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刘俊昌
[摘 要]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等宏观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中国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力问题,但无法揭示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根源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和收入差距,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但同时也给农民工市民化造成障碍,国民经济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不断下降不利于农民工获取市民化的个人成本。因此在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把握城市群战略、产业转型战略、土地流转管理机制等关键规划的实施,促进和推动农民工顺利市民化。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市民化;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12-0042-05
收稿日期:2014-08-12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12.007.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10-30 16:32:59
基金项目: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托研究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工融入城市研究》(13QTW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宇(198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刘俊昌(1957-),男,河北献县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林业经济。
改革开放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成为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新解读。无论如何评估和测算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农民工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群体的贡献和力量都不能被忽视。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6%,也就是说中国持续30年的9%增长速度中,农民工至少贡献1.5个百分点。可以说,农民工是一直在伴随和推动着中国经济车轮的不断前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在这一进程中,城市化凯歌高奏,农民工的市民化取得进展,但仍有不足。本文拟从农民工市民化不足的具体现象入手,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市民化存在的障碍因素,从而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理论阐释和政策建议。
一、农民工流动与市民化不足
农民工是指在城镇工作的农村户籍劳动力,是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独特产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解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他们大批涌入城市,形成“民工潮”。有新闻报道曾称,农民工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是中国最为壮观的人口迁徙。这种流动,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商品消费市场。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镇发展提供给了农民工生存、致富的机遇,农民工群体也用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奋斗回馈给社会,推动经济增长。据统计,每年约数十万农民工在城乡间奔波,城乡间迁徙是农民工的一大特征,也是农民工市民化不足的重要表现。除此以外,农民工市民化不足还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第一,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并未得到均等的受益。由于户籍管理的限制,农民工无法在城镇享受同等医疗、教育、就业机会和相关保险保障,他们在制度设计、社会适应、个体发展等方面遭受歧视。这种歧视,说到底就是在发展成果的分享过程中的不均等分配。
第二,农民工与市民之间差距并未随着城市发展而缩小。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与放弃,都在自主与被动之间。农民工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受商品经济大潮胁迫,间歇性脱离农村、农业的束缚,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二次产业调配,主动追求城市中高效率、高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但城市高速发展顺带致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他们往往被迫理性地选择继续安家农村,反而导致市民的愿望实现之路越走越远。
第三,农民工未来的前景遭受挤压。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迈入稳增长、调结构的转型之路,其重点在于用科技的力量改造传统产业,转变增长模式,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农民工作为单一的劳动力价值,逐渐在科学技术面前失去竞争优势。每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近900万人,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市场备受考验。农民工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业前景和发展机遇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急需转变,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呼吁应声而起,农民工市民化不足的现象亟待彻底解决。
二、农民工流动的理论解释
经济学界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看不见的手”和“人口过剩”理论当然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作出了合理解释。现代经济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流动的成果,最早出自发展经济学的各个理论,颇具说服力和争论的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成果:
第一,刘易斯模型。关于农民工流动的解释,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首当其冲的就是刘易斯模型。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A.W.Lewis)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过程中,现代工业优先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绝对利润和资本积累,从而不断吸纳传统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力。刘易斯模型中有三个假定,一是传统与现代两分的二元经济结构;二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三是劳动收入水平联动持衡。刘易斯模型解释了劳动力,尤其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模式,即传统向现代转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收入改善。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C.H.Fei)又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二元结构下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是根据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形成完全不同的三个阶段,即完全剩余劳动力、不完全剩余劳动力和竞争性劳动力呈阶梯性转移,而不是笼统的转移。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转移模型,认为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积累是转移的基本动力。
第二,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受到质疑,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D.W. Jogenson)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来自于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改变。在此基础上,他构建出解释劳动力转移的乔根森模型。他认为,农业生产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规模和劳动力转移。乔根森模型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诸多静态的观察视角,但仍无法解释城市失业和粮食需求弹性等问题。托达罗(Michacl P.Todro)于1970年发表论文,提出他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决策和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他认为,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城市中失业现象并不影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托达罗模型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模型从劳动力流动本身的微观视角出发,解释了劳动力决策的合理性因素,但无法解释农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的后续发展问题。
第三,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唐纳德·博格( D. J. Bogue) 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明确提出的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他主张,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地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
