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备课策略

2014-12-09 08:29罗有岩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昆明湖颐和园长廊

罗有岩

一、文本解读策略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园林,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它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堪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清朝乾隆皇帝曾在颐和园泛舟时,写下这样的的诗句:“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这诗句很细致地描绘了颐和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的景色。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佳作。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文章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按游览的顺序,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了北京颐和园一些主要景点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定位策略

编者选编《颐和园》入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深厚底蕴的名园,让学生从中领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深层次地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游记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学习课文有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景物的方法,延伸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抓特点的方法;3.情感目标:在欣赏、品读中激起审美情趣,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从中陶冶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理念支持策略

1.讲究策略,启迪心智,读议中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学有所获。这就需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自由想象,交流议论,让多种观点形成交流和碰撞,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学习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读懂内容,更要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课文朗读和多维度对话去理解文本,启迪心智,表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感受。因此,语文教学一要讲究阅读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要以学生读、看、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开发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2.唤醒主体,激活思维,读悟中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倡导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迁移,在读中积累运用。《颐和园》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课文重难点的突破可以借助精美的课件、插图和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悟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要在课堂中设置学习“情境场”,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主体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完成对文章美的鉴赏。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灵活的行文技巧,让学生在经历自主实践、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悟出赞美,读出陶醉,与作者、编者、文本形成情感共鸣。

四、教学流程安排策略

1.观赏全景,首尾连读,感受风景美。

⑴课件导入。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颐和园全景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眼里的颐和园。

⑵读课文,说感受。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完后说一说:我心中的颐和园。

⑶回答问题。①出示句子:“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②齐读句子。③导入:颐和园到底有多“美丽”呢?围绕这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去寻找颐和园的美。

设计意图:只有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吸引他们自主地参与学习。通过让学生将首尾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让学生一开始就发现作者在赞美颐和园的“美丽”,这就为进一步课文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课件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2.驻足景物,品读课文,体验景物美。

⑴抓景点,品美丽。①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自读课文,把这些重点景物用“”标出。②从课文中找出串联这些景物的句子,用“……”标出。

⑵学习长廊段。①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②找出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突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是怎样写具体的?(“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边”——红绿相映,长而有致)③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找出句子来读一读。④课件展示。让我们再从屏幕上欣赏这金花彩画、五彩缤纷的长廊。说一说彩画美在哪里?(彩画繁多,内容各异。)⑤从长廊两旁的景物描写中,你有什么感受?(花开花谢,微风送爽。)⑥长廊,这样的长、这样的美,请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所感悟到的美。⑦引读。出示句子引读: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这样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作者观察长廊是按一定顺序观察的。)

⑶学习万寿山段。①默读第3、4自然段。说一说万寿山上有哪些建筑?(佛香阁、排云殿。)②作者是用怎样的角度来观察“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向上看。)③“佛香阁”和“排云殿”各有什么特点?(佛香阁高而美,排云殿大而美。)找出句子读一读?④“耸立”可否找其它词来替换?(矗立。)⑤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旁注理由。(提醒学生画出形容词,体会形容词的具体性、形象性;找出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巧妙性、鲜明性。)⑥观赏昆明湖影片,然后找出句子说一说:作者在万寿山往下看,向前看,往东看,各看到些什么?作者有什么感受?(作者往下看,看到树丛、屋顶、宫墙,体现古香古色的美;向前看,看到昆明湖,呈现碧绿平静的美;往东看,看到城墙、白塔,体现出古老凝重的美。)⑺出示佳句,品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体会“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的精妙,把“滑过”换成“游过”或“划过”行吗?“滑过”体现了什么?(湖面平静如镜和游客不忍心破坏湖的平静,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态美。)endprint

⑷学习昆明湖段。①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作者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景色?边读边画出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②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一处景色?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数量多、姿态不一。)朗读课文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③出示课件,让学生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昆明湖的浩淼烟波,十七孔桥的宛若飞虹、横卧在昆明湖上所呈现出的诗意美。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学生需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知识。《颐和园》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长廊的长而美;万寿山下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和壮观;万寿山上看到的昆明湖的碧绿而恬静。学生感受这些美,或是在品词、品句,或是抓一点,而窥全貌中完成。这样,作者那精确的用词、生动的组句、恰当的比喻、反衬的运用等写作手法昭然若揭,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而多媒体课件的介入,为学生创设了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课堂也因此变得形象而生动。

3.精读领悟,理顺文路,体会情感美。

⑴设疑引导。轻声朗读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几个景点连缀起来的?找到这样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一读。

⑵引读领悟。教师读移步过渡句,学生读描写景色的句子。

⑶回答问题。说一说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表达的?(作者按照浏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表达,把三大景点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⑷齐读课文第1和第6自然段,说一说这两段起到了什么作用?(总起、总结;前后照应。)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总—分—总)

⑸交流材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照片、图片、文字资料等,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丰富学生的感知。如“排云殿”,其名出自宋代郭璞的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从而让学生体验颐和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⑹归纳小结。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颐和园不但山美,水美,建筑也美。它不愧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不愧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象征。)

设计意图:通过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文路,领略文章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的特点,这就是深层次的朗读。课外材料的交流,使得课文内容得于拓展,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大有益处。

五、作业设计策略

1.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2.选择颐和园内的一处景物向同学进行介绍。

3.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4.想像一下,再过十年,颐和园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世界友人面前。

6.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责任编辑:王天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昆明湖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
昆明湖: 京城的生命之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巧用比喻 选用动词
颐和园导游词
漫画长廊
颐和园葫芦河对径流水质净化的研究
颐和园
北京发布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