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正规金融在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发展,在有些地区甚至超越了正规金融的发展。文章从规模测度及衡量指标、产生根源、功能和作用、运行机制及演化路径四个方面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进行综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如何正规化,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问题、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如何和谐共生、二者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以及建立怎样的联接模式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农村金融体系;产生根源;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12-0093-05
收稿日期:2014-08-14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12.01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10-30 16:32:59
作者简介:沈红丽(1982-),女,河南周口人,天津商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发展和中小企业金融创新。
一、引 言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着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即“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尽管各国努力推广正规金融,但大量农村人口仍无法获得正规金融,因此,非正规金融仍具有作用。非正规金融成为非洲国家高速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哪怕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非正规金融对信贷市场及实体经济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研究中,中国常常被作为反例。尽管中国的正规金融系统很脆弱,但确实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在我国金融抑制的背景下,非正规金融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虽然非正规金融满足了农村资金的需求,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但传统观点认为,非正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相悖,因此常常被取消。在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8~1993年中国非正规金融约束较为宽松,1993年国家整顿了金融秩序,农村非正规金融处于严格管理甚至取缔时期。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多个一号文件都强调建立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政府已承认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目前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位,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处境还不明朗,急需出台相关政策确认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地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
基于全球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广泛性,农村非正规金融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议题之一。因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破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藉此,本文拟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作一个全面的文献综述。论文整体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度及衡量指标进行总结;第三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剖析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根源;第四部分探讨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功能及作用;第五部分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机制及演化路径。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测度及衡量指标
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相对应,指那些没有被官方监管、控制到的金融活动。针对我国广泛存在的非正规金融,国内部分学者用“民间金融”、“地下金融”、“体制外金融”等来描述,但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差异[3]。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且具有较低的违约率。姚耀军通过研究发现非正规金融具有“反应性”和“自主性”,且二者互为补充[4]。
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度
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中非正规金融占其金融市场总量的比重较大。在加纳等非洲国家,大约2/3的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微型企业可能被银行拒绝,而这些被拒绝的微型企业只有依靠非正规金融[5]。在肯尼亚,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中小企业向非正规金融的借款较多,虽然融资额不大,但是对非正规金融的利用较多[6]。Aliber对印度和乌干达的调查发现,非正规金融是非正规部门创办企业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并远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支持[7]。Giné强调大约有86%的求助于银行的农户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尽管正规金融信贷扩张,非正规金融依然在农村地区发展迅速[8]。Hsu指出大约40%的企业融资来自于非正规金融[9]。
随着农村市场化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非正规金融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占有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较大份额。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规模进行了测度。IFAD指出中国农民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贷款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4倍。Tsai的研究表明我国乡村非正规金融信贷总量占正规金融的25%。李建军通过对全国农户的调查,发现有超过55%的借款来源于非正规金融[10],Turvey and Rong Kong通过对中国1 500个农户家庭的市场调查发现,67%的农户更愿意选择非正规金融[11],而何广文、苏士儒、钱水土等从不同的范围和角度研究发现我国农户中非正规金融借贷比率均高于70%,最高达到95%[12]。胡枫、陈玉宇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来自亲戚朋友的借款达79.91%,而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占27.93%[13]。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约有超过1/3融资来自于非正规金融途径。Madestam等的研究表明,民间金融是台湾中小企业一个无法替代的信用筹措来源[14]。
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衡量指标