根据以上经济学的理论,基本能够解释中国农民工形成的历史过程,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城市工资的吸引力加快了农民工的流动,扩大了农民工的流动范围。但是以上理论只是揭示了我国农民工作为劳动力的流动,并不能解释农民工为什么不能够顺利实现市民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农民工现象,学界对农民工市民化不足的解释理论也横跨多个学科,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总结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论。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农村与城市的管理差异,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1]。城乡差异的管理制度,不仅在现实中剥夺农民工应有的市民待遇,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农民工的弱势群体意识,造成对农民工的歧见和约束,从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划定城乡边界。
第二,素质论。一些学者指出农民的基本素质尚不能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无法与城市合拍,因此不能顺利实现市民化。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外出从业的农民工,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90%。[2]农民工的生活圈子、工作环境都限制着个人素质的再学习和再提升,职业技术能力、文化及社会需求的其他基本素质提升缓慢,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很难合拍。
第三,融合论。农民工与城市生活的融合不足,是农民工市民化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往往是城市中的脏、累、差的行业,工作不具稳定性,为节约生活成本,他们往往并不能拖家带口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单打独斗,农忙或假日返乡回家,“身在曹营心在汉”,城乡两地迁徙的生活也加剧了融合的困难。其实,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与市民化不足互为因果,解决市民化的障碍问题还应当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考虑。
第四,成本论。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核算问题颇受学界关注,目前已有相对较为成型的研究成果。2010年的中国发展基金会测算每一个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年10万元,按照一家三口的标准来看,农民工家庭向城市转移的成本支出每年至少30万元,甚至更多。根据不同城市的划分标准,一线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每人每年大约需要私人支出12万元,而政府公共投入支出约为30万元。[3]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对个人或政府来讲都不是小数字。因此,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过高,也是市民化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素质难题,涉及更多的是政治及社会的因素,需要政府政策的改革和社会本身的逐步成熟,是相对较为主观的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限制了农民工自觉主动参与市民化的热情,阻碍着市民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三、农民工市民化出现困难的经济原因
宏观的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力问题,但无法揭示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根源问题。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和收入差距,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但是,这种差距一旦过大,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工向城市市民的变迁?本文认为,通过中观的经济结构分析方法,站在农民工“理性的经济人”视角,探察农民工从地域流动到社会变迁的全过程,分析他们承担市民化社会成本的能力与意愿,从而才能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作出客观判断。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才是市民化的主体,他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实际经济地位,决定着市民化的主动性和可能性。在经济结构中,农民工大多来自于中西部农村,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及发达城市,处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中间缓冲地带,同时,他们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经济运行各个环节,因此,城乡之间的差距、区域之间的差距、生产要素收益之间的差距相互重叠,造成农民工在“农”、“工”两种身份之间的获益与受损同步并存。
首先,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力充足,但也导致市民化的成本分担存在困难。农民工来自于农村,他们要向城市转移,这是农民工纵向变迁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工流动成本过低、变迁成本过高。城乡差距是我国收入差距的主要内容,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3.1倍,国民收入严重偏向城镇。[4]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市民化成本。尽管有学者在论证城镇化是否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这一问题时,对城乡收入的统计数据提出质疑和修正,但城乡之间的收入绝对差距逐年拉大,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整个经济形势来说,城乡收入或许有波动,但是落实到农民工个体的生活感受上,农民居民纯收入的增幅低于城乡绝对收入的增幅,城乡绝对收入差距的逐年拉大,才会对他们造成真实影响。因此,与城市相比,农民工在农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并没有赶上城市发展节奏,他们参与市民化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见表1)。
其次,区域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民工“候鸟式迁徙”,无法在工作所在地就地融入。农民工的地域身份,决定农民工横向变迁的基本特征。农民工追求大城市的高工资高回报,但获取报酬后仍会返乡养家糊口,而不是在就业地安居。农民工流出地的数据调查显示,全国农民工中有一半会选择到省外就业,尤其是中西部到外省就业的人员更多,而且人员流向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农民工的跨区域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密切相关。东南沿海、中西部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农民工跨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但从区域发展的人均GDP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导致使农民工无法在就业地就地实现市民化。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来看,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往往是不发达地区的数倍[3]。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包括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就地市民化(见表2)。
再次,劳动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和可依赖的生活来源。农民工的经济身份是劳动力,是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资本、技术诸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劳动力效用最大化的程度是农民工能否成功市民化的关键因素。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已从1997年的52.89%下降到2011年的44.94%,下降幅度十分明显,比率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5]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下降导致农民工无法获得相应的市民化资本,再加上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中,关于农村土地权益的流转机制并没建立完善,农民工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有限,完全依赖劳动力的收入无法确保在城市中生活启动资本的获得。
萨缪尔森在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开篇就告诫研究者警惕经济推理中的后此谬误和合成谬误。[6]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与农民工流动之间存在的关系比一般的因果联系更为复杂。但是农民工实现流动自由以后,我们如何推动实现农民工顺利市民化,要跨越的鸿沟不仅仅是制度变革、社会融合。从经济学的角度,站在农民工的立场上,思考来如何清除市民化的相关障碍。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均衡难辞其咎,其主要表现就在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不均衡。 因此,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文件中,提出要实现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逐步改善发展的不平衡,用新型城镇化战略来弥合发展差距,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变迁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农民工市民化
2013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讨论和出台的关键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2013年底中央以城镇化为主题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2020年实现3个“一亿”目标,直指农民工市民化。2014年初国家正式发布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具体实施作出宏观指导。本文根据对农民工市民化现存障碍的分析,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相关内容作出解释和分析。
第一,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群发展战略,弥合区域城乡发展双重差异。城市对农民工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但是不同区域和发展层次的城市对农民工的粘合程度不同。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首要的是能够吸引农民工就地安置和就业,形成农民工市民化的初步阶梯。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吸引中西部本地农民工就近择业、就近市民化。通过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核算来看,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农民工个人来说,市民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不同的情况要分批、分阶段进行。农民工市民化可以而且需要通过阶梯性分步走战略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可以选择先易后难的途径逐步实现市民化,即在中小城市或县城实现居民身份的变迁,略有发展或积累以后再向更高、更发达的城市迁移。同时,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对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主体功能定位下的产业布局非常关键,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将会逐步缩小,更加有利于农民工获取相关资本,实现就地市民化。
