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研究与实践

2014-12-09 19:21蔡玉生刘学伟万淳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民办高校

蔡玉生 刘学伟 万淳

摘 要:民办高校的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民办高校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激发组织活力。黑龙江东方学院以创新驱动组织活力、学习提高组织活力、管理激发组织活力、服务提升组织活力等作为增强民办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活力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活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095-02

民办高校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民办高校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激发组织活力。1992年,黑龙江东方学院建校之初,学院的创办者就坚信民办高校不能没有党的领导,及时建立了党组织,主动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内化为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从而确保了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办学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系统的政治核心作用,努力提升党建的育人功能,使各级党组织职能发挥有阵地有载体,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有平台有渠道,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为自觉和责任担当,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一、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领导体制与办学体制不适应,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弱化。民办高校没有沿用公办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是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制上的差异决定了党组织的职能不同。为了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或督导专员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通行做法。由于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办学主体的治理特性难以保证党组织的独立性,因此,民办体制下的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导致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监督保障作用发挥欠佳[1]。这就对日渐壮大的民办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和提高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课题。

二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出现盲点,政治核心作用难以体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薄弱,自身建设中的散、软、缓现象也较为突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匮乏。原因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学者有许多非党人士或民主党派人士,由于学校主要负责人不是党员,所以对党组织的建设观念淡漠。院(系)领导对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还存在偏差,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负责干部尤其是兼职的负责干部往往把党的中心工作等同于业务工作,错误地认为只要工作搞好了,教育事业上去了,就等于党组织的工作做好了。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党要管党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影响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结果导致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健全,党组织的职能界限不够清晰明确,党政关系存在行政主导的倾向。

三是党组织活动质量不高,影响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的民办高校没有固定的党员活动场所,没有专门的党建活动经费,造成了基层党组织活动往往是有计划而无法落实。有的民办高校因为党组织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大多数只开展零星活动或缩减活动次数和时间,个别的甚至不开展活动。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和师生的思想实际,不能回答和解决党员思想上的困惑,仍然停留在通过集中起来传达上级文件等单一的传统模式上,形式呆板,缺少创新,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既不能调动学习热情,也难以达到教育效果,甚至挫伤了师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滞后,不能履行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民办高校教职工流动性大,党员一般多为退休人员,有的组织关系在原单位。由于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时间有限且不稳定,多不愿把组织关系转入民办高校。学生党员人数少,仅占在校生人数的5%左右,学生管理体制多样化,容易导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调整不及时,覆盖不到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党员缺少起码的政治热情和组织观念,对党组织的活动不积极参与,甚至消极应付,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增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的措施

(一)创新组织设置,驱动组织活力,实现基层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随着办学模式、党员队伍结构以及就业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党的基层组织不同程度出现弱化的倾向,这既是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立足点。

一是拓展组织形式。随着高校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校企合作办学日益深入,学生党员活动的空间和自由度不断扩大。党建工作也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校走向社会,使学校党建在联建共建中增强生机与活力。将党建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有机结合,设置面向学生的开放型组织,推动党组织进学生公寓、进社团、进企业,在实习基地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责任区。“支部建在楼宇”、“支部建在实习基地”、“支部建在就业企业”等多种组织模式应运而生,着力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

二是延伸组织框架。在以院系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组织发挥作用、党员参加活动的要求,将组织重心下移,在原有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覆盖的以党员为单位的责任区网络,每个党员责任区分布在每一个3人~8人的学生单元内,覆盖全体学生。这种组织网络是在不改变现有组织“骨架”基础上的机制创新,以党员或重点积极分子为中心构建新的组织群落,使党的组织更加紧密和坚强,党支部的工作触角有效延伸,实现了学生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新跨越。

三是强化工作队伍。以党支部书记为主体,每个支部都配备组织员,负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党员教师进支部,建立党员教师“创新实验室”,构建“一体两翼”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解决学生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把学生责任区制度作为学生在组织发展前的党性观念塑造平台,与培养学生入党相结合,通过给任务、压担子的方式,考察培养和锻炼积极分子,从源头上提高党员队伍的质量。

(二)创建学习組织,激发思想活力,实现党性观念从认识自觉到行动自觉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催生党组织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在工作机制的设计上,突破了以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的模式,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搭建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平台,实现学生党性观念从认识自觉到行动自觉。

一是理论学习强素质。建立党员、积极分子轮训制度,拓宽教育管理渠道,探索生动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立大学生时政研究会,学生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立社会调查奖励学分,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晨读讲时政,八年来共为团支部订阅时政报纸两万多份。

二是实践学习练技能。针对民办高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在学生的“实习期”、“预就业”期间,在用人企业成立“流动工作站”,搭建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员实践载体,并选派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建工作指导员,定期“进站”辅导,将理论学习融入专业学习、将思想教育融入职业情境、将党性教育融入岗位实践,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教育、培养和考察,把党建工作延伸到企业、拓展到校外。

(三)优化教育管理,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实现党员发挥作用从以组织为主体到党员为主体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活力是党组织活力的重要源泉[2]。以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为目标,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突破党员个人自觉履行义务的局限,突出组织与党员个人的协同,建立以党组织为主导、党员为主体的协同一致的工作机制。

一是制度管理见长效。制度化、规范化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工作机制的保障上,把思想引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相结合。建立了系统的责任区运行制度、保障制度、考评制度、责任区工作手册等。对基层党建的内容进行规范,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规范行为,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保证各项制度能够科学有序地运行。

二是网格管理抓落实。学生党员实行网络化管理,按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党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一个“五级”党员责任区管理网络,确保党建工作措施得以贯彻实施。同时,建立院系“三级”工作网络。构建起立体化、全覆盖、制度化的组织网络,形成了纵向贯穿、横向联结的立体化工作网络。通过联系网的编织,党员发挥宣传员、联络员和服务员的作用实现全覆盖,使党组织的工作触角得到延伸。既解决了党建中“党员下不去,群众上不来”的关键问题,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四)改进服务形式,调动群众参与活力,实现工作目标从组织满意到群众满意

党的组织活力蕴含于群众的活力之中,人民群众的活力是党组织活力的体现,群众活力是基层党组织活力的工作结果。民办高校要创新群众利益表达的方式,突出以制度化改进服务的特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亮明身份作示范。建立起党员联系班级、学生党员活动室、学生党员责任区服务岗等实践载体,组织党员实行挂牌服务、责任区公示、设立责任区热线和信箱等方式,引导学生党员做学生中的先锋模范。各个党总支依托党员责任区制度开展“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寝室”创建活动。党员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一帮一”助学机制、“爱心帮扶行动”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团结带领同学共同进步。

二是强化服务当标兵。在党员服务群众方面,学生党员责任区不是“管理区”,而是“服务区”。学校党委提出了“五个零”的服务目标,即服务受理“零推脱”、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标准“零投诉”。通过开展“党员就在你身边”、“我是学生利益代言人”等活动,促进党员在理论学习、党员发展、學风建设、宿舍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实习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是群众监督树形象。在工作机制效果的考核上,突破自上而下的检查方式,重视量化标准和目标管理,建立由下向上的反馈机制。在党员考评时,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采取组织“正向考核”与群众“反向测评”相结合,杜绝了党员评议“零缺点”的现象。把群众监督纳入基层党建之中,使党建过程成为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群众满意工程。

参考文献:

[1]李维民.民办高校党建与督导工作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2]王晓丽.新时期党内基层民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基层党组织民办高校
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