研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郭沛、李建军分别对非正规金融或未观测信贷规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测算。钱水土、姚耀军采用民间利率作为衡量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负指标;陈时兴采用资本产出比率推算出温州民间资本规模。冉光和等、马宏采用自筹和其他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作为非正规金融的衡量指标,并指出该指标越高,非正规金融越发达[15]。胡宗义等采用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贷款的人均年末余额来衡量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状况,将农村非农户投资中和农户投资中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之和视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用去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农村非政府金融比上第一产业增加值来表示农村正规金融相关率[16]。尹希果、杨陈静用金融相关系数法估算出各地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并用各地非正规金融与地区GDP的比值衡量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17]。以上对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测度只是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未观测信贷规模的可能值和变化趋势,而不是绝对准确的规模测度方法。endprint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根源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外生说”和“内生说”。
1. 外生说
“外生说”认为外在的制度扭曲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真正原因。在Mckinnon和Shaw看来,金融抑制应该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体制性根源。Anders认为非正规金融是外生性的,是对国家政策扭曲和金融抑制的一种被动回应,并指出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强调政府金融抑制政策下的信贷配给和金融资源分配中的所有制歧视[18]。而“新结构主义方法”则强调非正规金融是对转轨经济中政策扭曲和金融抑制的理性回应。Loayza认为非正规金融的起源于政府的过度管制。Chaudhur和Gupta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根源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代理人故意拖延贷款的发放时间[19]。杜朝运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是由我国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造成的。林毅夫、孙希芳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的金融抑制政策,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的融资需求,非正规金融应运而生[20]。
Segrario则主张需求诱致论,认为市场利益驱动和竞争条件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自发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领域中形成的较大的成本优势。顾海峰,蔡四平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一个典型的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过程,正规金融发展的滞后诱致了非正规金融的产生[21]。张杰、刘红和叶耀明、钱水土等也持相同观点。
2. 内生说
“内生说”认为非正规金融起源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Stiglitz和Weiss首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非正规金融生成的内生性原因,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农户和金融部门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理性选择结果[22]。Stiglitz、Bell和Besley、Berger和Saunders等进行了再次论证。刘民权等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根源。张杰指出,由于正式金融机构存在信息上的劣势,强化了其信贷配给,使农村金融服务成了一小部分群体享用的“奢侈品”,这进一步促进了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苏士儒等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指出非正规金融属于内生性制度安排。林毅夫等人也认为信息不对称可能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根本性原因,而金融抑制只是一个强化因素。Turvey等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小农偏好”倾向,但他们并不能确定这种偏好的起源是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还是其他方面[11]。朱信凯、刘刚指出借款人需求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主要原因。姚耀军等则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和兴起是社会各方面合作博弈均衡演进的结果。
对于非正规金融根源,已有的金融抑制假说和非对称信息假说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正规金融系统愿意给所有经济部门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的同时,非正规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因此,有学者从内生和外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徐璋勇、郭梅亮从内生和外生两方面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根源,认为外生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强行介入,造成了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低效率及市场规模的萎缩;内生原因则在于农村长期积淀的乡土文化,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刘纯彬、桑铁柱也认为应从内生性和外生性两个方面考察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基础,外生性原因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和结构失衡,内生性原因是“双重失灵”下的农村金融需求诱致[23]。
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功能及作用
虽然非正规金融具有很多优势并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但是对于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仍存在较大分歧与争论。
1. 积极影响
非正规金融除了具有正规金融的功能,能够行使降低风险、监督与控制、储蓄动员、便利交易等金融功能,还具有信息优势、担保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并且能降低合约执行成本及其他成本。Kar等认为非正规金融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有利于农户小规模和短期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4]。Jia等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信息和成本优势,能够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和农村经济增长[25]。Dolla、Allen等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互惠合作的基础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有助于农民增收和减少贫困,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6]。Nikos等指出非正规金融用于合法目的时,如发展生产,则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作用[27]。Hans Degryse等研究表明当企业能够合理使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合作资金时,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28]。
