
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这大概是卢作孚作为父亲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卢作孚在创办民生公司前后一直都是身着粗布衣服,他的母亲也是如此。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也穿起了粗布衣服,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在学校感到自卑,反而觉得骄傲。当其他资本家炫耀自己为子女留下了多少资产时,卢作孚只有一句,“我没有给我的儿女准备任何财产。我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