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美学思想的超越性探究

2014-12-09 19:36张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孔子

张瑶

[摘 要] 孔子作为中国千古推崇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美学思想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注重关注人类个体对某种追求的一种超越性,此思想的产生受到了周朝礼乐思想以及殷商具有神秘色彩的权力文化的双重影响。孔子的美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一致,他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具体内化到审美流变当中,构建起一种以“仁”、“礼”思想为核心的处事之道,以“文质兼备”为标准的审美理想,以“中和之道”为本质的伦理思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鲜明个性的发展,并把这种对个性的内在要求扩大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梦想追求,让人类个体的出现形成了一种超越性。

[关键词] 孔子; 美学思想; 超越性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美学思想涵盖了“礼乐”、“仁”、“善美”等典型的美学原则。虽然当时他对美的阐释还仅停留在表层、片面性的描述,但其美学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今,孔子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众多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孔子能以其艺术化的审美话语为当今社会生存在困境中的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栖息之所。纵观孔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的美学思想无论从个体到人生再到宇宙,无不彰显着超越性的色彩。对此,本文重点探究其美学思想所涉及的一些方面:以“仁”、“礼”为核心的处世之道;以“文质兼备”为标准的审美理想;以“中和之道”为本质的伦理思想,探究在当今社会孔子美学思想超越性的实用价值。

一、孔子美学思想产生渊源:

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他的思想以其特有的方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其中他的儒家美学思想凭借其独特的精神理念对中国古代及当今社会的审美方式、审美境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美学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今天我们探究孔子美学思想产生的源头不得不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典型文化代表《左传》,它以其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周乐二十九年的发展变化,其中对情感的处理宣扬达到了极高的要求,其主张“和谐相处”,对于这一方面,孔子作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后期孔子所主张的“中和”美学思想则是对此观点的进一步升华,他认为“享受快乐的同时不应该使其发展为淫,遇到痛心的事情也不应当过分悲伤”,这种观点经过不断衍变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制约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及思维习惯,逐渐发展为一种规则、标准;另一方面,其对美学、历史以及文学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孔子美学思想超越性的价值

1、孔子美学思想的评价

从范围上讲,孔子主张的美学思想囊括先秦美学思想,这两者有共通之处,即哲学上对美学的追求方式与当时盛行的艺术审美并未真正分道扬镳,恰好处于哲、文、史三者相互贯穿、融合、逐渐过渡的时期。从这一观点上来讲,人们对于艺术以及美学的追求方式并没有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框架相背离,仍旧以哲学、文史等知识为基础进行美学欣赏,使得今天我们所研究的美学思想以及美学整个制度体系建立的背景变得更加宽阔。但值得肯定的是,当时形成的从哲学观点上建立自身的美学概念、美学审美方式以及思维特点的建立对后世整个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当然,对孔子美学思想贡献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中国著名学者张岱年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孔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创始人,包括其思想的后期继承与发展者,谈论的重点都围绕人生,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宇宙论结构,这是孔子及其后人的遗憾”。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孔子集道德价值为一身,从本质上讲,孔子哲学即道德哲学,主要表现为仁义、善良的道德训练却缺乏哲学的思辨性”。《中国思想通史》也曾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纵观孔子的主要思想,我们不可否认其对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其却很少涉及宇宙方面,与宇宙相关的内容,例如,理气、天地、虚实、动静等,并未出现在孔子的主要思想中。今天,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集中表现,其形成于中国浓厚的伦理构架中。

2、美学思想超越性的实用价值

(1)借鉴孔子以“仁”、“礼”为核心的处世之道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涉猎诸多方面,其中以“仁”、“礼”为核心思想,而他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从仁学思辨中衍生出来的。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礼”,倡导和平。孔子的这一观点其旨在解决不同人生所面临的各类困境,以一种超越性的处世方式、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等追求生命存在的最终价值以及活着的本质意义。

孔子所主张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美学思想,其论著《论语》中多次提到“仁”,“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中对人性美的推崇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奉行的伦理准则就是孔子提倡的“仁”。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借助诗、乐等艺术形式作用于伦理,充分发挥艺术审美的积极作用。同时孔子宣扬儒家的“人学思想”,也十分注重人格的培养与形成以及对高尚个性的不同追求。子曰:“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将“仁”视为学礼、乐的基础。可见,孔子是将艺术的功用上升到更高层面,同时也反映艺术修养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2)借鉴孔子以“文质兼备”的审美理想

纵观当今社会,人们处在一种看似和谐的大环境之中,每个人都享受着和平带来的战果,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却忽视日益枯竭的精神世界,这也使得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孔子一贯主张要“文质兼备”,这一思想贯穿于孔子的整个美学思想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表明孔子在维护当时礼乐制度的同时也注重追求美学思想。在孔子来看,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和外在修养同样重要。他看到了“文”与“质”的矛盾统一,认为只有做到文质彬彬,才能真正成为有德行的君子。由此可见,美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借鉴孔子“文质兼备”的审美理想,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审美范畴由为人处世之道扩展到文化艺术领域,真正发挥艺术的审美价值。

(3)借鉴孔子“中和之道”的伦理思想

受孔子和儒学思想的影响,“中和之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主流的核心意识。《礼记·中庸》中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的“中和”就是要恰当的调和与平衡。“中和之道”本身含有“中正”、“平和”之意,“中”就是把握度的界限,“和”则是一种多样性的融合。“中和”乃天地运行之根本,过与不及都将会成为缺失。

当今社会,并不缺少推动社会发展的智慧,缺乏的是维持社会健康发展的智慧。“中和之道”恰恰在这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孔子主张社会稳步推进,既不守旧,也不冒进。承认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主张实现大同社会,期望真正实现平等,做到和谐相处。对此,孔子美学思想的超越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

总之,孔子美学思想以及其对人生、美学的追求旨在崇尚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当经历人生的痛苦与磨难时,能够以一颗乐观平静的心态加以对待,真正学会从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寻找精神力量,当我们依靠自身的信念以及毅力战胜所有的苦难之后,世界将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可以说孔子的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但现在我们也有了让自己成为奇迹一部分的机会。孔子美学思想超越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一种追求与力量,对生命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对自身能力的一个挑战,以一种超乎寻常但又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进行生存。生命是一个不断进化以及继续前进的奇迹,我们应在美学思想的指引下,继续追寻属于我们生命中的至美至乐。

参考文献:

[1] 左蕾.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D]. 山东师范大学,2004.

[2] 贾学鸿. 从《诗经》的君子之乐到孔子的人生之乐[D]. 东北师范大学,2004 .

[3] 赵莹. 孔子美学的生命意蕴[D]. 东北师范大学,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