非正规金融存在着金融中介效应(融资效应)、风险效应和资金吸出效应。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非正规金融具有制度优越性,和正规金融相比,其违约概率较小。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增收的促进效应均高于正规金融,并且东、中、西部各区域农村非正规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效率要普遍高于正规金融,而杜金向等的研究发现民间借贷对东中西部农户的收入均为负效应。相对于农村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非正规金融具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为中小企业和贫困农户缓解了生存和发展困境,并能有效地解决了集群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2. 消极影响
由于非正规金融活动大多隐蔽性很强,极易妨碍政府货币政策的实施。当非正规金融存在时,金融自由化的有效性将会降低。非正规金融效率低下,其存、贷款没有法律保护,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风险。此外,非正规金融与洗钱风险及金融恐怖主义有着某种联系,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9]。
五、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机制及演变路径
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机制
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机制主要通过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进行的。Basseer发现声誉在Bazaar地区非正规金融中起着重要作用[30]。非正规金融贷款者可以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制裁制约借款者,其“隐形担保”机制有助于减少不确定行为带来的风险,从而应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借款者担心将来能否再次得到贷款,会选择履约。农户一旦违约,其不守信用的形象会迅速在村落中传开,其违约行为会面临惩罚的扩大效应。非正规金融的社会约束通常是来自同伴的监督和社会职责,这便构成了还贷激励机制。团体贷款计划(如格莱明银行)中,连带责任特征使借款人的相互监督能力增强,从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卓凯通过对非正规金融交易的契约治理的剖析,指出非正规金融契约执行主要是依靠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来实现。endprint
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变路径
非正规金融依靠的是法律系统之外的系统。农村非正规金融从最简单、无组织形态、直接融资式的民间自由借贷到有组织、较规范、间接融资式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其组织形式就是在与农村中小企业的长期互动中协同演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制度性变迁与创新。由非正规金融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主要角色向正规金融扮演主要角色的转变,是一个次优向最优的演进过程,也是农村金融制度的帕雷托改进。顾海峰分析了民间非正规金融由内生金融向外生金融的的演变逻辑,最终实现从需求主导型的市场引致性内生金融制度到供应主导型的政府强制性外生金融制度的转变。刘纯彬、桑铁柱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目前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具体包括:金融交易合约复杂化(从原来的“友情性”逐渐转变为“逐利性”)、非正规金融交易的组织程度不断高级化、非正规金融风险开始呈加大趋势[23]。
我国当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比正规化更为重要,但正规化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许多国家的非正规金融大都已演变成准正规或正规的小型金融机构。未来非正规金融发展应是逐步向正规金融靠近,如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很多非正规金融已经成为和正规金融并行的金融机构。Opoku-Agyemang and Foltz指出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借款人的信息,而非正规金融则能弥补这一缺点[31]。信息流能够提高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合作,因此正规金融部门越来越多地依靠金融联接来获取农村的目标客户。
六、结论及研究展望
总的来说,非正规金融由来已久且广泛存在,是农村金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正规金融的日益发展壮大及政府的打压、取缔下,依然长期、普遍存在,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正规金融发展的滞后和结构失衡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外生因素,即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一个典型的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过程;另一方面,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农户和金融部门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理性选择结果,属内生性制度安排;而金融抑制和外在的制度扭曲只是强化因素。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着金融中介效应(融资效应)、风险效应和资金吸出效应,不仅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交易双方的福利水平;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也体现出其制度优越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农民收入增长和传统农业转型,并且能减少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二元经济转型。因此,政府既要正视和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其合理发展,又要充分认识到非正规金融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非正规金融从真正意义上“浮出水面”。
从上面的研究综述来看,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发展现状、生发逻辑、特点、规模及功能测度、运行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一,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问题目前仅仅是必要性的定性分析,关于如何正规化、正规化的路径或模式选择以及正规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还缺乏系统分析;第二,缺乏金融生态环境对非正规金融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安排以及信用环境等因素对非正规金融的外部约束;第三,尽管有学者用博弈模型来分析农户或中小企业、非正规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及中央监管机构的博弈关系,但缺乏从动态演化博弈角度来分析博弈各方的动态演化过程;第四,非正规金融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但隐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何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建立最优的金融监管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五,如何协调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金融联接模式,达到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由于二者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是否需要划分二者的业务边界以及如何划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Allen,F.,Octhere,I..African Financial Systems:A Review[J].Review of Development Finance, 2011,1(2):79-113.
