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2014-12-09 20:43杨文榜苏爱风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山水诗演变柳宗元

杨文榜 苏爱风

摘 要: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遭贬,柳宗元在贬地永州和柳州的山水诗有明显的区别,在情感上是从感伤到绝望,在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峻拔险怪,在诗体上是从平和的五古到凄怨的七律,在风格上是从简古平淡到险峻冷峭,如此形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24-03

柳宗元的山水诗写于被贬之后,在永州,柳宗元还幻想着能得到朝廷的“宽恕”,有朝一日回朝效力,但是,元和十年被贬往比永州更加偏远的柳州,他对自己回京一展政治宏图的想法彻底绝望了。综观柳宗元的山水诗,我们发现他这两个时期的山水诗在情感上是从感伤到绝望,在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峻拔险怪,在形式上是从平和的五古到凄怨的七律,在风格上是从简古平淡到险峻冷峭,如此形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演变轨迹。

一、情感上的变化:从忧伤到绝望

中国古代的诗歌以抒情见长,“诗缘情”是自六朝以来诗人们的共识。而借山水以抒情则是自六朝谢灵运、谢以来山水诗的传统,柳宗元的前后期山水诗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所不同的是,他的永州山水诗多抒忧伤之情怀,而他的柳州山水诗多表绝望之心曲。

在永州时,柳宗元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的身份在当地生活,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理上失衡,他学当年的谢灵运、谢,纵情山水,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柳宗元的永州山水诗借助山水风貌表现自己的失望感伤之情。如《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在这一首诗中,诗人先叙山水之景,后抒忧伤之情。时至秋季,赏玩风景,扑面而来的秋风秋景似乎使诗人暂忘了疲劳,但那种心底的孤寂与悲伤始终难以摆脱,秋风萧瑟,羁鸟鸣叫,自己孤身一人,去国魂游,个中的愁苦可想而知,此诗笼罩着浓浓的感伤之情。

待到柳宗元做了柳州刺史,表面上看,他的官职升迁了,但诗人明知,朝廷断绝了他回朝任官的希望。所以,当他与同样境况的刘禹锡在南贬途中分手时,他写出了悲伤哀恸的诗篇《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此诗将景物描写与直接抒情相结合,“伏波故道”的“风烟”,“翁仲遗墟”的“草树”,都是畏途之景,无赏玩成分,风景如此荒凉,不由得作者不直接抒情,比永州时的山水诗,更为哀婉沉痛。

他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这样写道: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岭南的风物有其独异之处,二月里,百花凋零,榕叶尽落,这是那里的常见现象,本不足为怪,但作者远贬至此,怀着“宦情羁思”来观照它,就觉得它“春半如秋”,萧条冷落之至了。诗境因心境,境由心生,柳宗元柳州山水诗的迁谪之哀就自然沉痛多了。

二、意象上的转变:从清秀澄明到峻拔险怪

柳宗元在两地所做的山水诗,在意象的呈现上,受到地域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永州,诗人多描绘幽清的水,在柳州,他多描摹险峻的山。诗人在两地描写的其他风物,亦如幽水和险山一样,给人不同的感受。

在中国,流连山水往往是诗人在政治失意时首先选取的化解方式,作者往往通过对山水的特定描述来表现心理状态。在永州,柳宗元既要表现被排挤的郁闷之情,又要展现自己不灭的为国之心,因此他选取清水来比拟自己的清白,以弃地来暗喻自己的处境。柳宗元的永州山水诗,呈现的往往是“潇湘”、“清江”、“清湾”、“羁禽”、“幽谷”这些意象,这精当地隐喻了他当时的心态。我们来看诗人的《构法华寺西亭》一诗: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极像“永州八记”,其中的意象,如“幽谷”、“澄江”、“夕照”、“栖鸟”等,有清静、闭塞的特点,折射了诗人天涯逐臣的心境。柳宗元永州山水诗的意象是清秀澄明的,意境是感伤幽冷的。

被贬柳州后,柳宗元的回朝希望破灭了,他真切地感受到柳州地理风俗环境的巨大压力,面对柳州奇异的山水,他欣赏的心境不多,有的多是痛苦和绝望,柳州山水的意象显得峻拔和险怪。“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的“大荒”一词给人荒凉偏远之感,其后“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中的“九回肠”一语,给人曲折蜿蜒之感,它既是柳江环绕柳州而过的实像描写,又是诗人哀婉愁肠心理状态的自然表露。

较好体现柳宗元柳州山水诗意象特质的,当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诗云:

海畔尖山似剑,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尖山”就像“剑”,并且一阵阵刺割着诗人的万般愁肠,这样的比喻何其贴切,这样的意象呈现何其精绝,诗的第一句表面写景,实际上已是写情,整首诗将诗人怀念家乡和朝廷的感情表现得哀婉动人。他的《岭南江行》则云:“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诗的前六句极写柳州山川风物的恶劣怪异,罗列了瘴江、黄茆、象迹、射工、飓母等荒僻异常的景象,使诗歌意象奇异险怪。