第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工稳定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硬任务,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流动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主要特征,农民工作为在产业结构中被动游移的生产主体,他们在就业机会、发展机遇方面主动选择权利受到限制。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增加城市就业,尤其是通过第三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的同时,提升城市生产生活服务水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工自身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城市融合能力,信息化、工业化在与城镇化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全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当然,新型城镇化战略还对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政策给出指导意见,对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教育、就业等给予保障支持,这些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加稳定地在城市择业、发展,也能更加顺畅地参与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来,形成市民化的良好互动。因此,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大有作为。
第三,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化土地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工非劳动报酬收入。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维护农民承包经营权,试点推进农民住宅财产权的抵押、转让,允许农村经营性集体土地的入股、入市,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征地及赔偿机制,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这些提议及措施,将会在保障农民及农民工在财产性收益方面的权益,把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更加科学合理投入市场运行环节,确保提升土地的市场价值,从而提高农民工的非劳动报酬收入,为筹集市民化的成本提供资金来源。另外,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科学合理地投入市场,有利于斩断进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联系,使他们更加坚定地向城市融入,降低候鸟式迁徙成本,在可接受的城市中实现市民化。
[参考文献]
[1] 张晓山﹒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N].人民日报,2010-03-18.
[2] 吴丽萍,李世泰,姜萌,等﹒烟台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3] 杜宇﹒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核算[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6) .
[4] 周民良﹒切实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理论与实践应关注的若干方面[J].学习与实践,2013(5).
[5] 陈宗胜,宗振利﹒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研究[J]. 财经研究,2014(2).
[6]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
The Citizenship Nodu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New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Du Yu,Liu Junch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Macroeconomic theories,as Lewis model and Todaro model,could help us find the motivations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flowing to urban areas. However,they could not explain why they are unable to settle down in the city. It is the labor productivity gap and the income gap among regions 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at lead to the migration. It also forms obstacles on the citizenship of migrant workers. Therefore,the new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taking the citizenship as its core,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strategic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and the mechanisms of land transfer management.
Key words: labor migrant;citizenship;income differential
(责任编辑:李 萌)
[3] 杜宇﹒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核算[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6) .
[4] 周民良﹒切实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理论与实践应关注的若干方面[J].学习与实践,2013(5).
[5] 陈宗胜,宗振利﹒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研究[J]. 财经研究,2014(2).
[6]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
The Citizenship Nodu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New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Du Yu,Liu Junch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Macroeconomic theories,as Lewis model and Todaro model,could help us find the motivations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flowing to urban areas. However,they could not explain why they are unable to settle down in the city. It is the labor productivity gap and the income gap among regions 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at lead to the migration. It also forms obstacles on the citizenship of migrant workers. Therefore,the new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taking the citizenship as its core,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strategic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and the mechanisms of land transfer management.
Key words: labor migrant;citizenship;income differential
(责任编辑:李 萌)
[3] 杜宇﹒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核算[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6) .
[4] 周民良﹒切实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理论与实践应关注的若干方面[J].学习与实践,2013(5).
[5] 陈宗胜,宗振利﹒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研究[J]. 财经研究,2014(2).
[6]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
The Citizenship Nodu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New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Du Yu,Liu Junch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Macroeconomic theories,as Lewis model and Todaro model,could help us find the motivations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flowing to urban areas. However,they could not explain why they are unable to settle down in the city. It is the labor productivity gap and the income gap among regions 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at lead to the migration. It also forms obstacles on the citizenship of migrant workers. Therefore,the new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taking the citizenship as its core,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strategic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and the mechanisms of land transfer management.
Key words: labor migrant;citizenship;income differential
(责任编辑: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