[2] Ayyagari,M.,Asli D.K..Formal Versus Informal Finance:Evidence from China[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8):3048-3097.
[3] 胡士华.非正规金融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9-24.
[4] 姚耀军.非正规金融市场:反应性还是自主性?[J].财经研究,2009(4):38-49.
[5] Nissanke,,M.K.,Aryeetey,E..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Liberalization and Reform in Sub-Saharan Africa[M].London: Routledge,1998.
[6] Isaksson,A..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R].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 Working,Paper No5.2002.
[7] Aliber,M..Informal Fiannce in the Informal Economy:Promoting Decent Work Among the Working Poor[R].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Working Paper on the Informal Economy,2002.
[8] Giné,X..Access to capital in rural Thailand:An estimated model of formal vs. informal credi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96(1):16-29.endprint
[9] Hsu,S..Rol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s Continuing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Chinese Economy,2012,45(1):28-45.
[10] Jianjun Li,Sara Hsu.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American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A].Tsai K S..Beyond Banks:the Local Logic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hina[C].Oxford Scholarship,2010.
[11] Turvey,C.G.,Rong Kong.Informal Lending amongst Friends and Relative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21(4):544–559.
[12] 苏士儒,段成东.从非正规金融发展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J].金融研究,2005(12):131-144.
[13] 胡枫,陈玉宇.社会网络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12(12):178-192.
[14] Madestam,A..Informal Finance:A Theory of Moneylend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4,107(3):157-175.
[15] 冉光和,汤芳桦.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经济问题探索,2012(2):185-190.
[16] 胡宗义,李鹏.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3,35(2):71-80.
[17] 尹希果,杨陈静.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对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13(5):132-135.
[18] Anders,I..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R].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Working Paper 5,2002.
[19] Chaudhuri,S.,and Gupta,M.R.. Delayed Formal Credit,Bribing and the Informal Credit Market in Agriculture: 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51(2): 433-449.
[20] Segrario,L.F. P.A,Yotopoulos.Informal Credit Markets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1992,(44):45-47.
[21] 顾海峰,蔡四平.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演变及规范[J].开放导报,2013(5):109-113.
[22] Stiglitz, J. E.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3):351-366.
[23] 刘纯彬,桑铁柱.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基础、效率机制与演进趋势[J].江汉论坛,2010(12):45-48.
[24] Kar,S.Marjit,S..Urban Informal Sector and Povert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18(4):631-642.
[25] Jia,Xiang-ping, Heidhues,F.,Zeller,M..Credit Rationing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10,70(1):37-54.
[26] Dolla,P.L..Microfinance and Investment: a Comparison with Bank and Informal Lending[J]. World Development,2011,39(6):882-897.
[27] Nikos,P.,Hsu.Sara,Li Jianjun.Development and Legitimacy of Chinese Informal Finance[J]. Pacific Review,2012,25(4):495-511.
[28] Hans Degryse, Liping Lu,Steven.Informal or Formal Financing?Or Both?First Evidence on the Co-funding of Chinese Firms[R].BOFIT Discussion Papers,2013.
[29] Zagaris,B..Problems Applying Traditional Anti-money Laundering Procedures to Non-financial Transactions[J].Journal of Money Laundering Control,2007,10(2):157-169endprint
[30] Basseer,P.A..The Rol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Iran,1888-1978[M].Saint Louis: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82.
[31] Opoku-Agyemang,K.A..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avings Mobilization in Ghana[D].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2012.
Literature Review on Irregular Rural Finance
Shen Hongli
(School of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Irregular finance has existed and developed for a long time in vast rural areas,even exceeded regular finance forms in some areas. This article reviewed irregular rural finance on its scale measurement and measurement index,origin,function,operating mechanism and evolving path. Through reviewing literature,the article indicat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on rural informal finance should focus on the normaliz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irregular finance,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coexistence,the dynamic evolutionary game and linking patterns between regular finance and irregular finance.
Key words: irregular finance;regular finance;rural finance system;origin;operating mechanism
(责任编辑:张丹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