三、诗体上的变化:从平和的五古到凄怨的七律

从柳宗元现存的大部分诗作来看,从贬地永州到柳州,柳诗创作在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在永州时的创作以五言诗为主,尤擅长五古,到柳州时则以七言诗为主,且多近体。

山水诗自六朝时的谢灵运开创以来,在经历了初盛唐王绩、王维等人的努力之后,到了柳宗元时期已成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但是,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自谢灵运以来,山水诗多为五言,谢灵运自不必说,即使是其后的谢、王维、孟浩然等人,他们山水诗中的精品也基本上是五言。在谢时代,五言诗占据诗坛的统治地位,“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1]138,不过,在王维时代,七言诗已成为文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此前的初唐四杰、沈宋、刘希夷、张若虚等都有优秀的七言诗传世,可是,我们在王维的山水诗集中,看到的还是五言诗占据主导地位,其《辋川集》就全是五言诗。王维的七言诗也不乏佳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脍炙人口,但其传世的山水诗还是以五言为主。清代诗评家刘熙载说“五言亲,七言尊”[2]69,诗人们要表现自己与山水的亲近之情,自然多写五言诗。

柳宗元也是这样,他在永州的“高岩看清江,幽窟潜神蛟。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蹬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等,均是以五言来吟咏山水。他的《与崔策登西山》诗具有谢灵运、王维山水诗的一些特点,其诗云: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渡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此诗先写西山景物,次写谪居境况,再于写景的基础上抒情,在结构上与谢灵运山水诗如出一辙,在感情抒发上如王维山水诗含蓄平和。

自柳宗元踏上岭南之后,他的山水诗却以七言为主了(五言山水诗仅有《登柳州峨山》一首),有《岭南江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多首。七言律是一种比五言古诗更适合表达强烈感情的诗体,柳宗元选用七言律来表现柳州山水,与他其时的心境有关。

七言律本是一种较难创制的诗体,清代诗评家叶燮说,“七言律诗,是第一棘手难入法门。融各体之法,各种之意,括而包之于八句”[3]78;明代文学家胡震亨说,“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如贯珠,言如合璧。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4]267,早在宋代的诗评家严羽也说,“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5]132,可见七律难作的程度,柳宗元的七言山水律诗恰恰达到了中唐诗坛的一个高峰,且看他的《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一诗这样写道: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此诗写柳州山水风物,以剑戟喻柳州高山之峻峭,以汤水拟柳江河水之沸扬,格律谨严,对仗精工,情感凄怆,是“不失回旋曲折之妙”的好诗。他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更是被誉为唐代七言律中的典范之作。诗人以谨严精工的七言律,浑然天成地表达了他在贬地柳州的哀怨之情。

四、风格上的转变:从简古平淡到险峻冷峭

柳宗元再贬柳州后,看出了朝廷对他的完全排斥态度,他的心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外界自然环境的不同,这促成了他诗歌风格的变化,在永州时他的诗风简古枯淡,在柳州时则清峻冷峭了。

先看他作于永州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一诗: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此诗一、二句从自己写起,自己夜不能寐,从寂静的世界里听到了露水的滴落之声,于是起身开门向西园望去。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写深夜所见所听,用动词“响”和“喧”赋予山泉与鸟儿生命,为不眠之夜增添了几分凄清迷惘和幽静寂寞的情调。末两句尤其精彩,诗人“倚楹遂至旦”,夜不能寐,自因迁谪之痛,有万千的悲痛想说,但说了也白搭,“寂寞将何言”的归结,使全诗笼罩在忧伤与无奈的情韵之中,有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此平淡含蓄的风格在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诗中不见了。在他的笔下,永州的山是安静的,“木落寒山静”(《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柳州的山是凌厉的,“海畔尖山似剑”(《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永州的水是轻柔平缓的,“幽泉微断续”(《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州的水是蜿蜒艰难的,“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州诗再难有永州诗“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渔翁》)似的洒脱了,“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觉衰》)般的雅兴了,更多的是诗人悲伤绝望的心情,如他的《柳州峒氓》一诗云: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蜡缝山,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此诗一面再现了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一面表现了诗人谪居此处深深的不适和哀痛。清人何焯评此诗云,“后四句言历岁逾时,渐安夷俗,窃衣食以全性命,顾终已不召,亦将老为峒氓,无复结绶弹冠之望也”[6]862,评“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时也说,“结句正见北归无复望矣,悲咽以传之”[6]862,这些评论皆切中要害,道出了柳宗元柳州山水诗词直意悲、风格冷峭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清]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宋]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清]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猜你喜欢
山水诗演变柳宗元
小议山水诗写法
柳宗元
江雪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