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对当代的启示

2014-12-09 16:47曹艾平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庸和谐

曹艾平

摘 要:《中庸》的核心含义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世、治国理政的社会实践中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协调和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价值。

关键词:中庸;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一、《中庸》主张人与内心世界的和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成为具有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的理想人格之人,才能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够使自己真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良,是人类的美德,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道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而情感的最高境界是“大象无形”的博爱,博爱把人类从“小我”中升华出来,从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投身到社会、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去实现个人的使命和价值。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依靠自己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精神力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守原则底线,这是先贤们克已自律、自我修养的方法。

二、《中庸》提倡人与家庭的和谐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妻子儿女的情感和睦,就象弹奏琴瑟,兄弟关系友爱,融洽快乐,这一切使家庭和谐幸福。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层次的目标,而社会本就是由一个个家庭单元组成,所以,只有人们自己的小家庭幸福美满了,才能构成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和谐安定。

三、《中庸》弘扬人与社会的和谐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倘若人人都能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他人,整个社会就能充满信任和友爱。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追求自由民主、张扬自我个性的权利,但这并不能成为凡事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的借口。只有人人都能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才能营造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共建更为和谐的社会风尚。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适应自己的现状,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其位,谋其政”,按自己的角色去做应该做的事,才能为社会创造自己的价值,整个社会才会协调、稳定、有序。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大家都能做言行适中、胸襟开阔的君子,摒弃不讲德行、不守游戏规则的小人,何愁不能过得安乐祥和呢?

四、《中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能完全尽他的本性;能尽自己本性,就能知他人的本性;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知万物的本性;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促进万物的化育;能促进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宇宙相融合。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因为人类非理性的欲望不断膨胀发展,对自然和环境进行无休止的破坏和索取,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污染破坏日益严重,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使人类自身不断受到自然与环境的处罚,如极端气候、地质灾害等等频繁发生。我们党也意识到了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矫正工业社会天人对立的价值观,于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明确提出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也是对《中庸》天人合一思想的借鉴。

五、《中庸》推崇人与政府的和谐

《中庸》为政府提供了许多和谐执政的理念与智慧: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政府要考察历史,顺应民意,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治理国家,制定规章制度,促使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受民众爱戴、才能流芳百世。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效果,政府必须遵循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优化决策之道,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如针对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国情,政府建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保体系,就是对中庸均衡思想的实践。为政之道,不宜过严或过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制订政策,不宜偏左(激进)或偏右(保守),只有“中”,才能“正”,才能“致和”,才能维持政局的相对稳定。

“所贵者权”。中庸之道要求政府能通权达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灵活机动、与时俱进的谋划与决策。

《中庸》高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些关系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关键。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执政者的品德和智慧:知(智)、仁、勇。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的品德意识:“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九经就是政府安邦治国要做的九项具体工作: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那么政府要如何做好这九项具体工作呢?“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近几年,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赞扬与尊重,正是对“柔远人”、“怀诸侯”这一中庸之道的最好实践。 政府用至诚、至仁、至善去对待天下的百姓苍生,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则天下国家太平和合。

参考文献:

[1] 施忠连著:四书五经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47页.

[3]《左传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庸和谐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